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中外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状况,从民事公益诉讼内涵和特征之分析出发,针对《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公益诉讼适用的困惑进行简要概述,并对适用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民事公益诉讼不同于传统的民事私益诉讼,一般情况下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而提起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民事公益诉讼是众所瞩目的问题之一。其中关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侵犯当事人处分权的问题则更是倍受争议。本文拟从民事诉讼权利与民事实体权利分离的角度入手,论述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适格性。  相似文献   

3.
要推动民事公益诉讼的建立和在司法实践中的有效运行,必须突破原告资格这一制度"瓶颈"。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相关的行政机关对保护公益不作为时,普通公民对民事公益诉讼也有原告资格。公益团体法人和公益律师事务所作为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比较专业的组织,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4.
公益诉讼缘起于古罗马法,在二十世纪取得重大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各国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公益诉讼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确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告主体资格,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5年人大授权最高检就公益诉讼试点活动的展开,当前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探索正稳中有序地进行,但对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研究却步履维艰。本文围绕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适格及其角色地位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民事诉讼法当事人理论入手,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分作不同分析,论证检察机关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其次以检察权的权力性质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检察权性质的判断,从而界定当前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分权、防止司法专断、维护社会公益、实施法律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法理和制度构造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增加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增加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程序的监督;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对审判结果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其作为法定监督机构,应该具有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运用公力救济的方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可以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主要有法律监督权理论、诉权理论和公诉权理论;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其掌握着丰富的诉讼资源决定了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备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既可以弥补公益维护机制漏洞,又可以提高行政公益诉讼效益,还有助于全面实现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污染事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型诉讼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冲击,凸现了现行法律在案件受理范围、原告资格等规定方面的局限性和相关制度的缺失。围绕北大师生提起民事诉讼一事,可以从诉权的角度论证松花江污染事件中究竟谁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应否在公益诉讼中引入濒危动植物等自然物作为诉讼主体等问题,以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需要,这也将有益于推进中国司法理念的更新和审判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推动正在进行修订的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0.
民事公益诉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事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八条对此作了立法规定。然而,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仍然面临诸多难题,首要的便是原告资格的确定。本文仅就公民个人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