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田蔚然 《河南科技》2023,(2):131-134
【目的】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1项法律内涵,厘清与商品名称、包装、装潢有关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为形成统一认定标准提供建议。【方法】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案例,比较新旧法律条文,参考《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解释》,进一步阐释相关使用行为构成要素。【结果】《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明确了对未注册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边界,但司法界对相关要素的认定存在不同观点,实践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境,立法中缺乏对使用行为合法边界的标准释义。【结论】应结合地域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多角度判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1项中“有一定影响”要素,划定商业标识范畴,并自一般公众视角厘清“实际混淆”标准。  相似文献   

2.
毛铭浩 《河南科技》2020,(24):69-74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专利侵权警告行为的正当性判断存在争议。其争议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专利侵权警告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明确;另一方面是该行为的正当性判断标准存在分歧。分析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专利侵权警告行为应是行为人专有权行使的行为,如果超过必要的限度,有可能构成权利滥用,进而落入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或者第2条的规制范围。专利侵权警告行为的正当性判断标准,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上判断是否存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的行为事实,主观上认定是否尽到谨慎注意义务,需要结合发送内容、发送对象和发送方式进行综合判断,只有符合主客观要件,专利侵权警告行为才能构成商业诋毁。否则,有可能落入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易浩晗 《河南科技》2024,(2):121-126
【目的】对自媒体洗稿的行为属性进行界定,分析传统著作权侵权认定规则——“实质性相似+接触”应用到自媒体洗稿问题上存在的困境,探究更具操作性的自媒体洗稿侵权认定方法。【方法】从自媒体洗稿行为的表现形式入手,并进行相关概念辨析,明确自媒体洗稿行为本质。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不同的“实质性相似”判断方法的认定思路。【结果】洗稿行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变换表达,但仍与原文基本意思保持一致的行为。在对洗稿作品进行侵权认定时,实践中的“整体观感法”“抽象分离法”和“结合法”,各有利弊。【结论】在对作品进行侵权比较时,可考虑将作品逻辑链作主要参考因素。对“结合法”进行改良,先对作品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再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对作品的逻辑链进行比较,看洗稿作品是否会对原作品产生替代。  相似文献   

4.
赵筝 《河南科技》2020,(6):67-73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立法宗旨。保护商标和企业名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制止仿冒等侵权行为,是审理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的司法价值所在。由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六条仅规定了企业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导致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傍名牌"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也引发了个别企业为拓展经营范围,对不同行业具有相似名称或相同字号的企业提起不正当竞争纠纷之诉。本文以不正当竞争纠纷的司法案例为切入点,对是否构成侵权的事实及法律适用方面进行梳理,从实践角度提出完善企业名称主体识别功能保护的构想,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7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互联网+"作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创新执法指导和管理机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提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效率、力度及精准度,科学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增强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7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互联网+"作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创新执法指导和管理机制,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提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效率、力度及精准度,科学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增强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熊欣仪 《河南科技》2024,(5):112-116
【目的】未经权利人许可进行网络游戏直播的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尚存在较大争议,对其标准的确定有利于平衡各方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方法】通过“四要素”检测法和我国《著作权法》第24条的一般性条款加以判断不同类型游戏直播中的合理使用。【结果】在《著作权法》穷尽式列举的权利限制情形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法院在必要时根据“四要素”检测法中的相关因素进行认定。【结论】“转换性使用”的判断与“游戏直播市场”的界定尤为关键,论证时辅以法经济学理论以及反垄断视角检验。  相似文献   

8.
<正>"严厉打击侵犯专利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权、恶意抢注商标和‘傍名牌’,以及互联网领域侵权盗版等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查办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侵权假冒犯罪案件,有效保护权利人利益。"近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高法、最高检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决定于2017年9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处置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营造促进有序竞争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2019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执法保护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导各地方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0.
祁雪瑞 《河南科技》2020,(24):100-103
侵权人在后注册了与驰名商标近似的商标,并在注册后跨类别使用,同时在营销过程中故意虚假宣传,造成与驰名商标的混淆,诱导消费者误认,其商标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被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后,被告之一上诉,二审维持原判。该案件涉及的侵权行为包括注册商标相似、扩大注册商标使用范围、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具有一定时长的Vlog可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之外的视听作品。治理侵权是Vlog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通过分析梳理Vlog侵权泛滥的原因,揭示侵权治理之途径。【结果】当前Vlog产业发展中存在民众普遍缺乏知识产权观念、Vlog独创性认定困难、网络平台逃避责任、短视频算法窘境和著作权法存在盲区等问题。【结论】治理Vlog侵权需要提高全民著作权保护意识、强化平台注意义务和监管、优化算法营造正向短视频环境、明确Vlog独创性认定标准、完善“避风港”规则、转变司法理念等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2.
<正>在商标侵权民事诉讼实务中,被控侵权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行为,是人民法院依法裁判其是否承担商标侵权民事责任的前提。无论是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还是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再审程序,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对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裁判结果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决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人民法院的裁判是否合法公正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实践中,有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①规定的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案件较为多见,比如红罐凉茶之争,哈啤、小肥羊的名称保护之争等等。本人近期办理的统一"海之言"遭遇侵权案,即是因海之言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与认可,其名称、包装、装潢屡次遭遇仿冒。那么在该类仿冒案件中,怎样被认定为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从而获得反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专利行政执法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即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专利纠纷以及查处假冒专利行为,适用本办法。第三条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岳丹丹 《河南科技》2020,(33):74-80
经过长期对作品名称、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案件的审理,我国法院在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体系的裁判思路。首先,通过扩大解释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两类名称作为"在先权利"进行保护,纠正了早期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概括性规定的保护路径。其次,严格审查"作品处于著作权保护期""两类名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容易导致混淆误认"的构成要件,表明在两类名称商品化权益的性质上,法院更倾向于"著作权衍生性"和"商业标识性"兼具的理论观点。最后,以隐性的"可能或实际损害""申请人恶意"和"劣后认定"规则,完成对《商标法》第32条前半段的适用,表明对两类名称商品化权益保护的正当性基础非商品化行为,而是防止误认混淆,落实商标法中的诚信原则。与此同时,对两类名称知名度的认定,尚欠缺"稳定对应关系"的限定条件;"可能或实际损害"中二分的损害认定标准,尚需要理论对"衍生领域"和"二次开发利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日前,“阳光科技”行动计划在济南启动。这一行动计划就日常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成果鉴定、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等15个方面工作内容和流程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此,济南市科技局成立了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济南市科学技术局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实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和《关于为干事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的意见》等三个文件,实行“六个公开”:公开行政职能和职责范围;公开工作依据,增加工作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面向社会对主要工作设立“…  相似文献   

17.
真与假的较量──-《十三香》专利侵权纠纷案追记《中国专利报》记者 涂先明“十三香”缘何香起来十三香是由河南省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调味品,注册商标“龙亭牌”。河南省工商局多次将该产品作为全省重点知名商标保护,发起打假打诈中原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德勇 《河南科技》2005,(10):41-41
《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规定:“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团队代理的一起"白水杜康"生产商虽经授权但改变标识的维权案例,历经一审不侵权驳回和二审侵权判赔的两个事实阶段。两级法院不同的认定,涉及商标普通使用许可权构成要件、公证取证证明程度、侵权人否认侵权事实和侵权赔偿的计算方式等多个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系统专利侵权呈现多主体拆分侵权和组件外置的趋势,我国专利法的既有规则难以适应新的侵权类型,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也难以为专利权人提供有效保护。考察英国、德国等系统专利的间接侵权认定规则及实践,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引人间接侵权制度,坚持间接侵权以直接侵权为前提的立场,在区分间接侵权类型的基础上严格限制侵权人主观意图,改善撰写策略,提高对系统专利的保护水平,营造更友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