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硅替代”新药创制即合成现有药物的含硅结构类似物.含硅药物与其碳结构类似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并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活性,如更强的药效、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小的毒副作用.因此,对现有药物进行硅替代是设计、改造药物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各种硅替代药物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化疗是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单一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基于联合给药策略的多药给药系统,具有同时装载多种药物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可控性等特点.主要就纳微多药给药系统的背景以及设计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希望为后来的研究给以启发.  相似文献   

3.
手性药物的化学拆分—形成和分离非对映体拆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性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不同的用途。因此,获得单一对映体的药物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化学拆分法作为拆分的最基本的方法应用最广泛。本文通过具体手性药物的拆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合理药物处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亚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9):1270-12721275
为了促进合理用药,随机抽取了2004年上半年500例老年住院患者的1525张出院带药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等文献资料,对这些处方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合理处方占所查处方的3.92%;主要反映在用法、用量、重复用药、药理拮抗、配伍不合理等方面。由此说明老年患者的联合用药需慎重应用,药师应积极进行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比较分析,概述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发展进程及发展趋势.结果非甾体抗炎药物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而发挥作用,但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选择性差异造成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使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受限.结论为了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性COX-2/5-LO双重抑制剂及一氧化氮释放型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用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综述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笔者从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纤和抗凝药物以及神经保护药物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热点,分析了脑卒中治疗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省信息研究所2010—2013年受理的药企申报的化学类新药查新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海南省化学类新药的研发情况以及此类课题的查新检索问题。  相似文献   

8.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目前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抗球虫药。因抗球虫药的长期应用极易导致球虫耐药性,使药物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失效。本研究对抗鸡球虫病药物的种类及耐药性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球虫耐药性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内化疗物灌注(BAI)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肺癌88例病人进行支气管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BAI),化疗药物组合依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药物,结果:本组病例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52例,稳定(S)15例,进展4例,病例显效(CR+PR)69例(69/88),有效(CR+PR+S)84例(84/88),结论,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BAI)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确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为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配制一定浓度的壳聚糖/药物溶液,将该溶液涂渍在硅胶导尿管表面,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基管式膜材料.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该材料对蛋白类药物的缓释性能,并初步探讨了缓释机理.结果表明,固载蛋白类药物的壳聚糖膜材料在三种不同pH介质中对BSA均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且在中性介质中效果最好,缓释时间超过36h,BSA缓释总量达6.0mg.该载体生物相容性好,对缓解病人术后因导尿管留置引发的尿路感染及其它副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极大改善了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但耐药菌的出现和迅速传播则会严重影响其疗效,而防控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采用正确、适量的抗菌药物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现总结抗菌药物耐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期能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及降低其耐药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肽目前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本文分7个大类介绍了多肽类药物的主要研究内容、现状和发展方向,并简要介绍了多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成果。多肽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用量小、生物活性强。通过生物表达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出的多肽类药物将在疫苗、抗菌、抗肿瘤、诊断用药等领域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借鉴域外军用药法律的经验,从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健康权的角度,提出明确军用药的认定标准、建立罕用药事务管理局及完善军用药研发、注册和费用分担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常见致病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检测了13种抗菌药物对7株中华鳖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从河南郑州的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的菌株较湖北武汉、湖北咸宁的病鳖体内分离的菌株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强,而从武汉和咸宁产地的病鳖体内分离的菌株其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推测滥用药物和用药方法不当是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卫茜 《太原科技》2006,(9):72-73
阐明了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形成和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新应用,探讨了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及基因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揭示了纳米粒给药系统与基因药物的深入研究将给医学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苯丙胺类滥用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综述了近十年来苯丙胺类滥用药物的预处理及常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其与质谱的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近年来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天然药物的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对34种天然药物的生物碱类、总黄酮和总酚酸类、单体酚酸类、萜类及其苷和甾醇类、木脂素类、氨基酸/多肽和杂环类、多糖类、香豆素类进行分析。结果:已报道的34种天然药物对肝纤维化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对未来治疗肝纤维化的新药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国际组织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被忽视疾病"的新药研发,导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的特征与优势,分析了"被忽视疾病"新药研发的动力机制与内涵:探讨了PPP模式运行机制、融资模式与组织模式。将PPP模式与我国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相联系,以期对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内,超过1000多种在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上被认为是有效的化合物或制剂在应用到人体的临床实验时导致失败.从脑中风的发病机制、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的主要思路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回顾性的分析和综述,并指出了将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新药研发的趋势和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Finding new applications for existing pharmaceuticals,known as drug repositioning,is a validated strategy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high expenditure but low productivity in drug discovery.Currently,the prevalent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drug repositioning are focused mainly on the similarity or relevance between known drugs based on their "features",including chemical structure,side effects,gene expression profile,and/or chemical-protein interactome.However,such drug-oriented methods may constrain the newly predicted functions to th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al space of the existing drugs.Clinically,many drugs have been found to bind "off-target"(i.e.to receptors other than their primary targets),which can lead to undesirable effects.In this study,which integrates known drug target information,we propose a disease-oriented strategy for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s and disease based on their pathway profile.The basic hypothesis of this method is that drugs exerting a therapeutic effect may not only directly target the disease-related proteins but also modulate the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Upon testing eight of the global best-selling drugs in 2010(each with more than three targets),the 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USA)-approved therapeutic function of each was included in the top 10 predicted indications.On average,60% of predicted results made using our method are proved by literature.This approach could be used to complement existing methods and ma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in drug repositioning and side effect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