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琴歌与闽南语吟诵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歌来源于吟诵,二者都是以诗文为对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闽南语吟诵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古汉语语音元素,与唐代中古音一脉相承。结合闽南语吟诵音对《渔翁》《竹枝词》《阳关三叠》三首唐代代表性琴歌进行演唱处理的案例分析发现,用闽南语吟诵的文读音演唱琴歌相较现代普通话演唱琴歌更接近唐代琴歌原貌,能更好地表现唐代琴歌韵味。表明用闽南语吟诵音演唱琴歌具有合理性,将闽南语吟诵音与唐代琴歌演唱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活化传承闽南语吟诵与唐代琴歌。  相似文献   

2.
柯尔克孜族民族之魂和伟大历史文化宝典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能够口头保存并将其世代流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们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份,使得史诗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对乌恰县67岁的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对他的生平、学艺过程、人生经历以及他演唱的文本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全面展现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的一份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3.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石塘月姐歌是流传于广东仁化县石塘古村中的一种无伴奏、多样化歌唱艺术形式.其歌词淳朴、形象,内容涵盖广泛,具有教育、娱乐、民俗信仰等功用.石塘月姐歌格式规整,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以同一音调反复演唱多段体分节歌为主.石塘月姐歌的旋律受石塘方言影响很大,自然、优美上口.节奏变化多,带有陈述性.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演唱时间和场合、功用与内容形式及其民间风俗信仰的特性,因此,将石塘月姐歌归于小调是不恰当的,石塘月姐歌应属于风俗歌范畴.  相似文献   

5.
萨满神歌是萨满们祭祀时演唱的歌。从内容上看,满族萨满神歌可分为家祭神歌和野祭神歌;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满语神歌、满汉双语神歌和满音汉记神歌;从文学角度来看,萨满神歌应该是满族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研究满族萨满神歌,不仅可以促进萨满文化研究,而且可以为诗歌起源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各历史时期,众多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样式吟唱着相同的一个主题,向往自由与和平、追求民主与幸福的传统精神。而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恰是一部热情歌颂和平劳动生活和印第安民族兄弟友谊的诗歌,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卓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自我之歌》是惠特曼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文章从诗歌体裁,主题思想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自我之歌》,肯定了《自我之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大都是良善而友好的。究其内涵与成因,《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  相似文献   

9.
棹歌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它自身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元末明初陶宗仪《沧浪棹歌》,并把它放在我国棹歌发展史中,探讨它对前代棹歌的借鉴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民间英雄史诗。笔者对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一介绍,一则,沉痛悼念《玛纳斯》演唱大师朱素普·玛玛依;二则作为学习《玛纳斯》的一份汇报;同时也是对热情帮助笔者学习柯族语言文学,多年来一直支持笔者从事柯尔克孜族工作的柯族人民的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1.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方玉润对《诗经》的阅读,揭示《诗经原始》与姚际恒《诗经通论》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发现,方玉润的《诗经》接受具有完整系统的鉴赏阐释体系,重视情感特征和意境的把握,既推求诗之本意,同时又对《诗经》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其评点文字本身颇具文采,俨然是阅读《诗经》有所感悟的再创造。《诗经原始》在晚清具有集大成式的意义,对"五四"时期《诗经》文学面貌的重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语词产生的环境和具体运用情况,对“雨雪”、“窈窕”、“采采”、“愿言”、“薄言”等词语的意义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15.
《诗经》的禽鸟意象中,以"雉"最为特别,最能反映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它与先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对"雉"的概念的理解,在《诗经》中"雉"的意象主要有四种含义:爱情中的思妇形象;王族中的地位象征;祭祀中的舞蹈器具;生活中的善良品格。这与"雉"本身的特点、先民自然崇拜思想的延续以及西周独特的天命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7.
维柯认为人类早期思维是一种“诗性智慧”,这种思维产生了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即为以己度物,其中比是直接以己度物,兴则为间接,相当于隐喻和象征,而赋则是将主体情志赋予众多无关事物而使之成为想象性的一“类”。  相似文献   

18.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使得郭璞诗中尚有的“坎 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词的意义聚合关系的不同,词有同义与反义之别.由于语言在不断发展演变,因此,这种反义词的聚合和同义词的聚合一样,是在共时的平面上而言.以《吴越春秋》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吴越春秋》的语言特色,肯定了其重要的语料价值和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引经据典是李善注的最大特点,与五臣注比较,被认为没有“释义“,《六臣注文选》“善曰言“有数百处,这些注是李善表现自己见解的阐述。李善注解释的内容与五臣注解释的内容有关系,以《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谢灵运作品的解释为中心,研讨两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