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汉语与英语的主语表示法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动词作主语、形容词作主语、述宾短语作主语、主谓短语作主语、述补短语作主语、偏正短语作主语、“的”字短语作主语、同位短语作主语、介词短语作主语等方面。只有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特点,才能准确互译。  相似文献   

2.
“的”字词组在句子中究竟能充当哪些成分?一般语法也只提到它作主语和宾语,至于能否充当其它成分,则略不涉及.诚然,“的”字词组作主语和宾语是极为常见的.但它决非只能充当这两种成分.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看,它不仅能作主语和宾语,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还能作定语、谓语等成分.如:  相似文献   

3.
从语法功能看“莫”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功能来看,“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是代词;作状语时,是副词。  相似文献   

4.
前言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谓词性主语句。谓词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在作主语时语法功能相同,可以合起来看成是与名词主语相对立的另一类主语——谓词主语,谓词性词组主要包括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以“状语+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和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等。下面是各种类型的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例  相似文献   

5.
东方人由于受到老庄孔孟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上形成了“人是万物的主体”、“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的色彩。无论是说还是写总是以自己为主体,久而久之,人称主语句在汉语中成为主要表达方式,而且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相反,西方人在说和写时,除人称可以作主语外,非人称的一切事物,都可占主语之位,所以在英语很少有无主句,因为主语一旦省略,读者或者听众就容易摸不着头脑.针对这种情形,着重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主语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7.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是其主要的语法功能。从语义的角度考察作主语分为四种类型;作宾语分为五种类型。受事主语句在甲骨文中应用普遍,为被动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关系宾语句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添加关系介词“于”是甲骨文在语法形式上走向完善的标志;存在宾语句中的动词“有”与受事宾语句中类似词头的“有”存在着密切联系。此外,作定语、作中心语、作状语、作同位语、作谓语也是甲骨文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10.
一、语态的基本概念及其种类什么叫语态(Voice)?它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根据主语和谓话之间的关系,语态分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两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或实施者(主体)(本文简称为“动作者”),这类的句子叫主动语态句(简称“主动句”)。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对象或承受者(客体)(本文简称为“动作对象”),这类的句子叫被动语  相似文献   

11.
as作为关系词既可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 ,又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as可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一、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主要用于下列几种搭配中 :(1)such—as和suchas意为“像—这样的—” ,如 :SuchwomenasknewTom(ThosewomemwhoknewTom)thoughthewaschanming .认识Tom的女人都认为他很有魅力 (as作主语 )。Wehadhopedtogiveyouachancesuchasnobodyelseeverhad .我们想给你一次别人不曾有过的机会 (as作宾语 )。(2 )thesame—as—意为“和—相同的—” ,例如 :Ihavethesametroubleasyou .我有跟你一…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13.
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它的重要性,也在于它的复杂性和交叉性。本文选取无定NP作主语的指称类型作为考察重点,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对名词性成分作主语的指称类型的研究不能仅从名词性成分本身入手,而必须放到更大的语境中考虑。有定/无定在汉语这样缺乏定式动词的语言中十分重要,但有定性的落实并不一定在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上。若主语在形式上是无定的,那么后面的谓语不能是简单形式,必须足够复杂,以提供辨识无定NP主语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英语中,以which及“介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从表达的形式来看,有多种类型:有的从句和所修饰的词之间没有逗号分开,有的有逗号分开;关系代词which在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有时还可作表语;有的定语从句和所修饰的词之间还可以被另一作定语的介词短语或动词谓语及其他成分隔开的;which前的介词可以是简单介词,也可以是短语介词,还可以是“名词(或代词)+of+which ”引导的;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that”通常用作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而“that”也可以用合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that”在从句中作状语.本文就“that”这一特殊用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禁止性否定副词"勿"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颖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1):110-113
先秦时期,禁止性否定副词“勿”后动词、介词一般不出现宾语。至迟到东汉,“勿”后动词或介词已经完全不受是否接宾语的限制了。东汉口语中最常用的禁止性否定副词是“莫,”“勿”次之,“毋”则很少见了。“莫”的迅速崛起使得“勿”的发展相对滞后,开始表现出衰弱之势。至元代新的禁止副词“休”的主导地位确立以后,“莫”也渐趋萎缩,“勿”则趋于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一古汉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之”字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记作“A+之+B”。那么“A+之+B”是什么结构?对此语法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第一,认为“A+之+B”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第二,认为“A+之+B”是主谓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原来的主谓结构(我们把它记作 A+B)插入“之”字而变成”A+  相似文献   

18.
东方人由于受到老庄孔孟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上形成了"人是万物的主体"、"万物与我为-"和"天人合-"的色彩.无论是说还是写总是以自己为主体,久而久之,人称主语句在汉语中成为主要表达方式,而且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现象.相反,西方人在说和写时,除人称可以作主语外,非人称的一切事物,都可占主语之位,所以在英语很少有无主句,因为主语一旦省略,读者或者听众就容易摸不着头脑.针对这种情形,着重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主语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及其修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又叫“象声词”。有一些语法书把它看作形容词的附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试用 )》将拟声词从形容词中分离出来 ,独立成为一类 ,这无疑是由于拟声词有它自身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 ,本文试就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及其修辞作用谈点看法。一、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是 :拟声词不受副词修饰 ,不能带“着”“了”“过”,没有肯定否定相叠的形式 ,没有重叠形式 ;在句中经常作状语、谓语、定语、补语、独立语 ;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独立成句。例如 :(1)河水 ·哗·哗地流着。(2 )北风 ·呼·呼地刮着。…  相似文献   

20.
一种涉及英语语句连贯的病句,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观点:一是“Confusing shifts in voice(语态混乱)”,二是“Shifts in point of view(视点飘移)”。前者认为造成语病的原因在于语态变换的混乱。克服此类毛病应该从改正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入手。这种分析看到的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但问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后者认为语病的产生不是语态变换的问题,而是主语变换不当的结果,导致话题分散,造成语句不连贯。这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把对毛病的分析与英语连贯的深层特点结合起来,它和“主语统御”原则以及“主位—述位”理论一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特点、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