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该项研究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属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领域。“豫谷12”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并拥有自主产权的谷子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豫谷12”是以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抗病、抗逆性为目标,全面提升品种的综合性状,通过定向选择,选育的优质高产大穗谷子品种,目前已成夏谷区主推品种之一。经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1-61,63
近年来我国种谷面积、产量徘徊不前,常年种谷面积约3000万亩,小米市场中优质米货源不足。主要原因是优质谷子品种产量偏低、用工多、效益差,而普通品种产量高而商品性差、价格低。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大力示范推广优质、丰产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豫谷11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谷子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的新品种,2004年经第一届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鉴定通过,2005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质米”,2006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广项目。该品种具有6大特点:一是食味品质好,粥粘,味香,颜色鲜黄;  相似文献   

4.
谷子新品种公矮6号米香色鲜,是以夏谷矮88为母本、春谷860092-5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吉林省区试籽实平均公顷产量5184.8kg,比对照平均增产11.05%。2008年全省生产试验籽实平均公顷产量4828.9kg,比对照平均增产16.9%。2009年通过吉林省捉作物品种审定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6):17-18
建立豫生4号甘蓝品种实用、可靠的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建立10亩高产样板田15个,30亩a亩产达到5300公斤;在甘蓝生产区示范应用豫生4号10万亩,比一股生产田增产15%以上;建立豫生4号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制种单产在50公斤以上,比现有方法提高20%;繁育应用杂交良种1万公斤,研究建立杂交种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商品菜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  相似文献   

6.
谷子锈病是谷子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着谷子产量和质量。经过系统研究,基本摸清了谷子锈病田间流行规律、产量损失和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71-71
小麦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黄淮麦区为我国小麦主产麦区。山西南部麦区旱地、陕西渭北旱原旱地、河南西部旱地为黄淮麦区旱地主产区,尤其山西、陕西,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到该区总小麦面积的50%~80%,小麦生产十年九旱,干旱缺水一直是影响该区小麦总产和单产稳定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小麦品种的抗旱稳产性能和优质专用品质特性是促进小麦生产稳定面积、提高效益和及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沈安娜 《科学大观园》2009,(13):F0002-F0002
距成都300多公里的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有一个神奇的陆上“百慕大”,5000多年来,一个民族长年生活在此地,这里美女遍地,一尘不染。听说我要到丹巴寻找美人谷,来自丹巴的司机格桑脸露红光:“丹巴的女子就是漂亮,一个村拉得出来的美女可上几十个。她们个个能歌善舞,现在到九寨沟、成都、云南、北京、兰州等地的宾馆、歌舞团打工的女子全县不下几百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18-18
黄淮麦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总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五分之二。筛选、创制高抗小麦主要病害和逆境胁迫的育种材料,探索小麦广谱、持久抗病抗逆育种新途径,培育适合黄淮麦区的高产、多抗、持久抗病抗逆小麦新品种是产区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是黄淮麦区生产上最主要的小麦病害,常年受灾面积在4亿亩次以上,损失的粮食总量可达50亿公斤。胞囊线虫病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威胁巨大的新型病害,发病程度逐年加剧、受灾面逐年扩大,目前已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3个小麦主产省发现该病,仅河南省普查发病面积就达1700多万亩,可能造成20%~40%的产量损失。选育抗病品种是从源头上保证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然而黄淮麦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多数易感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和胞囊线虫病,无高抗赤霉病品种。除病害外,逆境胁迫也是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小麦育种缺乏优良抗逆种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辣椒“三系”育种技术已在菜椒上采用,而在干制辣椒上许多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干制羊角椒的种植区域越来越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出口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国种植出口型羊角椒的有山东、河北、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年产辣椒干50万吨左右,多数用于出口创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干制辣椒产区主要生产羊角椒、  相似文献   

11.
谷子简化栽培的育种与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子粒小,需种量少,精量播种不仅困难而且在旱地种植易缺苗断垄,谷子生产一直采用大播种量、依靠群体顶土保全苗、再人工间苗的生产方式;同时,谷子缺乏适宜的除草剂,主要依靠人工除草。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而且经常因苗荒、草荒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成为长期制约谷子生产现代化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此,国内外开展了精量播种、化控间苗、谷田除草剂研发、抗除草剂育种等,但均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 病虫害中等偏重由于受长期气候干旱的影响,2001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上是一个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大部地区虫害发生重于病害。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达53亿亩次,有多种病虫害暴发成灾。东亚飞蝗特大发生,是30多年来罕见的,全国发生2800多万亩,涉及河北、山东、天津等11个省市。水稻螟虫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严重发生,发生面积2.2亿亩次。白背飞虱在贵州稻区大发生,面积达到540多万亩,有1.5万亩绝  相似文献   

13.
小米糠是谷子加工副物,是一种产量较大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小米糠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重要的膳食纤维来源。我国的小米糠主要作为动物饲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小米糠中的纤维较粗,人们在口感上难以接受并且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若能将小米糠纤维部分进一步改性处理,提高其适口性,同时保留其营养成分,进一步可将小米糠制成消费者喜爱的保健食品,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因此,如何科学的利用小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小米糠,研究其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是目前谷子加工领域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旱、长旱及连旱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小麦的生产,尤其是北方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旱地小麦在1亿亩以上,干旱缺水是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大限度把自然降水蓄于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6-67
本研究广泛利用国内外遗传资源,以先进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IMC)为手段,快速创制大批双单倍体(DH)纯系和优良亲本材料,高效育成厂大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60”和中晚熟品种“豫新6号”,均于2004年通过国家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过程中得到国家863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河南省重大攻关等课题或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16.
宝应县是全国著名的水生蔬菜产区,水生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莲藕种植更为有名,人工植藕始于隋而盛于唐,到明代已成为当地大宗土特产品。在清代,宝应藕粉就被誉为“鹅毛雪片”,成为朝庭贡品,而宝应藕则成为全国闻名的“贡藕”。宝应县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县内莲藕15万亩,县外承包10万亩。因此,宝应是全国著名的“中国荷藕之乡”。  相似文献   

17.
2002年9月,中、美、加科学家在联合地质调查中证实,我国五台山-太行山交界区存在25亿年前的海底黑烟囱,科学家得到了验证生命起源的古老物质。这是2001年5月北京大学李江海课题组在河北遵化发现世界最古老大洋岩石(蛇绿岩)后又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李江海教授介绍道,黑烟囱是研究地球内部及生命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还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化学成分演化、大洋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陆地上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4,(7):10-10
1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四级繁育体系;以育种家种子和原种的生产为基础,良种生产150亩,完善良种繁育的栽培管理技术,种子亩产45公斤;优化与“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1000公斤;建立4个“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试示范基地,建植“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田3000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0,(4):53-53
2008年,石河子大学棉花研究所及石大科技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棉花新品种新陆中36号中试与示范”启动。项目规定,2008~2010年在南疆高产示范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不少于100万亩。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超级稻新组合“Ⅱ优明86”再生稻头季产量进行的现场验收结果表明,福建尤溪县麻洋村的103.6亩(1亩为667平方米,下同)再生稻平均亩产847.4千克,最高亩产920.3千克。这说明,福建协作组已提前实现国家超级稻2005年百亩亩产800千克的目标,标志着中国超级稻育种栽培技术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