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浙江科技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是决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开展基于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探索实践。通过实践,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获,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卓越工程师培养效果初显,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汕头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一直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之路.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培养过程,本文提出了基于培养结果的企业培养方案.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为例,详细分析与介绍了如何设计基于培养结果的企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包括:定义企业培养预期目标、设计企业培养环节、设计考核标准和评估标准.最后,针对基于培养结果的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谋求新的思路,以保障"卓越工程师"的顺利实施和通过国家验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需要,提出该初步设计在设计题目的选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施操作管理模式、实施过程质量控制等具体措施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学习方案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东北石油大学与企业合作,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建立起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学习环节,保证了相关专业“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自国家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以来,卓越工程师还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出现,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培养体系,各个高校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面临着因缺乏实践操作训练的环境,进入通信企业实习机会少等问题而难以满足就业的技能要求.因此,这里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依托,结合理工类高校特色,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引入CDIO理论,开展CDIO模式下的新型卓越应用型工程师培养体系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培养目标细化及能力制定相融合的通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方案,其实施效果表明,在卓越通信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教学体系结构设计符合通信工程专业本科通用标准的同时,通过新型的卓越培养体系能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峻 《科技咨询导报》2014,(34):107-10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指导性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实施高校的优势,从而制定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为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补充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培养全新型工业化人才指明方向,同时为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核心方案。本文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华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矿物加工专业教学体系当前存在的不足,并在阐述了"卓越计划"指导教学改革所应遵循的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矿物加工教学体系改革的明确方向。以期通过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建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企业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为高校开展"卓越计划"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应该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大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了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群,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课程设计,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林井祥  康健  高伟 《实验室科学》2014,17(5):139-141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以"卓越采矿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提出了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石,论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设计培养计划、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是工程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细化学生的组织管理、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施国际化策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孙荪 《科技咨询导报》2012,(31):192-192
该文围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本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探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中介绍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详细阐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在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本科生印制电路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卓越计划修订印制电路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培养实用创新型印制电路工程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改革计划项目.通过对地方高校工程专业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向而进行的专业综合改革问题进行讨论,介绍了高校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四方面问题,重点就工程专业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对现有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进行“卓越计划”下的配套改造与建设十分重要.结合韶关学院近几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梳理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在引进先进的建设理念、先进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先进的设备及大量使用模拟实训软件建设实验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做好校企合作,打破固有模式,将专业实验室建到校外去.  相似文献   

16.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本文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培养教育试点,研究和探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并为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文件拟定提供基本思路,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供论证。  相似文献   

17.
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因周边水能资源富集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发展优势。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立足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工科学生综合实践实训等方面不断探索和优化,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集合区域优势、明晰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区域优势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它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指导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各校工作的开展,2011年,与部分高校学生签订了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本论述就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实施领域、培养标准以及企业具体组织实施办法,论述一下如何做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工作,并以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三方协议为例,说明学校、企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保证和促进"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的顺利实施,必须对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培养的实施,对"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评价机制等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主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