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委托中国核物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所组织筹备的“冷核聚变学术交流和对策”研讨会于1990年5月10日至12日在我校召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陈能宽、肖伦、杨立铭、黄祖洽、何祚庥、唐孝威、苟清泉、汪容等14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4篇,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我校教授黄祖洽等做了特邀报告。这些论文和报告介绍了我国进行冷核聚变实验进展情况,交流了理论工作者为解释冷核聚变现象而提出的各种理论机制,并对国外冷核聚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2.
10月20至23日,由我校和厦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福建长泰连氏大酒店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1月12日-16日,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共萍乡市委宣传部、萍乡学院联合主办,上栗县政府、安源区政府、湘东区政府和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峡两岸及韩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傩文化和非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地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协会主办,我校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首届LEEMNN等离子光谱研讨会于3月25日至29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8篇,其中我校提交5篇论文。杜文虎教授、刘长福的论文《ICP—  相似文献   

5.
冯晓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由全国分形与动力系统组委会主办、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承办、清华大学协办的2013年全国数学分形理论与动力系统学术研讨会,于6月1日到6月3日,在我校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12日至15日,受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的委托,由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承办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校的教师代表以及民族音乐家、音乐理论家、演唱(奏)家共180余人出席了会议,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司司长杨力出席了开幕式.会上,代表们回顾了建国以来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审视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传承的意义及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会就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要确立民族音乐教…  相似文献   

7.
11月7~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中信武汉建筑设计院和《新建筑》杂志社联合承办的第3届“U 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专家、学者共100余人与会,共同研讨“迈向‘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由西北大学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于9月21~23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等100余所高等院校的150多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中国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文祥致开幕词,我校副校长惠泱河教授致欢迎词。这次会议以中国高等化学教育和教学改革为主题,对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体系改革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交流。会上,代表分别就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化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1世纪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创新、…  相似文献   

9.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委托,西北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报告会于2000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应邀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包括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0多位博士生导师、若干位杰出的年轻化学家以及《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等杂志编辑部的负责人。 报告会交流了1996年福州会议以来我国物理无机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展望了21世纪物理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以“21世纪化学的前瞻与分子片周期律”为题作了开幕式报告。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无机化学进展与前瞻》(史启桢、韩石书教授等主编)一书收入了会议的49篇论文,内容涉及理论无机化学、结构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反应热力学、无机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等。该书成为20世纪末我国物理无机化学学科发展水平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超临界流体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生物等领域。将超临界流体技术用于环境保护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文章简明阐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23日,我校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濒危语言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科技楼报告厅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语言学者、专家出席了研讨会。本次濒危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全国语言学界的一次盛会。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戴庆夏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孙宏开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程度》的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韦茂繁和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等学者也分别作了学术发言,对濒危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磋商。“首届濒危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花山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的特点及作为生物反应介质的优点;SC-CO2对脂肪酶、水解酶、氧化酶等多种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较小;对于微生物这一活性个体,在SC-CO2相态中其生理活性将受到显著影响,但对某些特定的微生物(如耐压微生物)的生物反应则具有可行性.简要介绍了SC-CO2流体技术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全国首届网络编码学术研讨会日前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港澳两地的1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学术年会和研讨会的主题是:信息论及网络编码、网络与信息安全;多媒体处理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及相关技术等。会议共收到论文400多篇,入选会议出版论文集近300篇。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挂质,这决定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分离、分析、生物工程、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邓子恢同志的丰功伟绩,2006年7月10日,由我校学报编辑部、区域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东肖校区第三会议室_举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寿南,邓子恢之女邓芳梅及市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区党史办、方志办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出席了学术研讨会。我校相关部门、院(系)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副校长来永宝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21日,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夏东民教授,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鑫辉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傅宏教授,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副主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掌然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顾海根教授,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童辉杰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副校长戴斌荣教授,我校副校长崔景贵教授等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阅和推动我国光电子学和光电技术的发展,我校和清华大学受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委托,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我校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光电技术及系统学术会议。 全国59个单位的11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61篇,汇编成7册会议论文集,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第六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全国80余位科技评价体系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作报告和讨论形式进行沟通交流。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编辑部主办,我校管理学院承办的。两天来,与会专家就教育评估、科研评价体系、科研项目人才评估和创新能力评价四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特别是针对国内科技计划评估、大型科研院所评估、大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研讨会加强了全国各地科技评价、评估专家和学者的交流联系,促进了我国科技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声学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198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于1988年11月7~11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300多名声学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出席了大会。我校江景波校长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致祝词。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按照学会章程选举了新的一届理事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关定华当选为理事长;我校声学所魏墨盒教授继续被选为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PET解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PET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行为及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对PET解聚率的影响,发现PET在超临界甲醇中可迅速地完全解聚。红外光谱检测解聚产物是纯度很高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单体和乙二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