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晚清数学翻译的特点--以李善兰、华蘅芳译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善兰和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他们与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大量的数学文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翻译形式口译笔录.为西学东渐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整体上考察了他们翻译时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论证了清朝时代翻译科技文献的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天路历程》的中译,并非是晚清来华传教士“文学中国”的一部分,而是其“基督中国”的一部分.《天路历程》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传播,所反映的也恰是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了解的进程,以及他们对“归化”中国对象变化的考量审视.与之相适应,《天路历程》在最初的文言译本之后,随即出现各种方言土话本(包括官话本),一方面可以见证上述考量之变化,同时也可以见证,传教士在相关语言策略上所做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晚清西学的输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以图像为主的画报应运而生。《点石斋画报》真实地再现了晚清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各个阶层对西学的反应不尽相同,这种表现与传统思想、民族心理、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本文以《点石斋画报》中的四个典型场景为例,分析晚清西学传播的受众表现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7.
来自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是清末政坛上异常活跃的一位传教士。他践行"上层路线"与清廷政要结交,从而打入政治权利上层。他顺应中国洋务和维新的社会思潮,通过出版书籍和报刊,大力传播西学,宣传变法,为中国改革建言献策,对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影响深远。加之其对清末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李提摩太成为近代来华传教士中,少有的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六合丛谈>(1857年1月至1858年6月)由伟烈亚力编辑,上海墨海书馆出版,是一个兼具知识性和新闻性的刊物.它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传播了近代科学的观念,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其中<西国天学源流>一书,是针对清代流行的"西学中源"说而翻译的,对于近代天文学在清末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六合丛谈>反映了以墨海书馆为中心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利用科学知识辅助传教的努力,其中传布的近代科学观念是晚清自强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0.
刘咨 《科技信息》2010,(13):210-210
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高潮是出现在晚清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为中华文化的长河引来了从印度来的水,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则带来了来自西方的水,掀起了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概述,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季日语教科书是中国日语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语词汇集、读本、语法等各类书籍为学习日语提供了绝好的范本,对国人学习并掌握日语起有重要的作用。日语教科书的编辑,更是让有志之士,开启了一个通过“东籍”而至西学的窗口。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境遇中,日语教科书被赋予“输入文明之先导”“科学之媒介”等特殊资鉴意义,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对此,中国士大夫们或全面崇拜西学,或完全排斥西学。而康熙皇帝则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针,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早期实践者,他对西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传教士位委官重用,但因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对西学的吸收引进也往往限于内廷及皇帝周围少数一些人,未能推广流行,形成风气和潮流。  相似文献   

13.
为学界所忽视的政府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清末主要有两种形态:中西会通、中不如西。其中的中西会通思想,樊增祥所著《樊山政书》是很好的解读文本,樊增祥的中西会通思想主要包括通中西之邮以开民智、对西学中的六种错误行为的批判及中西之间的中庸等内容。至于中不如西思想,孙宝?在《忘山庐日记》中有详细的表白,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清末,美日在华合作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一方面对抗了其他列强,换取了双方在华利益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侵略压迫中国,加速和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往学界过多关注留日生对这一进程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留美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留美生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推进官僚政治的革新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环境的恶劣及其自身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生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晚清西学东渐促进了西医东来的进程素。有近代社会史料宝库之美称的《点石斋画报》,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展现了晚清西医东来以及民众医疗观念渐变等社会现象,揭示了西医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以及中医开始缓慢分化演进的历史现实,以社会大众的视角记录了近代中国在民众医疗卫生事业上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内部的"礼仪之争",最初是从文化层面展开的,它表明的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如何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的沟通问题.但随着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的先后介入,"礼仪之争"成为他们争夺中国教会控制权和受教信徒的工具."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了康熙晚年的禁教.  相似文献   

18.
晚清小说中的留学生是中国小说史上亘古未有的人物形象,主要由其在国内的活动塑造而成,并受到作者的政治倾向影响。留学生形象的重要特征表现在改装和剪辫上。在晚清小说中,留学生形象大多写得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唯有《苦学生》以整篇的篇幅来书写。这是晚清小说塑造留学生这一新形象的状况,或者说成绩。  相似文献   

19.
《荡寇志》是清中后期保守士人面对西潮涌入、传统文化失落的集体性情感反应的产物,小说作者俞万春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担负起了文化卫道的使命。但残酷的现实却撕碎了他加强君权、帝制,肃清内乱来重振国威的卫道美梦,小说《荡寇志》便展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变革思潮下的社会历史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