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不是虚词亦不是实词,而是一个半虚词,是半虚词中的介词。它与其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介宾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作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状语,或单独作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状语,表示被动。  相似文献   

2.
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中,“所”是一个用得很广而用法又较为复杂的词。对于“所”的用法与词性,许多古汉语语法论著都有较详细的分析,但其中不无未尽未妥之处。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所”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放在多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从而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也可称之为“所字结构”)。这个词组的语法功能,完全与名词相当。例如:所宝惟贤。(《尚书·旅獒》)  相似文献   

3.
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文科类,几乎没有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古汉语,主要困难不在虚词,也不在语法,而在实词,可见研讨有关古汉语实词的学习,是切中实际需要的。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词的内涵比较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滕王阁序》同一段中的“岂效穷逮之哭”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个“穷”字便意义有别,前一个“穷”字指“道路阻塞不通”,后一个指不得仕进,不能显达”,意义较虚,那么《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与前面两个“穷”字意义就相去更大,词性也不同了,动词带宾语,意思是“寻找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分析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以揭示其基本面貌。 1.“索性”的语法特点 1.1 “索性”不能修饰形容词,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VP)。试比较 (1)索性悲伤 索性站一站 1.2 “索性”修饰动词性结构(VP),其VP不能是光杆动词,必是一个复杂成分.有三点值得指出,其一,可以修饰重叠式动词。如: (2)索性跳 索性跳一跳 (3)索性研究 索性研究研究其二,VP可以是“不+V”,如: (4)索性不走 索性不讨论  相似文献   

5.
广南方言助词“歇[liε^31]”是极具广南汉语方言特色的一个虚词,它常常附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助词“歇[liε^31]”的应用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既可以充当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补语,也可以与之结合充当句子的状语。  相似文献   

6.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表“率领”、“携将”、“携带”义的“以”字,以往都释为介词。本文从“以”字表示明显而具体的动作、位置的分布、与动词互为异文、训诂学家把它解为动词,后世取代它的词的词性,“以”字古字形所示本义及词义引申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它的动词性,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法。  相似文献   

8.
“着”作为时体助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形容词在“形容词+着”结构中受“着”或“A着”结构的影响和规约,词性发生了游移。此时,既非典型的形容词,又非典型的动词,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过渡,语义也具有了动态变化性。  相似文献   

9.
“人而无信”这种语法形式是“体词(各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 而 谓词(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结构)。在先秦文献中,这种语法形式常见,本文试对其语法、语度作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英语动词的体性一般把动词简单地定义为“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因而也就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和“状态动词”两类。如Eckersley父子在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一书中就说到:“动词是句子中最基本的表示‘动作’的词。……同时,还必须包括‘不存在的动作’即‘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Quirk等人在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一书中,,也把动词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两类。  相似文献   

11.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7...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的被动句句式比较复杂,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借助虚词表示被动的,一类是不借助虚词,只用动词的被动义来表示被动. 一、借助虚词的.借助虚词来表示被动的,又可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 1、“见……于……”式.用“见”表示被动,用“于”引进主动者.如  相似文献   

13.
“所”是一个由来久远、语言学界多有争议的文言虚词。本文从“所”的本义、“所”的用法源流、“所”的词性、专书“所”的研究、“所”与相关虚词的比较研究、“所”字研究的新途径等六个方面,对语言学界有关“所”字研究的成果,作了客观简要的历史性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南方言助词"歇[ζiε31]"是极具广南汉语方言特色的一个虚词,它常常附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助词"歇[ζiε31]"的应用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既可以充当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补语,也可以与之结合充当句子的状语.  相似文献   

16.
“诸”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的合音词。“诸”作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兼词,使用时一般放在句中动词的后面,“诸”所含的“之”是动词的宾语,“诸”所含的“于”则作为引出时间、地点、对象的介词,因此,在“诸”字后面还有一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例如在“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这个句子中,“诸”字所含的“之”指代玉,是“献”的宾语,“诸”字所含的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语法著作讲到汉语的虚词常常省略,认为这是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在虚词中,介词有时候也能省略。究竟哪些介词能省略?在什么条件下省略?而介词后边的宾语是否也有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是句法上的、语义上的还是语用上的?需要进一步讨论。1.在汉语中,常用介词引进名词性成分,表示这个名词性成分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但是名词和动词语义关系的表达,并不是非用介词不可。能用介词表达的,有的介词能够省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语法学界对能愿动词的词性在认识上仍有分歧,因此,对“能愿动词+动词(形容词)”这样一种结构究竟是怎样一种结构,看法上就更有所不同了。为了说明这种结构,还得从能愿动词说起。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叫能愿动词是从这类词的意义而言,叫助动词是从这类词的功能而言。有能愿意义的词,功能也相同,而功能相同的词不一定都表示能愿意义的,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换言之,能愿动词是助动词的一部分,因此,这两个概念并  相似文献   

19.
广南方言助词"歇[(■iε)~(31)]"是极具广南汉语方言特色的一个虚词,它常常附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性质状态的实现;助词"歇[(■iε)~(31)]"的应用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既可以充当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补语,也可以与之结合充当句子的状语。  相似文献   

20.
王锳同志《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一文(见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贵阳师院学报》),笔者读后很受启发,愿“也谈”己见,就教于王锳同志、读者、方家。题中“古汉语”系泛指文言,是相对现代汉语也即白话说的,不限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所”的用法与词性,论述限于动词前面的“所”,且偏重于“所”字结构中的“所”,“所”字结构自是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