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藻的生物学特征,埋藏及保存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成礁过程,认为它与地质历史时期其它生物礁的成礁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6,(7):4-4
在大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海洋中大约95%的物种和陆地上大约70%的物种突然间消失无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恐怖的大灭绝呢?2006年5月,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有说服力的最新观点:二叠纪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元凶其实是西伯利亚火山熔岩大爆发。事实上,这一事件在过去6亿年中都算得上是最为恐怖的事件。这次爆发所产生的酸雨和全球升温,足以使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物种惨遭“灭门”。直到10年前,多数科学家都还认为二叠纪物种大灭绝是一次持续了可能长达1亿年的独立事件,但是他们现在相信,这次大灭…  相似文献   

3.
华北二叠纪末集群绝灭前的裸子植物及其生存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自强 《科学通报》1997,42(20):2134-2141
二叠纪末集群绝灭(terminal Permian mass extinction)是显生宙最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一般认为这次事件是渐进的(gradual),持续了数百万年,表现复杂,具有多重性质,在这次事件中,陆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植被显示严峻的退化演替(regressive succes-sion)趋势;树木凋零,菌毒麇集成灾,导致全球性“缺煤事件”,那些在石炭纪时期十分繁盛的植物,大部分绝灭了,唯有裸子植物例外,它们进入二叠纪以后,迅速辐射扩散并完成了古一中植代过渡,成为植物群的主要成分,不过在这次事件的打击下,也只有少数续存于中生代.据Cleal统计全球二叠纪20个裸子植物科级分类中,仅2~3科穿过了二叠三叠纪(以下简称P-Tr)界线,也正是这些幸存者的后裔成为中生代植物群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阿尔泰造山带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相学和矿物成分特征及P-T计算结果,最近在阿勒泰以东喀拉苏附近发现了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方辉石+矽线石+堇青石+尖晶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等.斜方辉石具有高铝特点,其Al2O3含量高达8.7wt%,指示了超高温变质的条件,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0.80 GPa,T=~960℃.变质结构关系和P-T估算结果表明了一个峰期后近等压冷却的逆时针P-T轨迹.锆石U-Pb年龄结果(271±5 Ma)支持了该超高温变质事件发生于二叠纪.喀拉苏附近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的发现确认了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存在,表明在二叠纪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高热流伸展背景可能与二叠纪(270~280 Ma)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密切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8,(2):7-7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恐怖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大约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上物种惨遭灭绝。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早在这次大灭绝发生之前至少几千万年,曾一度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各个深度的苔藓虫就开始走向灭绝。也就是说,二叠纪大灭绝并非是陡然爆发、瞬间结束的,而应该是一个很缓慢的渐进过程:首先消失的是深海动物,接着是浅水居民,最后才是陆地物种。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油气多期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烃源岩生烃期、封盖层与圈闭形成期、有机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等技术综合确定了轮南低凸起区有二叠纪、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晚第三纪至第四纪3个成藏期和二叠纪末期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两个油气藏调整期. 综合研究表明, 早海西期形成的奥陶系大型潜山在二叠纪时为源自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的石油沿奥陶系风化壳顶面由南向北侧向充注成藏, 成藏后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改造、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调整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再次充注的复杂过程, 形成了早期重质海相原生油藏和晚期原生轻质油气藏. 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藏则是奥陶系油气藏向上调整与再分配的结果, 其中, 三叠至侏罗系油气藏的形成受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向北掀斜的影响, 源自不同烃源岩层系的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 进入三叠系底部不整合面继而由北向南侧向运移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去年7月,一组古生物学家提出,所有时期的最大量的物种灭绝不是由于小行星爆炸所致,而是由于简单的二氧化碳:大多的二氧化碳在海里泛滥!研究者们宣称,二氧化碳开始毒害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并溶解海生动物的壳。充满疑团的大量物种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2.5亿年前,95%的物种被灭绝(与之形成对照,6500万年前根除恐龙的小行星或营星消灭了地球上50%的物种),人们已就二叠纪的物种灭绝间题争论了几十年了——仅仅几年前有迹象表明西伯利亚巨大的火山喷发可能是罪魁祸首。但是今年在布莱克斯堡的弗吉尼亚·波利塔克尼克研究院的里查德…  相似文献   

8.
王自强 《科学通报》1993,38(11):1024-1024
众所周知,干旱气候是华北二叠纪大陆环境的主调,因此古风活动表现尤为剧烈.但有关的研究和报道很少,这是由于测定地质时期古风活动往往是困难的.通常根据原生沉积相,如交错层理和风成波痕;矿物的粒度、圆度和磨蚀面等特征来判断山.但此途径仅适用于超干旱型沙丘沙漠环境,对于其它环境下古风活动遗迹,由于后期各种地质作用的歪曲或破坏已经难以识别了.  相似文献   

9.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的绝灭是怎样发生的? 一蹴而就, 还是分几步发生的? 对贵州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二个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PTB)剖面的研究表明: 礁生态系的绝灭是分二幕进行的. 第一幕是钙质海绵、蜓等狭适性生物的完全绝灭, 发生在Clarkina yini带内. 此后的生物群是由小腹足类、一些介形虫以及某些小型钻孔生物组成的简单生物群, 或仅由藻席组成. 在Hindeodus parvus带开始的时候, 生物礁顶部变成缺氧环境. 原来以小腹足类或藻席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发生绝灭(此为第二个绝灭幕), 代之以小球状的疑源类微生物为主的特化生物群. 以后在环境变成有氧时, 这个特化生物群又被微小腹足类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取代, 代表海洋生态系的初步复苏. 此后随着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这个生物群被正常大小的菊石、双壳类、腹足类组成的较为多样性的生物群取代, 代表海洋生态系的进一步恢复. 谈陆寨剖面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最晚期并遭受大绝灭事件影响的剖面. 与煤山金钉子剖面和意大利Dolomites的Tesero剖面的对比表明, 非礁生态系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同的第一幕绝灭事件. 发生缺氧事件的非礁生态系, 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似的第二幕绝灭事件.  相似文献   

10.
()孙柏年  ()沈光隆 《科学通报》1998,43(21):2348-2350
在我国二叠纪植物群中,Protoblechnum及其与类似植物如Compsopteris,Glenopteris和Supaia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70年前,Halle在研究我国山西晚古生代植物化石时,曾将石盒子组中的一些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标本归于Proto-blechnum属,并定名为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他在讨论Protoblechnum与相关化石的区别时并未把蕨叶羽轴的分叉与否当成一个重要的属级划分条件。Zalessky在研究俄罗斯二叠纪植物化石时也发现了和中国的Protoblechnum十分类似的标本,但他不赞同使用Protoblechnum属名,而将羽轴分叉的标本归于White创建的Supaia属中,将羽轴不分叉、蕨叶为一次羽状的标本归于他创立的新属——Compsopteris内。  相似文献   

11.
Autunia conferta (Sternberg) Kerp在新疆塔北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光隆 《科学通报》1990,35(2):123-123
美羊齿类(Callipterid)是北半球二叠纪较重要而又相当庞杂的一个化石类群,该类植物中,以 Callipteris, conferta,(Sternberg) Brongniart最为重要,它在地层中的首次出现,曾被视为陆相二叠系开始沉积的标志化石,近30年来,西欧的一些古植物学家通过重新  相似文献   

12.
梁汉东 《科学通报》2002,47(10):784-788
观察和研究了以中国煤山PTB(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第25层白黏土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及相关地层的岩石矿物记录,获得以下结果:白黏土下伏富针铁矿红色微层是PTB灾变事件的自然标志;碳酸盐岩沉积间断作为宏观地球化学标志指示了二叠纪末期灾为事件发生后的古海洋曾一度遭受严重酸化,海洋酸度达到pH<4.0;典型硫酸盐矿物石膏的形成进一步示踪了古海洋的酸性来自硫酸水合物,进而推论,二叠纪末期全球短暂升温事件和海氏短暂缺氧事件可能是海洋硫酸化的派生事件;海洋硫酸化事件本身则很可能直接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海洋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大灭绝的二叠纪至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2亿年前.科学家通过研究在阿尔卑斯山南部发现的腕足类动物所留下的贝壳化石,发现它们记录了海水中的pH值(海水pH值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29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赵亚曾深入四川进行科学调查,在龙门山发现较老的二叠纪石灰岩叠覆在较新的三叠系含煤层之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飞来峰。这一发现在当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极大关注。从此,龙门山成为中国造山带推覆构造研究的经典地区,并被誉为“自然科学宝库”、“地质科学迷宫”。“天然地质博物馆”。龙门山地层发育完整,三大岩石齐全,位于一个巨大的推覆构造体上,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时期,并经流水、冰川、岩溶、风蚀、重力等多种自然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今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岩石…  相似文献   

15.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华南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界线之上. 根据其中的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化石, 微生物岩的产出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剖面的27层. 钙质微生物岩主要分布在生物礁相或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 向深水区逐渐尖灭. 钙质微生物岩一般由微晶基质和中、粗晶方解石指状体或斑点所组成. 微生物岩中的生物化石以微生物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生有小型腹足类、介形虫和小型双壳类化石. 这一以微生物为特征的生物化石组合代表了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残存下来的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化石群落. 大绝灭界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的突然出现是二叠纪末全球事件在礁相及浅水碳酸盐台地相上的具体反映. 由于前人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深水相或浅海陆棚中、下部剖面上, 而华南钙质微生物岩则主要分布在浅水或极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剖面上. 因此, 通过对钙质微生物岩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古生态的研究, 将有助于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事件在古海洋不同水深区的具体表现, 为认识全球事件的实质和过程提供浅水礁相及碳酸盐台地相上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曹长群  王伟  金玉 《科学通报》2002,47(4):302-306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有机碳与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同时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阶段,开始于23层底部的缓慢降低与有机碳总量(TOC)强烈波动的开始界面一致,反映了此阶段从无在库向有机碳库碳通量的相对增强;24e层顶部灰岩层出现降低幅度为2.3‰的无机碳同位素异常和26层内部3.7‰的有机碳同位素异常,27层内部无机 位素组成并不存在早期报道的8‰的负异常,有机碳同位素在下三叠殷坑组的高幅波动是陆源有机碎屑混入影响的结果,二叠纪末期碳同位素缓慢与陡然降低的连续性等特征表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欧阳舒  ()朱怀诚  ()王蕙 《科学通报》1998,43(11):1202-1206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9.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90,35(19):1519-1519
海南岛的二叠纪地层集中分布在该岛西部的东方县境内。有关岛内二叠纪地层的划分方案较多并有所差异,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方案有:1.广东省区调队1964年根据统一地层学原理提出的方案,该方案首次将岛内二叠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栖霞期的峨查组、栖霞期-茅口期的鹅顶组、龙潭期(吴家坪期)的南龙组;2.盛金章教授1965年在(竹蜓)类化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案,该方案对前一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正,认为鹅顶组似属栖霞期晚期更为合适,南龙组有一部分可能属于茅口期沉积;3.海南岛重大基础地质问  相似文献   

20.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导致了90%的海洋生物灭绝,陆地生物也有70%以上毁灭。陆地上原本繁盛的两生类、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等几乎消失得一干二净,海洋中无脊椎动物和珊瑚等生物更是损失惨重。即使在白垩纪(约1.5亿年前)末期的恐龙灭绝,其毁灭规模也只有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