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用切比晓夫函数对海平面验潮资料进行处理,只要适当选择运算次数就能对各个验潮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很好的拟合及滤波。海平面变化对于反映地壳升降有重要意义。因此海平面资料可做为预报地震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段潮差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利用长江口吴淞等三个验潮站连续二十五年来的月均验潮资料,通过低通数字滤波、谱分析和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长江口的月均潮差的趋势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对长江口月均潮差与径流及海平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以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  相似文献   

4.
台州湾附近海域潮汐、潮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临时验潮站横门站的1a潮位观测资料、下大陈站长期验潮资料以及4个垂线测站的大、中、小潮潮流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并探讨了海平面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横门站与下大陈站的潮汐类型均属于正规半日潮类型;横门站年平均潮差大于下大陈站4 cm;2站平均涨、落潮历时相当;台州湾除T-1...  相似文献   

5.
利用珠江三角洲河口区9个站的验潮记录资料,应用最平滤波器对月均验潮序列进行低通数字滤波,消除高频扰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水位变化的典型场进行分解,根据各特征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的分布和时间特征函数的变化来分析河口区水位变化的时空特征.应用交叉熵谱探讨水位变化在频域上对流量、气温、气压和风的响应.EOF分解表明,近几十年来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水位的平均变化率为2.1mm/a.  相似文献   

6.
根据加拿大研究人员的调查,世界海平面正以平均每年约0.245厘米的速度上升,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呈上升的趋势.全球海平面为什么上升,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这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世界海平面变化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些学者研究了各地验潮站的记录后认为,从1880年到1980年间,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多数国家学者认为从1985年到2085年的100年间,世界海平面平均将上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考虑长时间序列潮位具有周期性、趋势性和随机性特征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基于随机动态预测模型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模型中的周期项模拟首次采用小波分析与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趋势项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 残差序列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进行拟合; 三项叠加建立随机动态预测模型, 参数的确定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迭代法。应用塘沽验潮站57年的月平均海平面高度数据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和预测精度统计学检验, 表明此方法对海平面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具有较高精度, 可为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借鉴与范例。  相似文献   

8.
曾昭辉 《广东科技》2011,20(22):186-187
通过对RTK测高的实测数据进行精确分析,结合软件验潮功能,探讨RTK验潮在海洋测绘中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测量精度,并解决海洋测绘中常规验潮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钦州湾验潮站潮汐以O1、K1分潮占优,属于规则全日潮。主要分潮振幅有显著的年际变化,2008年为最小值,O1为95.82 cm, K1为88.18 cm, M2为39.53 cm; 2016年达到最大值,O1为104.27 cm, K1为95.15 cm, M2为46.16 cm,这一变化与月赤纬角的变化有关。钦州湾潮不对称现象显著,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多2-3 h,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半日分潮和全日分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主要贡献来源于O1、K1、M2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总潮汐偏度的80...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海图的精确度,需要定量分析海平面及调和常数波动下的海图深度基准面误差范围。以浙江乍浦、定海和健跳3个站为例,对多年观测资料进行了逐年调和分析,结果显示,3个站年平均海平面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年际间最大偏差分别为21 cm、16 cm、16 cm。主要分潮振幅的年际变化不尽相同,相对变化幅度表现为年周期分潮大于半日分潮大于日分潮,Sa、M2、S2、K1和O1分潮振幅最大偏差分别为13cm、20cm、10cm、3cm、3cm。由于海平面和调和常数的不稳定性,3个测站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大误差分别为33cm、26cm和31cm,即使都采用弗拉基米斯基十三分潮算法,最大偏差仍然可达28 cm,22 cm和28cm。相比而言,理论深度基准面的历时露滩累计频率在1%以下,且普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长江口吴淞、高桥、堡镇和芦潮港等代表站近年观测资料,通过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平均潮位与平均半潮面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代表站的平均潮位与平均半潮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根据此关系,利用高低潮位资料即可间接求出平均潮位.由于某一海域的海平面是通过该海域代表潮位站某一时段整点潮位的平均值来获得的,在缺乏长系列整点潮位资料的情况下,可间接地计算出平均潮位,从而为海平面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利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差分定位)进行水深测量实现无验潮模式的方法,并与常规的有验潮的方法进行了比对,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前后潮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Godin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程序,对长江口北槽附近横沙和北槽中两验潮站的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到不同年份不同时段11个分潮的振幅H、迟角g、平均海平面值Z0以及各站的特征潮位.根据计算结果比较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前后横沙站和北槽中站各主要分潮(M2,S2,K1,O1)调和常数的变化,分析综合整治工程前后特征潮位的变化趋势;利用工程前的潮汐调和常数预报2002年、2003年和2006年横沙和北槽中两验潮站的潮位过程,对预报潮位过程和实测潮位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站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特征潮位以及潮位过程,在整治工程后特别是2003年和2006年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季风对北部湾北岸海平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壳形变是引起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是基于地震前存在地壳垂直形变的事实。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提取地壳垂直形变的信息,弄清、消除天文、气象等干扰因素对海平面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讨论季风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1981年,我们用广西北海验朝站五年(76—80年)的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CBM4000系列微型计算机上,用BASIC语言计算了北部湾北岸海平面变化和季风的相关系数为0.92,主要做法是确定主导风向,再作具体计算,最后得到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影响下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广东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近30年来广东沿海地区18个验潮站的风暴潮资料以及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结合前人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海表温度关系研究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研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50年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淹没范围进行了预测,并对不同区域风暴潮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滨海构造物和承灾能力5个方面构建风暴潮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完善了广东省沿海地区风暴潮脆弱性指标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50年该地区风暴潮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价和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对2050年广东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绘制了该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价图。  相似文献   

16.
地壳形变是引起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是基于地震前存在地壳垂直形变的事实。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提取地壳垂直形变的信息,弄清、消除天文、气象等干扰因素对海平面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讨论季风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1981年,我们用广西北海验朝站五年(76-80年)的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CBM4000系列微型计算机上,用BASIC语言计算了北部湾北岸海平面变化和季风的相关系数为0.92,主要做法是确定主导风向,再作具体计算,最后得到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多路径反射(GPS-MR)测量技术的潮位监测已经成为验潮站监测的有效补充,但较少学者利用GPS-MR反演潮位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和预报.为了验证GPS-MR潮位预报的可能性,利用美国大陆板块边缘观测组织(PBO)提供的GPS信噪比数据进行潮位反演,将该反演结果重采样为等间隔潮位序列,利用该潮位序列计算各分潮的调和常数,并进行潮汐预报.通过与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提供的实测验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PS-MR反演潮位与验潮站实测潮位具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4,均方根误差为0.16 m;经样条函数拟合后的1 h GPS-MR潮位序列预测结果同采用验潮站潮位进行预测结果精度相当,同验潮站实测潮位的均方根误差为0.14 m,相关系数为0.97.可见,利用GPS-MR技术进行潮位监测和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我国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回顾了2006—2015年我国在海平面变化规律、机制及影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全球及区域海平面以及比容海平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海平面的变化机制,海表热通量、淡水通量、环流、风应力以及Rossby波对不同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动力及热力影响;采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21世纪海平面变化进行了预测;同时海平面变化会影响海洋的动力过程(如潮波系统的变化),并进而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河口咸潮入侵、近岸低地淹没、红树林衰退等)。  相似文献   

19.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高的浅潮下带。18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Hindeodus parvus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Isarcicella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早期,海平面降到最低,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全球普遍存在二叠–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H.parvus带、I.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可能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较为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位于华南上扬子区4条剖面的沉积相组合以及沉积相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上扬子区特马豆克期高分辨率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10个沉积相,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分别沉积于浅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带;识别出5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分别发生在TS.1a早期、TS.1a晚期、TS.1c早期、TS.1c晚期和TS.1d晚期,其中TS.1c早期的海侵为特马豆克期最大海侵事件。通过与其他板块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上扬子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