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觉文化遮蔽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技术重构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听觉审美空间被大众忽视,以当下最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来解读听觉审美空间的二重性。听觉审美空间的"遮蔽"是指在视觉文化凝视下被遮蔽听觉诗意化的魅力,而听觉审美空间的"敞开"在当下的表现为不确定性与多义性,从灵韵消亡层面来解读听觉艺术治疗性。听觉审美空间可阐释性是无穷的,听觉文化的魅力值得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品读冯艺的文化散文,很容易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忧患意识,这是冯艺散文当中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人文工作者的冯艺,在面对着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传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呈现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在概述文化散文的概念、特征基础上,以当代创作文化散文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心灵审视三种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5.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求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本文就其散文的这一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散文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在当代,深入研究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下困境:古代散文在当代被恶搞成一种后现代风格的模仿式戏谑文体;当代散文的创作和古代散文的创作较少直接关联;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缺少电影、电视等大众化的媒介形式;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图书;散文在古今中西均以理性、智慧、反思甚至论辩为特点,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背道而驰;当代的古代散文研究缺少与西方文论的双向传播;从修辞学角度入手研究古代散文可能滑向功利主义,这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悖。  相似文献   

8.
雷祖威的短篇小说集《爱的痛苦》,通过细微的心理描述展现了生活在中美两个世界之间的华裔美国人的种种心态。本文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解读该作品中二代华裔男性的生存状态,指出他们在"第三空间"生存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亦可充分利用"第三空间"的优势,综合利用两种文化,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跨越种族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美育的"冷却"是形象的说法,意在表明从提出美育到今天普遍对于美育实施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消退。大肆倡导和口号中的美育已经过去了,而大众的审美素质和对于美的诉求并没有提高,重新回到了对于美的冷淡态度。美育的"高温"并非与"冷却"是相反的说法,而是指有关美育的虚假繁荣景象。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于美育的提出、具体实施、现状分析以及美育"高温"背后的思考来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小说、诗歌在新时期文学界的"轰动"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萧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是最具边缘性的文体,不太可能像其他文体一样不断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散文身上因袭的传统重负较多,前进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不过,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型,散文也曾一度成为文学的中心,掀起过强劲的"散文热",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本体回归"到"异向分流",仍能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开拓的新路,以及此间在散文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李红 《科技信息》2013,(9):441-441
文章借用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节点、路径、区域、边缘、地标等五要素,对福宝古镇空间格局进行解读,从而提出"构建空间格局保护体系、强化空间结构的可识别性、扩充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的空间结构重组方案,这对于保护历史古镇、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古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时求学的场所。何谓“三味”,历来意见不一。1、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书写道:“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2、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在《我也说说鲁迅的事》一书中写道:“三味取义,幼时父兄传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如醯醢”。3、大多数人取前人说法,认为“至于三味,前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三种食  相似文献   

13.
道家美育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道法自然"的认识论为宗,以"自然体悟"的方法途径为用,构建了自己完整的崇尚自然及追求自然生活的美育体系。至今,对现代儿童美育活动仍有着重大启示与深刻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文化翻译勃然兴起,在文化的多元性不断丰富的当今世界,文化翻译观对比语言学翻译观具有现实的进步性,语言学的对等论已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系统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为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提供了理论解读,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是不同于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文化交融和冲突的空间,译者作为这一空间的操控者应该尽量以第三者的视角,客观、不偏不倚地审视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女作家散文创作成果斐然,研究者多集中于素素《独语东北》系列和迟子建散文,探讨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文化内涵、女性创作特色等问题,但也有很多不足与缺失,为今后东北女性散文研究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美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列入党的教育方针当中。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提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这对当前的美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的"大历史文化散文"在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散文大都从"文化"的视角写人状物,寄托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散文语言追求典雅,议论、描写、抒情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几乎不变的感伤情调。但由于这种感伤没有抵达历史的复杂真实,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想象,因而不免让人感到矫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是《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对古文一味讲求"读书百遍",对现代文刻意追求"割裂为美",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整体,使解读陷入机械模式化的乏味中。借助文本的美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能力培养,是应该重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席扬先生之所以把他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名家的专著定名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这无疑表明了他对现代散文研究的最主要的兴奋点、关注点和切入点。这一“点”对于现代散文研究来说也无疑十分关键和重要,它起码为研究者通过散文这一类文本而外向社会、时代等文学得以产生的大文化环境,内向知识者内心的多维构成及其律动等方面的深层开掘找到了最佳通道。散文这一文体也显然正是观照当时的社会时代与知识者内心世界相互关联的一面最好的镜子。席著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最有力的关节点,从而步步深入地拷出了世纪之初社会时代所造就的一代知识者的诸种心态以及这些新世纪的文化先驱通过文学革命及整个新文化运动所创造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研究思路向内与外的双向突进,是对研究对象的全方位透视,从而得以在一种较大的理性空间和理论视野之内,通过散文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文化先驱的丰富多彩而又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这无疑也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现代知识者的个体精神演变史。著者始终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散文创作主体的“思想发展、心态构成与变化以及这些呈现为审美实体的转换机制”的考察上(引文见该著第21页)。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