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肌红蛋白(Mb)和Cu^2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Cu^2 的加入使Mb中血红素在597nm处的荧光峰强度降低,也使Mb在407nm处的Soret带的吸收峰强度减弱,清楚地表明Cu^2 与Mb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吸收、荧光、红外等谱学方法研究了藻蓝蛋白(PC)与Se(IV)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eO2-3加入后,藻蓝蛋白在620nm处的特征光吸收减弱,并随Se(IV)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278和347nm处的光吸收增强;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也逐渐减弱,而599和629nm处的2个激发峰的相对强度与对照相反.PC在475和662nm处分别出现共振散射峰.Se(IV)与PC的作用后,在595nm处出现强的共振散射峰,被指认为液相纳米硒粒子与PC生成的缀合物的共振散射峰.红外光谱图中,PC的酰胺I带为1653 2cm-1,为α螺旋,而PC-Se(0)生物缀合物的酰胺I带为1647 0cm-1,属无规则卷曲.  相似文献   

3.
Se(Ⅳ)与藻蓝蛋白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吸收、荧光、红外等谱学方法研究了藻蓝蛋白(PC)与Se(Ⅳ)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eO3^2-加入后,藻蓝蛋白在620nm处的特征光吸收减弱,并随Se(Ⅳ)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278和347nm处的光吸收增强;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也逐渐减弱,而599和629nm处的2个激发峰的相对强度与对照相反.PC在475和662nm处分别出现共振散射峰.Se(Ⅳ)与PC的作用后,在595nm处出现强的共振散射峰,被指认为液相纳米硒粒子与PC生成的缀合物的共振散射峰.红外光谱图中,PC的酰胺Ⅰ带为1653.2cm^-1,为α螺旋,而PC—Se(0)生物缀合物的酰胺Ⅰ带为1647.0cm^-1,属无规则卷曲。  相似文献   

4.
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万隆霉素的乙醇溶液在190~300nm的范围内出现较强的紫外吸收,最高吸收峰的位置为202和228nm,选择290和330nm为荧光扫描的最适激发和发射波长对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2+,Al^3+,Cu^2+和Mg^2+不仅能使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和轻微的紫移,而且可使其荧光光谱发生显著的猝灭,说明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不同浓度的Zn^2+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相对荧光强度及峰的位置几乎没有影响,说明万隆霉素与Zn^2+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纯猪心肌高铁肌红蛋白(p Met Mb)为对象,建立荧光光谱条件并经同步荧光指认其主要功能域.研究表明,以600 nm/min扫描速度和中等响应时间为基本条件,p Met Mb的适宜荧光光谱条件分别是20 mmol/L p Met Mb、10 nm狭缝宽度和270 nm或430 nm为激发光波长.经同步荧光光谱解析,酪氨酸(Tyr-)、色氨酸(Trp-)和铁卟啉环(heme-Fe3+)荧光特征峰分别在312、355和630 nm处.270 nm是Trp-和Tyr-适宜激发光波长,而430 nm是heme-Fe3+适宜激发光波长.与马肌红蛋白(h Mb)比较,其Trp-和heme-Fe3+荧光光谱特征峰出现红移.430 nm可激发630 nm处heme-Fe3+,发生电子迁移和能量跃迁.随着Trp-和heme-Fe3+特征峰的红移,推测p Met Mb中heme-Fe由五配位高自旋(Fe2+)转变为六配位低自旋(Fe3+).  相似文献   

6.
以香豆素衍生物为基本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探针TK.通过研究荧光分子探针TK在中性缓冲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显示,TK可以选择性荧光猝灭识别Cu2+、Fe3+.TK与Fe3+络合后,TK在351nm处的荧光峰强度发生猝灭,猝灭幅度为31%;与Cu2络合后,TK在474nm的荧光峰强度几乎完全猝灭,猝灭幅度达97%.经定量分析显示,TK与Cu2+形成了1∶1型络合物.通过金属离子竞争实验表明,常见的金属离子均不干扰TK对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用琼脂糖水凝胶在玻碳电极表面固定肌红蛋白(Mb),研究了Mb与有毒且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2,4-二氯苯酚(2,4-DCP)的相互作用.在无氧的溶液中,2,4-DCP与Mb中的血红素形成了配合物,但没有催化反应发生;在氧气饱和的溶液中,Mb催化2,4-DCP羟基化,表明Mb具有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2,4-DCP的浓度在12.5—208μmol·L^-1。范围内与催化电流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06μmol·L^-1.紫外可见光谱证实2,4-DCP与Mb氨基酸残基之间存在强烈的作用,409nm处峰吸收减小,表明血红素Fe(Ⅲ)/Fe(Ⅱ)的价态发生改变,进一步证明Mb与2.4-DCP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8.
对3个地区的矿物粉尘做了XRF分析及其与溶菌酶(Lys)的反应实验,结果显示Lys与样品中的物质进行了反应。在模拟样品中元素离子与Lys反应的uV—Vis、荧光光谱研究中发现,37℃下Lys与样品中的元素离子Fe^3+、Pb^2+的作用很明显。表现在紫外区Lys—Fe^3+复合物吸光度增强,Lys—Pb^2+复合物吸收峰红移13nm。荧光区Lys—Fe^3+复合物在λem450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30nm,Lys—Pb^2+复合物在λem725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205nm。  相似文献   

9.
利用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技术和粘度法研究了岩白菜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岩白菜素在21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吸光度的降低,表明岩白菜素与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随着岩白菜素浓度的增加,BR-DN...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BODIPY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1,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各种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乙腈溶液中,采用630nm激发波长时,在所有的检测金属离子(Na+,K+,Mg2+,Ca2+,Ba2+,Cu2+,Zn2+,Cd2+,Fe2+,Pb2+,Ni 2+,Co2+,Hg2+,Ag+)中,1对Cu2+具有高度选择性;Cu2+的加入导致1的乙腈溶液在636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红色吸收峰,在662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荧光发射峰;同时,由于发生了显著的颜色变化,1也可以作为对Cu2+的比色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利用该修饰电极研究了Cu2+存在下多巴胺(DA)与鲱鱼精DNA在Tris-马来酸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0 的Tris-马来酸缓冲溶液中,DA在聚L-半胱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加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下降,说明DNA和DA能发生相互作用.再加入Cu2+后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更大,说明Cu2+对DA和DNA的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090-5094,5120
通过"一步法"制备超支化聚酰胺-胺,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测试。发现在原有370/450 nm基础上,在300/370 nm处出现另一组荧光峰,荧光寿命测试对这一发现做了验证。同时研究了温度对其荧光性质的影响,发现300/370 nm荧光发射基团对温度较为敏感,在40℃加热处理后荧光团结构发生转变,最终转变为370/450 nm。初步研究了金属离子(Cr3+、Mn2+、Fe3+、Co2+、Ni2+、Cu2+)配位对荧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少量金属离子的加入,对荧光有一定的影响,Fe3+具有显著的荧光淬灭效应,Cr3+也使荧光强度降低。与此同时,超支化聚酰胺-胺与罗丹明B混合物的复合荧光做了初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发现其荧光发射峰在原来单峰基础上变为两组荧光发射峰,而且在紫外灯下观察到白色荧光,对于白色荧光报道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溴代肽脂质BrC5Gly2C16与5,10,15-三苯基-20-对羟基苯基卟啉(HPTPP)为原料,合成一种可用作新型分子器件的卟啉-脂质体化合物P-GlyL。 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等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在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Zn2+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当加入Zn2+之后,形成的金属卟啉化合物荧光强度在650.0nm处下降,而在437.0nm和595.8nm处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峰,且荧光强度随着Zn2+浓度增加而增强,而同时349.0nm和698.5nm处的发射峰发生了0.5nm的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多种光谱法研究PCR定点突变获得的肌红蛋白突变体(D44K、D60K、K56D)与Cu(Ⅱ)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Ⅱ)对突变体的猝灭机理与野生型相同,均为静态猝灭,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常数、结合距离以及三维构象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相同温度下,蛋白与Cu(Ⅱ)的结合能力顺序为Mb(WT)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萘醌的吸收光谱特性和紫外光激励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分析了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随萘醌浓度改变的变化规律及两种光谱技术检测萘醌的工作曲线和检测限。结果显示,萘醌溶液对波长245 nm的紫外光有强烈的吸收,在331 nm处有次吸收峰出现,且吸收峰的强度随溶液浓度的降低(10→2μM)呈线性衰减。萘醌吸收光后有较好的荧光发射性能,在250~600 nm波段有明显的荧光发射,荧光峰位于423 nm处。最佳激励波长为306 nm,荧光峰的强度随溶液浓度的变化(10→2μM)呈线性分布。萘醌浓度梯度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对于萘醌的检测限均为2μM。  相似文献   

17.
传统表征有机物含量的水质参量如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等只能表示总量,无法展示有机物成分.荧光光谱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水质表示方法,它像指纹一样与水样一一对应,被称为水质荧光指纹.本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EEM)技术研究了城市污水荧光指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排水在Ex/EM320/400nm附近有明显的可见富里酸荧光峰,在EX/EM:272/303nm,220/301nm处具有2个明显色氨酸荧光峰,色氨酸荧光峰强度远远高于出水水样.而受纳水域在320/400nm附近没有明显的可见富里酸荧光峰.在EX/EM:272/303nm,220/301nm处色氨酸荧光峰强度远远高于出水水样.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频感应提拉法生长出了Nd3+∶KLa(MoO4)2单晶,测试其室温下非偏振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805 nm处吸收峰半峰宽10 nm,吸收截面为3.74×10-20cm2.主荧光发射峰位于1 059.45 nm处,荧光寿命160.6μs.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出J-O强度参数Ωt(t=2,4,6)及自发辐射概率、荧光分支比、辐射寿命、荧光量子效率及受激发射截面等参数.  相似文献   

19.
在0.01mol/L Hepes,pH 7.4及室温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探针2-对甲苯胺基-6-萘磺酸(2-p-toluidinylnaphthalene-6-sulfonate,TNS)与人中心蛋白2(human centrin 2,HsCen2)的作用。结果表明,与HsCen2结合后TNS荧光峰位置发生蓝移,荧光强度明显增大;440nm处滴定曲线表明HsCen2与TNS的结合比为1∶1;通过F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得到TNS与HsCen2中Tyr172的距离为r=2.13nm;疏水性相互作用是TNS与HsCen2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金(Ⅲ)-卤化物-吖啶红体系的光谱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pH3.6的Walpole缓冲溶液中,吖啶红(ADR)在526nm处有一吸收峰,在570nm处有一荧光峰,AuCl4^-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AuI2^-和I3^-,二者与ADR缔合形成[(ADR)2-AuI2-I3]n缔合微粒.它在320,400和600nm处产生3个共振散射峰,在570nm处存在荧光猝灭,在526nm处存在减色效应.Au(Ⅲ)浓度在0.047~2.84mg/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强度△I600nm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1mg/L.方法用于合成样和含金废水中金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