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急性白血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 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 ,经临床确诊为呼吸道真菌感染者 16例 ,感染率为 10 6 % ,而其中肺部真菌感染率为 8 6 % (13例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 15例 (占 94 % ) ,咳嗽、咳痰 13例 (占 81% ) ,胸闷、气促 9例 (占 5 6 % ) ,胸痛 7例 (占 4 4% )。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居首 ,8例 (占 5 0 % ) ,酵母样真菌感染 6例 (占 38% ) ,毛霉菌感染 2例 (占 12 % ) ;周围白细胞计数 <1 0× 10 9/L 3例 (占 12 % ) ,周围白细胞计数 <4 0× 10 910例 (占 6 3% )。 16例患者中 ,8例 (占 5 0 % )用二性霉素B ,10例 (占 6 3% )患者适量分次应用氟康唑 ,结果 12例好转出院。结论 :呼吸道真菌感染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并发症 ,其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纤支镜检查不失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白血病病人的肺部病变的重要辅助手段。二性霉素B及氟康唑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红系造血岛(erythroblastic islands,EI)在急性白血病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形态学方法观察138例骨髓涂片的EI,并且计数阳性率及判定成熟度.结果:急性白血病化疗前(除M6外)均未见到EI,而M6的EI都是早期EI.但在治疗后随着疾病缓解,晚期EI出现率增加,化疗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出现率分别为23.9%和44.0%.结论:EI在急性白血病疗效的判断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情况,对45例老年急性白血病与45例中青年急性白血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急性白血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化疗缓解率低.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套用于血液涂片或固体研究的双光束光声光谱测量装置,实验研究正常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样的光声光谱,发现白血病人的全血谱与正常人全血谱有显著的差别.结合临床,分析讨论了白血病人全血谱与病情程度的关系,并利用瑞士兰对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为白血病进行早期诊断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联合化疗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3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达完全缓解后。序贯应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小剂量化疗,观察缓解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6例中2例早期因脑出血而死亡,其余均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达94.4%,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21~70d.结论:本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能够获得很高的完全缓解率,降低了复发率,缩短了诱导时间,可望长期生存,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6.
采用Ploton改良的AgNOR技术,对98例急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人AgNOR迸行检测,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AgNOR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急性白血病为4.68±0.98/核,正常人1.36±0.24/核),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升(p<0.01).从急性白血病各亚型AgNOR检测结果排列顺序看,M7最高(AgNOR7.82±0.28/核),M3最低(AgNOR3.52±1.07/核).AgNOR的检测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分型、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并获得一定的疗效。在自体骨髓移植中,大剂量化疗和全身照射后骨髓造血重建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从骨髓,而且还可以从外周血获得。由于从外周血分离造血干细胞比较方便,可重复进行,并且在缓解的早期其所含的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有可能比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优点。为了避免在骨髓保存和“净化”过程中因意外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用 Haemonetics V_(50)从1例巩固化疗后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采集到较大量的造血干细胞,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8.
用电镜和光镜相结合观察50例急性白血病,两者诊断符合率达90%,电镜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SEM 下急粒以嵴样型细胞为多,占48~90%;急单中的皱膜型细胞为70~81%;急淋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征主要有光滑型和微绒毛型两种.TEM 观察结果和既往作者报道的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及其骨髓的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总结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VEGF的性质作用特点以及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白血病细胞表达较高的VEGF,VEGF促使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生,白血病细胞与骨髓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抗VEGF和抗新生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抗核仁抗原NAg-1的抗血清对各种白血病人骨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NAg-1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及各种非白血病贫血患者.在处于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NAg-1阳性率者(>10%)比较低者(<10%)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对成人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随机选取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5例,均经FAB分型或免疫学分型确诊,其中确诊未治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5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10例。取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培养,将不同浓度IL-24作用于BMMNC。应用四氮唑蓝(MTT)比色还原法、AnnexinV-FITC染色流式细胞术及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分别检测IL-24对急性白血病BMMNC体外细胞增殖与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L-24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BMMNC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4浓度50 ng/mL作用急性白血病BMMNC,48 h后凋亡率为39.21%±5.79%,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IL-24处理白血病BMMNC,能够降低bcl-2 mRNA的表达。IL-24体外培养的成人急性白血病BMMNC,有明显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由此可知,IL-24可以下调bcl-2 mRNA表达,可能是IL-24抑制急性白血病BMMNC生长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血病患者EB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DNA,应用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结果:在1例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样本中发现EB病毒阳性,余均为阴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情况,但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选择3年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标本,进行免疫球蛋白 Ig H 和 T 细胞受体r 链基因重排的检测.其结果18 例初诊病例的骨髓涂片标本中, Ig H 阳性率72 .2 % ,与初诊骨髓液标本的 Ig H 阳性率73 .7 % 对比基本一致[1] .说明骨髓涂片能进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这对于临床考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和预测其早期复发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术能准确地分析并鉴别出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各型别,是白血病诊断分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的胃肠病变占白血病患者尸体解剖的13%,病理损害从贲门到直肠均有所发现·肠损害多呈斑状或呈息肉状,有者很大,可出现溃疡,甚至诱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肠坏疽,甚至肠穿孔.致命性的胃肠道出血,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较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为常见.笔者曾诊治一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_1型),在治疗过程中死于并发空肠扭转、肠出血与肠坏死.查阅国内外资料,尚未见有类似报道,特报告于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不同,明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资料。结果: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均表达髓系抗原,部分伴有淋巴抗原,但其阳性率明显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M3的CD9抗原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AML的其它亚型白血病。形态学诊断为ALL的12例白血病中,2例免疫表型为T-ALL,10例B-ALL。4例为杂合性急性白血病,它的诊断标准主要靠免疫分型。在1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4例发生急粒变,且急变期CD34抗原阳性率高于慢性期。结论:免疫表型分析与形态学、细胞化学三者结合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可靠、更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和高三尖杉碱(HA方案)与G-CSF联合方案治疗.结果完全缓解率31.25%(5/16),占总数(CR+PR)68.75%(11/16).结论本方案可明提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对过渡到标准剂量强化治疗创造机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作为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和高三尖杉碱(HA方案)与G-CSF联合方案治疗.结果完全缓解率31.25%(5/16),占总数(CR+PR)68.75%(11/16).结论本方案可明提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对过渡到标准剂量强化治疗创造机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作为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观察以4 -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 I D A) 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采用 I A 和 I E 方案治疗9 例急性白血病( 初治4 例,复发或难治5 例)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 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 例,观察血像、骨髓像、肝肾功能、心肌酶等项目。结果:5 例患者( 初治3 例,复发或难治2 例) 一疗程达完全缓解,有效率为555 % ,8 例出现较严重的骨髓抑制,白细胞最低值平均为(145 ±167) ×109/ L,中性粒细胞< 0 .5 ×109/ L 者占8567 % ,持续5 ~43 d ,血小板最低值平均为(4007 ±2298) ×109/ L,6 例出现感染,5 例体温> 385 ℃,持续3 ~23 d 。结论:4 -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率555 % ,除骨髓抑制外,其他毒副反应轻微,在骨髓抑制期,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加强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20.
于萌 《科技咨询导报》2014,(34):210-210
目的:探讨Ph染色体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由我院血液科收治的24例成人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0例慢粒急淋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对患者的Ph染色体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34例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结果使用改良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对3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Ph染色体的检测,检测出25例患者的ph染色体呈阳性,总检出率为73.5%,其中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6例,检出率为66.7%,低于慢粒急淋变患者90%的检出率,两者在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对Ph染色体进行监测,其检出率高,对ph染色体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作为临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