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当天体生物学家们思考其他行星或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时,他们一般假定的都是简单的生命体.比如针对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当科学家们在那里尝试搜寻生命时,他们的目标并非复杂的生命体,而是类似细菌那样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复杂生命形式在简单生命的基础上迟早都会发生,而这正是在地球上出现的情形,这种情况同样会在其他星球上发生.化学演化究竟如何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生命形式?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在另一个星球上找到生命的概率取决于两大前提:即生命体需要多久诞生,以及它们不被彻底毁灭的可能性有多大?在宇宙中生命体诞生的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只能以地球孕育生命作为参照物,而至于被毁灭的问题也以地球为参照物,况且牛津大学的大卫·斯隆、拉斐尔·阿尔维斯·巴蒂斯塔和哈佛大学的艾维·劳埃伯三位天体物理学家在《论天体物理事件下生命体的恢复能力》中,预估了在太空灾难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着企业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展要素及运行机制,促使企业组织范式逐渐从传统经济的科学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转变。本文从组织范式变革与环境变化二者耦舍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范式悖论”的成因,并对组织范式进行了基本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组织范式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来源,结合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二重空间的企业组织网链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逐渐成形的生物学学科,旨在从分子层面对生命体进行研究,并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理解。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微生物学传统、新拉马克主义在法国生物学界的支配地位、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断裂等背景下,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的工作从早期的酶适应研究逐渐转向了关于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并最终将生命体看作一台既非纯粹的机械决定论,又非目的论的控制论机器,这一观点在今天对于理解生命本身以及分子生物学都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创生生成论从组织形式与现象学两个维度发展了生命-心灵强连续性论题,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心灵的一般理论.然而这两个维度的连续性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组织形式上,被认为是生命与认知基本组织形式的自创生一方面仍然过于复杂,作为生命的基本组织性质存在疑问;另一方面,将自创生的逻辑无限制地推广到认知系统,存在诸多不足.现象学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某冶金企业在生产计划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计划业务流程进行改造,规划了新的业务流程,并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和理论分析表明,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该企业大大提高了产销衔接和市场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7.
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缺失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之一,不仅是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皮肤、骨、角膜等移植材料来源少,无法满足巨大的组织器官重建需求。自体组织或器官移植增加创伤且供区有限,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障碍,人工替代材料也并不能完成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活动。组织工程是综合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在体外预先构建一个有生物活性的种植体,修复组织缺损和替代组织、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且手术并发症少、材料来源广泛、无免疫排斥及医学伦理等问题的困扰,为结构类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缺失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显微镜首次拍摄到了一种极小的细菌,该细菌的平均体积只有0.009立方微米。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是自然界可能创造的最简单生命体。尽管科学家们对于是否存在这类组织已经争论了20多年,但此前却因没有用于发现它们的技术。据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研究人员是在地下水样本中发现了这些细菌,并且认为它们既常见又奇特。这么说是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9.
自创生是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最早提出用来解释生命本质的理论。随着这一理论在其它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当以卢曼(N.Luhmann)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对社会系统的分析后,这引发了关于社会系统是否也是自创生等一些极富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介绍与阐释自创生的理论内涵以及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并结合相关针对卢曼思想的评论指出一种看待社会自创生的态度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论视角看,作为一种特殊在者的到场,人造生命则存在以特定方式呈现的结果.人造生命得以出场的根源蕴含在对生命的特定理解、科学的认知取向和技术的操作特征之中.现代生命观将生命"物化"为生命体,生命科学按照人的理解对生命进行"图像",生物技术则根据人的要求"订造"生命的产出.经过生命观的"物化"、生命科学的"图像"和生物...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社会:工作组织的网络化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对网络技术在工作组织中具体实践的经验研究还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网络一社会互动机制和水平的认识。通过将大学、企业、媒体组织个案置于全球网络化实践的背景下进行经验研究,显而易见,电脑网络的应用已经对我国工作组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叉受到工作组织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模式的制约和型塑。其具体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论技术与组织的和谐互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组织的重要属性。也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与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由冲突走向和谐的历程。传统社会贯彻的是由技术到组织的单向决定路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单向的决定模式逐渐与实践相背离,技术与组织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获得了实质性的变迁。现实要求技术与组织之间在动态的互构中创造和谐。技术与组织的互构是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与组织的和谐归根到底是技术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高鹏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50-53,94
虚拟化是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它的模式特征表现在其虚拟的结构、人员和功能三个方面;它的基本形态主要有链式模式、联盟模式、虚拟平台模式、网络创新模式、横向虚拟一体化外包模式和网络企业孵化器、技术实验室联合体等;促使模式转化的内部动因主要是利用资源的互补创造增值、利用虚拟的增长空间创造增值、利用创新结构的重塑创造增值、利用创新成果的共享创造增值、利用未来发展的趋势创造增值。外部动因主要是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之间的沟通信任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从使用者、采用过程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绩效.在模型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信息技术采用的综合视角:即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的关键在于注重提高技术与企业组织复杂系统之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在其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中,学术权力占据重要位置。无论考察大学组织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大学基层学科组织的规训,还是审视大学组织内学科评价标准、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评价、教师职称晋升、教学活动评估等学术活动,可以发现都无法离开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是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术语编纂研究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定义也亟须更新。文章梳理了术语编纂研究现状,反思现有定义的局限,探讨术语编纂的本质,并尝试从知识组织视角对其进行再定义。  相似文献   

17.
大科学项目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近来逐渐增多,并成为许多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管理的焦点,特别是以多部门、多国家共同合作为特点的分布式大科学项目,正逐步成为未来大科学项目组织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由于分布式大科学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其资金来源不尽相同、研究活动场所比较分散,因此,其管理和协调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在实施大科学项目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第一个成功组织实施的分布式大科学项目,对其国家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分布式大科学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经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已形成了巨大反差,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已具备条件.本文在分析国内网络业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网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新思想,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9.
计算功能主义认为,精神状态和精神事件是一种依赖于特定的功能组织的功能状态,精神状态既可以在大脑的基础上实现,也可以根据具有生物学特征的输入和输出的参数和关系的计算过程来定义。普特南早期曾是这种理论的积极拥护者。他从心灵状态的可多重实现性出发批判了心脑同一论,并由此提出并论证了计算功能主义理论。然而,后来在思考意向内容的来源时,普特南发展出一种外在主义的意义理论,而这种外在主义很难和计算功能主义相调和。因此,普特南后期放弃了计算功能主义,并发展出了多种论证来反驳它。文章考察了普特南思想的转变过程及其对认知科学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