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探索的系列论文之首篇。其对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哲学中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这一观点提出异议。作者以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指导思想,一方面从中国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入手,进行总体上的研究;另一个方面对孟子、朱熹、王阳明的典型唯心主义命题进行了个案分析。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认识论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而只有胚胎和萌芽。中国古代没有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军对战史,也没有唯理论、经验论、先验论、反映论等认识论派别.老子、孔子、张载不是唯理论者,墨子不是经验论者,孔子、孟子不是先验论者,荀子不是反映论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也不具备传统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早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气的学说不是唯物主义,《管子·内业》的作者、庄子、张载等也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本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现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反省的思潮,而被唯物唯心模式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哲学领地,即将发生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近代西方科学文化背景。不论何时,在具体科学的研究中都不能否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在辩证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形态变化的意义,论述哲学必须追赶现代自然科学的潮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命题在今天学术界已经从不同的方面或层次展开了解读,但是如果把“以人为本”的理论从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解读还难为学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认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教科书的根深蒂固造成的。鉴于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学理层面、实践本体论对以人为本的解读以及其启示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是一个歧义较多的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当前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形而上学的热潮,人们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形而上学.这一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但不符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一以贯之地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一规定经过60多年的宣传教育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而"意象"创造必须遵循"意象思维",这种"意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思维方式,同时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也是一种以空间思维为主的空间展开。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学记》中提出的一些教学基本原则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学者四失”就是把学生的气质分为四个类型;“长善”就是发扬其一类型学生的优点;“救失”就是纠正其缺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就宫哲兵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探”系列论文中提出的一些见解展开作进一步的讨论,以期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既缺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也缺乏认识论体系的最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中西哲学传统在“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差异,而是首先在于它们在人为践履精神与认知理性精神方面的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思维认知发展的成果,度量衡在促进社会生产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人类思维认知尤其是计量思维的发展,并对早期中国国家治理内容的设置及人际关系的整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度量衡因其所具有的标准统一性、权力独占性等特点,成为建构早期中国礼法概念的一种意象原型,内化于中国礼法概念之中。而且,早期中国思想家普遍认为度量衡乃是"圣人循道"而治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度量衡作为国家体制的象征性符号。从这一线索出发,可以发现荀子与黄老学说乃至法家的政治哲学之间展开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