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2.
戏仿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在了西方文学中。20世纪80年代,戏仿这一概念伴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但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中从来不乏戏仿的运用。通过分析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具有戏仿因素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可以看出戏仿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历时性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的编辑活动中,施蛰存以进步的编刊立场把握着时代的主流,在刊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其兼容并包的编辑方针和灵活敏锐的编辑意识使《现代》杂志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文学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4.
罗淑是20世纪30年代在小说创作方面极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虽然不多,却能够独辟蹊径,注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饱含深情地描写了四川沱江流域农民特别是盐工和妇女的苦难与抗争,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拓宽了题材的表现领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5.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何琳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04-108
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研究理论,对新中国重要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翻译选材进行研究,探究该刊物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化翻译理论在原语环境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对张恨水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遗忘到认同的发展过程:前三十年因不强调通俗文学的价值均不提张恨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张恨水的抗战文学以及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80年代后期肯定了张恨水作为通俗文学大师的文学地位;进入21世纪,对张恨水的讲述再无突破。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对张恨水的文学价值应当有更新的理解与认识:首先,应该跳出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写以新文学为本位的框框去重新认识通俗文学以及张恨水的独立价值;其次,应该特别强调张恨水作为旧体文学大师的文学地位和影响;最后,应该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去充分肯定张恨水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这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与欧洲历史上社会各阶层的日记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五四"时期日记体小说的"兴盛",源自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而与中国日记传统关联不大。总体来说,现代作家的日记写作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日记体小说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嬗变。论文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体小说写作进行微观考查,试图勾连起日记体小说的现代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王壮 《科技资讯》2009,(30):215-215
当前许多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以往学者提出的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本论文拟分析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中,满族作家穆儒丐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的沈阳可谓家喻户晓。他不但写小说,而且从事文学翻译和评论,他的文学创作对东北现代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不过,由于他为日本人办报纸及其特殊的身世历程及改良派的政见倾向,致使文学史上对其评价不一,甚至长期忽视了这一作家。从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现状来看,这一东北现代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文学》月刊作为30年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刊物,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学》月刊的"儿童文学特辑"体现了30年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文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方法热”,指出史料问题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意义。以一个研究个案为例,探讨了跨越学科的史料发掘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经历大变革的时代.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及共和国成立后政治风云激荡,成为"社会历史批评"生成演变的重要社会背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观的制约,及俄苏诗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复杂影响,"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从多元批评范式到单一模式化、从主流批评上升为主导批评的历史变迁.本文仅以政论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批评等"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类型为样本,粗略勾勒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代田稔·益生菌·益力多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的代田稔博士在微生物教研室组织领导肠内菌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觉醒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至90年代后的发展期。在女性意识的嬗变发展过程中,显示着女性意识由自觉走向自醒,由模糊困顿到明晰多样。从不同阶段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可以透视出20世纪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之一,同时也是独树一帜又充满历史争议的著名杂志编辑家。林语堂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呈现出"一团矛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林语堂所主张的期刊编辑思想与其编辑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并且有两种幽默观共存于同一刊物。他持中间立场办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充满苦恼与矛盾。  相似文献   

18.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异质文化",它从最初的"新客"身份演变成后来的"归化者"的定位,其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中,20年代中国的新文学家们对于"新客东来"的现代主义基本上持期许与犹疑并存的态度,现代主义在那时还只能说是一种广为散播的质素.3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衬托在强势的民族危亡的时代语境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流之下,这种突破也显得十分单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缘宿命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在此后的10多年中先后建立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30多个,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1999年,为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