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胫骨髁间隆突是膝交叉韧带的附着点,前部为前交叉韧带附着,后部为后交叉韧带起点,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防止膝关节前后脱位的主要结构,当患者跌倒等膝关节猛烈受伤时,由于膝交叉韧带的强力牵拉,易发生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再加上侧方应力,常伴有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14岁,5例均为前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3例内侧副韧带止点拉伤。5例患者均有跑步或步行时向前跌伤膝部史,患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点不明显,浮髌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患者膝内下方青紫、肿胀…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运动员在套路训练中的运动伤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伤的概率几乎与持续训练的时间长短成正比,踝关节、髋关节、大腿、膝关节及小腿肌周围的肉群和腰部关节、肌肉的损伤率较高,受伤的性质以韧带扭伤和肌肉拉伤最高,其次为肌腱炎,胫骨损伤,擦伤,从而提出预防手段和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3.
步态变化对股胫关节接触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量化研究对人们认识关节的力学行为,保护关节减少伤害非常重要。通过含半月板、股胫关节软骨和股骨、胫骨三维实体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在步态发生变化时膝关节股胫关节的接触力学特性。仿真分析表明:步态变化后股胫关节内外侧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发生了变化,内收外展角度的变化比内外旋角度的变化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大,膝关节外旋同时出现外展时会加重股胫关节外侧的应力。  相似文献   

4.
步态变化对股胫关节接触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量化研究对人们认识关节的力学行为,保护关节减少伤害非常重要。通过含半月板、股胫关节软骨和股骨、胫骨三维实体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在步态发生变化时膝关节股胫关节的接触力学特性。仿真分析表明:步态变化后股胫关节内外侧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发生了变化,内收外展角度的变化比内外旋角度的变化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大,膝关节外旋同时出现外展时会加重股胫关节外侧的应力。  相似文献   

5.
股胫关节接触生物力学研究是人们保护关节减少伤害,理解关节软骨退化造成骨关节病力学成因的关键.该文利用一系列活体膝关节磁共振断层扫描图像(MRI), 构建了含半月板、股胫关节软骨和股骨、胫骨三维实体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探讨了用有限元显式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求解关节间存在相对滑动和摩擦时股胫关节接触特性,并模拟分析了在步行过程中外载荷变化时股胫关节的接触力学特性.仿真分析表明: 在载荷增加时,股胫关节接触面积增加,而股胫关节内外侧接触面积之比几乎不变,内外侧平均接触应力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CT扫描数据和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考虑半月板,软骨和韧带的包括完整股骨、胫骨、腓骨的全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单双腿站立两种工况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单腿支撑时膝关节的应力大于双足站立时的应力.软骨和半月板,均是内侧受力较大易磨损;半月板内缘所受接触应力相对较大,导致内缘容易磨损.半月板在传递载荷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膝关节中半月板磨损或缺失会导致关节内部载荷传导发生变化,导致应力分布不均,造成关节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文中结果表明:考虑半月板,软骨和韧带的全膝关节模型能够正确反应膝关节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半月板在膝关节承载中起重要作用,保护半月板免受伤害,对于保护膝关节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工作对膝关节保护、康复以及假体设计和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前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切除的方法制作骨关节炎( OA) 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20 只,于右后肢膝关节切断前交叉韧带和切除内外侧半月板,左后肢仅打开关节 囊,不对关节内部进行操作,观察术后兔子活动情况; 于第 2、6、10 周处死,观察其左、右两侧后肢膝关节软骨病理 改变。实验动物 2、6、10 周后取右后肢膝关节软骨为实验组,左侧肢体膝关节软骨标本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软骨病 变情况。结果 2、6、10 周后,从实验动物活动表现和大体标本观察,兔右后肢膝关节均呈典型的 OA 特征。结论 前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切除是一个制作 OA 动物模型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篮球运动员高发损伤之一。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综述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原因复杂,不仅有解剖学自身因素,同时也受到运动中的动作姿势、肌肉力量、激素分泌、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对篮球运动员而言,要加强神经肌肉练习,加强落地、切入等动作时对膝关节的控制,改进动作技术,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9.
郑星 《科技信息》2009,(6):224-224,226
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膝关节损伤调查,以及致伤原因的统计分析,从膝关节的解剖学特征及其自身运动的力学规律,分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提高运动技能知减少运动损伤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预防滑雪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和指导雪场近地医院对滑雪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对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近地转诊医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运动员的损伤部位、损伤原因、损伤类型、损伤性质、损伤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总共40例运动损伤中,膝关节损伤为19例(47.5%),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以摔伤(52.6%)和扭伤(31.5%)为主,主要损伤类型为韧带损伤(34.3%)、半月板损伤(28.5%)、骨挫伤(22.9%);损伤发生的主要部位为前交叉韧带(20.0%)、内侧半月板(14.3%)、内侧副韧带(11.4%),损伤性质以新发损伤(78.9%)为主,全部损伤均为急性损伤导致,损伤程度以中度(73.7%)和轻度(26.3%)损伤为主,未出现重度损伤。该结果说明:北京冬奥会期间近地转诊医院收治的受伤运动员中,因膝关节损伤到院救治的病例数占比最高;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应加强膝关节的运动控制和跌倒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各雪场近地医院应将运动损伤的救治重点放在韧带、半月板及相关联合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上,不断改进手术术式和康复流程,以应对未来雪季可能大量出现的膝关节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1.
定制化铰链内滚动式双动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半膝关节股骨髁假体对胫骨平台的磨损,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型定制化双动半膝关节假体,并对假体进行离体实验研究.以Mimics/Geomagic/Pro-E等工程软件为核心的技术路线,借鉴双极人工股骨头的设计原理,在定制化半膝关节股骨髁假体内部设计双动结构.通过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得到金属假体实体;分别对植入假体前、植入双动半膝假体及全膝关节假体的三组离体膝关节进行动态X线透视观察,对三组离体膝关节的运动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假体内部的双动结构能有效的降低假体与胫骨的摩擦频率,且双动半膝关节假体比全膝关节假体更接近于正常膝关节的运动模式.说明该假体为非限制型半膝关节假体,在保留膝关节一侧骨骺生长能力的同时,降低了假体与胫骨平台之间的磨损,为半膝关节假体置换的概念注入新的活力.假体只需定制具有个体化关节面的下部件,其余部件选用预制的标准部件,这样有利于缩短定制周期,保证质量和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MRI断层图像,采用逆向建模技术建立了包含骨骼、半月板、关节软骨及膝关节四条主要韧带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并考虑了半月板的横观各向同性及韧带的超弹性特征,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完整、部分损伤及完全损伤3种情况下,关节主要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前交叉韧带损伤对膝关节向前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得结果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3D摄像技术对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进行了测量,并对所获得的各阶段相关运动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比对,最终从生物力学角度探求该动作落地阶段使膝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落地阶段致膝关节的损伤多以半月板、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等的损伤为主,并具有普遍性。落地瞬时冲力是武术腾空动作中致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冲力大小主要是由被试者体重、腾空高度以及落地缓冲方式等因素决定,由于被试者的体重为相对不可变量,那么其他两个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腾空高度与动作完成质量成正相关,与此同时也为落地缓冲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若体重与腾空高度相对稳定情况下,那么被试者则要通过调整空中姿态来加大转动惯量,同时需要调整落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落地缓冲赢得准备时间,使落地瞬时冲力的值减到最小,以此来保护膝关节。  相似文献   

14.
杜锋 《甘肃科技》1999,15(4):48-48
膝关节陈旧性交叉韧带损伤用移植物修补后,移植物末端固定往往不够牢固,笔者用自制卡钉固定末端,术中及术后观察,固定牢靠,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20~57岁,左侧7例,右侧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长5年,最短4月,平均一年半。术中见ACL残端大多吸收、消失。合并伤;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术前查体,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9例,Lachman(+)12例。2手术方法麻醉后上止血带。再检查前抽屉、轴移及Lachman均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t),采用Bernard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f);用Wang和Segawa的方法测量胫骨隧道与胫骨干角度(α角)、胫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β角)、股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γ角)及股骨隧道与股骨干角度(θ角)。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关节疗效评估,以评分9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IKDC评分<90分和≥90分组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9,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65.168%。胫骨隧道α角(t=0.038,P=0.970)和β角(t=0.908,P=0.366)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用Pie-crusting技术松解内侧副韧带术后制动与否对内侧韧带愈合的影响。自2016年11月—2018年10月,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Pie-crusting技术(由外向内)松解内侧副韧带患者53例,其中病历号尾数为单数的患者(A组)术后给以膝关节可调支具固定制动;尾数为双数的患者(B组)术后未进行支具固定制动。术后6周做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两组病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愈合情况;膝关节外翻应力X片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比较患者随访时的主观症状,评估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平均随访时间为(28.75±4.028)个月(24~36个月)。术中通过松解内侧副韧带,两组病例均达到内侧理想操作空间,术后6周时组间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内侧间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随访末次Lysholm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周时MRI显示内侧副韧带均已愈合。应用关节镜处理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时,针对膝关节内侧间室狭窄的病例可选择Pie-crusting技术(由外向内)松解内侧副韧带,以其达到扩大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肌腱移植物种类及拉力对前交叉韧带重建长期效果的影响,在经过有效性验证的人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包含骨、半月板、软骨及主要韧带)基础上,对比了134N胫骨向前推力下两种移植物种类(双股及四股肌腱移植物)及3种重建后远期时的移植物实际拉力(0N,20N和40N)对关节稳定性及韧带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植物实际拉力的增大会导致膝关节胫骨向后内侧移动并伴有外旋及外翻;移植物的受力也会变大,但应力分布并没有明显变化。由重建后远期时的膝关节稳定性及移植物受力结果可得,使用双股肌腱移植物且初始拉力为80N时,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长期效果与完好关节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MRI扫描对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的诊断价值以及关节面的塌陷、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膝关节软性结构(含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半月板)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内侧胫骨平台面的塌陷及劈裂程度与半月板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测量。结果以磁共振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MSCT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2%,92%,65%,95%、90%。MRI发现半月板损伤患者共34例(约76%,34/45),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1.3 cm(0~2.3 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1.5 cm(0~2.9 cm);另11例没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中,其平均关节面塌陷程度为0.5 cm(0~1.2 cm),关节面劈裂距离为0.4 cm(0~1.2 cm);这两组病例的两个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hatzker IV型骨折合并较高的韧带及半月板撕裂,MSCT、MRI扫描对该型骨折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动作模式的改变情况,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ACL重建术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数据。结果发现,与健侧相比,术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和屈伸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小,但承重反应期的外旋幅度显著增加;术侧承重反应期膝关节伸直力矩峰值、支撑相末期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和外旋力矩峰值均小于健侧;术侧股直肌在承重反应期的激活程度、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摆动前期的激活程度均大于健侧。结果表明:ACL重建术后6~12个月(7.4±1.3月)步态呈僵硬特征,大腿肌群激活程度增加。建议ACL重建术后针对肌肉功能特征及步态特征的改变进行精准康复干预,改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膝侧副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内外侧副韧带扭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训练方法.方法将侧副韧带扭伤者21例分为膝关节本体感觉强化组(11例)、对照组(10例),本体感觉强化组应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实验前后膝关节位置觉测定.结果在再成角测试中,实验前两组位置觉偏差基本一致,伤膝平均偏差(4.32±2.17)°、健膝(2.70±1.53)°,伤膝大于健膝(P<0.05);伤膝各角度之间平均偏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本体感觉强化组伤膝的平均偏差为(2.52±1.51)°,对照组为(3.01±1.51)°;两组之间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体感觉强化的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损伤组织愈合,位置觉偏差正常,再损伤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