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试验对纳子峡砼面板砂砾石坝砂砾石料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3B1和3B2料可同区开采,并提出在大坝填筑施工时,3B1和3B2料可不进行区分;同时通过分析碾压试验数据后确定了坝料填筑施工工艺,提出了坝料填筑施工时周边缝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通过砂砾石坝壳料现场碾压工艺性试验,确定现场施工参数和施工方法,采用现场对砂砾石料松铺80cm厚,用18t振动碾强振20遍时的压实干密度作为最大干密度,进而确定现场砂砾石坝壳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为整个大坝填筑碾压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疆地区广泛使用西域砾岩砂砾料作为筑坝材料,由于西域砾岩砂砾料浸水后易软化、崩解,大坝蓄水后的湿化变形分析成为工程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联合广义塑性模型和西域砾岩砂砾料湿化模型,对某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进行了湿化变形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广义塑性模型和西域砾岩砂砾料湿化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坝湿化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上游蓄水湿化使坝体向上游方向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都增大,最大水平位移由竣工时的1.5cm增至22cm左右,最大竖向沉降由竣工时的0.17%坝高增至0.53%坝高,筑坝料的湿陷使心墙的变形也增大;西域砾岩砂砾料的湿化变形明显大于花岗岩堆石料,最大竖向沉降是花岗岩堆石料的近3倍,其湿化造成坝顶上游侧出现局部拉应力区,有可能导致坝顶出现裂缝.因此,在新疆干旱地区采用西域砾岩砂砾料筑坝时考虑蓄水时的湿化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地震诱发山洪是危害极大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国内外大量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研究表明,地震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在山区河流广泛发育.滑坡堵江堰塞湖存在坝体的渗透变形、稳定性、不均匀沉降和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同时,还存在水力学与河床演变的科学技术问题.本文从地震诱发山洪形成机理初步分析出发,对堰塞湖诱发山洪评估指标进行初步探索.包括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形成过程及“拟混凝土”形成条件研究;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破坏条件: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动态平衡水力几何形态: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从下游出口开始的溯源冲刷过程及动态平衡纵横剖面.建议进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制订确保堰塞湖安全平稳泄洪排险的指标体系:确定堰塞湖排险泄洪明渠粗化保护层形成与破坏条件的定量化方法:确定堰塞湖下游人员安全避险撤离的时机与优化方案;因势利导,对堰塞湖进行分类重建,为制订《地震地质灾害堰塞湖排险技术规范》提供成套技术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高精度中型动三轴仪(试样尺寸φ200×510mm),对选定的砂砾料液化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增长和轴向应变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剔除粒径大于5mm后的模拟料,采用相似级配法,运用DS-2T型动三轴仪(试样尺寸φ61.8×1 25mm)进行了一组平行试验.着重比较了砂砾料和模拟料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孔压和应变发展模式的区别.结果表明:在均压固结条件下,砂砾料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其孔压的发展模式与模拟料不同,可以用修正的反正弦进行拟合,而模拟料振动孔压的发展模式可用反正弦拟合;二者振动孔压均达不到初始有效固结围压,约为初始围压的90%左右.模拟料与砂砾料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应变发展模式不同.前者在初始液化前应变幅值较小且无明显增长,临近初始液化时应变大幅度增加导致试样突然破坏,后者应变幅值在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一直稳定增加.对影响砂砾料液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1920年海原地震触发了宁夏固原石碑塬大型黄土滑坡,黄土液化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石碑源滑坡黄土动三轴试验研究,探讨了强震作用下石碑塬滑坡黄土的动力特性,并依据试验成果,从液化的地震强度条件、地层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石碑塬滑坡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相同围压下滑移区外饱和黄土的初始动弹性模量和达到相同动应变所需的动应力远远大于滑坡后壁和滑移区饱和带黄土,说明在同一地震动作用下滑移区外黄土较不易发生破坏。同时,对黄土的液化判定也表明滑移区外黄土不液化,滑坡后壁和滑移区饱和带黄土可能液化,并且液化的同时抗剪强度衰弱。石碑塬滑坡处于饱和状态的砂质黄土层在强烈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累积增长并伴随着残余变形的不断增大,最终饱和砂质黄土发生液化流滑;液化的同时,抗剪强度降低,结构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7.
临沂某水库是一座病险水库,为确保大坝安全和水库的正常运行,需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文章利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大坝及坝基的抗液化安全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可能发生液化的部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结果可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黄土山城“依山造居”的几个灾害问题(如黄土层地震反应、黄土滑坡、黄土液化、黄土湿陷与震陷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黄土滑坡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由于灌溉或暴雨造成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滑坡机理、稳定性评价、滑坡监测预报以及治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砂土地震液化的概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假定地震过程为零均值平稳高斯过程,土料的非线性特性符合Hardin- Drnevich双曲线模型,将地震砂土液化过程模拟为随机荷载作用下的累积损伤过程, 建议了分析砂土液化的概率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日本新泻地震砂土液化实例进 行了广泛检验.所得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符合良好,表明本文方法简便实用,结果可 靠,为更合理地进行砂土液化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2008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大量砾性土的液化现象.为研究砾性土的地震液化特征,以汶川地震中获取的砾性土液化实测数据作为样本,选用地震烈度、地震峰值加速度、砂砾层深度、地下水位、有效上覆应力、剪切波速共6个诱发因素作为砾性土液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和参数分析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MLP)和径向基函数(RBF)两种神经...  相似文献   

11.
鉴于场地地震液化势实属非确定性现象,文中对这类非确定性现象进行了适当的阐述。既考虑场地地震液化的随机性又计及其危害程度分级的模糊性,将其作为随机模糊事件求其模糊概率,推导出计算场地液化模糊概率的方法和相应的公式。最后以文中建议的方法对我国30个场地地震液化的实例进行了模糊概率分析。其结果除与实际情况的总趋势一致外,还给出了可能产生各级危害程度的定量评估,便于工程抗震作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砂土地震液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砂土地震液化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即支持向量机方法。该方法根据有限的学习样本,建立了各种影响因素和地震液化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可以对砂土在地震条件下的液化进行分析。基于已有的砂土地震液化资料,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国外地震现场实例进行了预测,网络输出结果与实际情况十分吻合。实例研究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用于预测砂土地震液化是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动断裂、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塌陷地震、滑坡、崩塌和孤立地形和不均匀地基等场地震害分析,预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场地震害的主要形式是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同时不可忽视其他震害的影响.利用砂土、软粘土层大量吸收地震能量来防止强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将成为场地震害分析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的工程活动中,土工结构的低应力与之密切相关,该文以以往的地震现象导致的山体滑坡等问题为研究内容,对与低应力相关的各种工程活动进行了分析,多组地震液化数据告诉我们,山地液化发生的多数原因都是其上覆盖的低应力低于100 kPa所引起的,认为当山体的坡度小于7 m的时候,其上的低应力应该被控制在100 kPa以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新探讨地应力的土料参数的计算方法,重新考虑目前的参数取值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对该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事件,发震断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东段;震源浅叠加松散覆盖层产生了明显的地震波放大效应,使得极震区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异常高,强震动使得房屋大量倒塌;而位于断裂上盘的积石山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仅在黄土覆盖的官亭盆地产生了数百处小型滑坡和中川乡一处较大规模的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相似文献   

16.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黄土山城“依山造居”的几个灾害问题(如黄土层地震反应、黄土滑坡、黄土沉陷、黄土泥流等)进行了分析。在此仅讨论黄土泥流问题,阐述了黄土泥流的分布特征;在大量调查与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泥流的形成条件;提出了一种黄土泥流蠕、滑动液化机理;推导出了伴随滑坡的黄土泥流速度公式;最后提出了黄土泥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大坝地震灾害和经济损失预测的概率方法。文中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坝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然后提出了按坝的类型进行坝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对坝遭受地震袭击时可能产生的五种破坏等级作了详细描述。利用本文的方法可以计算:(a)一座坝在T年内发生J级破坏的概率和在给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发生J级破坏的概率;(b)大坝地震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饱和砂土地基上边坡地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液化导致地基土体强度丧失往往对土工建筑物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借助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地震液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粘度50cs的硅油作为孔隙流体,通过二步抽真空法制作具有饱和地基的边坡模型,利用不规则任意波作为地震输入进行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饱和地基边坡的动力响应、动孔压变化以及坡底液化和滑坡等规律.试验表明:地震中超静孔压有明显增长,地震结束后超静孔压逐渐消散;边坡不同位置超静孔压比明显不同;饱和地基部分液化导致边坡刚度减小和土体阻尼增大从而使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地震区划图使用的内涵和抗震设防准则,提出了大型水工建筑、跨海大桥、长输油气管线、核电厂、石化厂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地震实例简要讨论了地震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震断层等地震地质灾害及抗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