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动力舱通风冷却性能仿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直升机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基于旋翼下洗流的动力舱通风冷却性能计算方法,利用商业CFD软件,计算了悬停状态下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性能,分析了湍流模型、旋翼下洗流以及发动机散热率等因素对动力舱温度场和排气引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湍流模型预测结果差别不大,旋翼下洗流和发动机散热率对动力舱通风冷却性能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飞行状态下动力舱通风冷却性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某公司载货汽车的一系列热平衡试验及不合格车型的改善结果,分别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环境(冷却风扇、护风罩及防热风回流装置等)和散热器总成的结构(芯子材质、散热管规格及散热带节距等)方面,探讨了散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εNTU热传导计算方法,举例说明某款轻型卡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匹配计算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影响柴油机传热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热量的计算方法、降低传热损失与热负荷,以及冷却系统优化设计的基本途径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供热蒸汽冷却系统节煤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节能系统——供热蒸汽冷却系统,并阐明了该系统节能的理论基础和节煤量计算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了影响该系统节煤效果的因素.计算分析表明,供热蒸汽冷却系统存在最佳性,并且能使供热机组热经济性提高达1%.  相似文献   

5.
熊可嘉  张万平 《江西科学》2008,26(4):522-525
根据传热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对车辆冷却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环境因素变化复杂,且对冷却系统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将车辆的驱动系统纳入计算模型,以反映道路坡度等外界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的预测冷却系统在车辆运行时的性能,从而为整车的开发节省大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采用耦合流动计算和共轭传热的数值方法研究了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缸内部旁路冷却系统内的流场特性,给出了旁路冷却系统内三维流动细节和温度与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与未考虑内、外缸传热作用的纯流动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旁路冷却系统中流动形态主要受系统结构和蒸汽自身流动特性的影响;温度场分布不仅受蒸汽流动形态的影响,还取决于高压缸固体域对流体域的传热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耦合流动传热数值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旁路冷却系统内温度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某摩托车冷却系统阻力偏大,造成冷却系统漏水现象,经排查初步原因为散热器及节温器管路的总体阻力较大。为研究冷却系统节温器部件的流阻大小,采用CFD分析软件STAR-CCM+对节温器部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为187 kPa,对冷却系统总阻力影响较大。为降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研究了大节温器、双节温器、小循环连接管路内径对该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节温器、双节温器结构可有效降低节温器全闭状态下小循环流阻,但在节温器全开时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增加较大且成本高。在原节温器状态下,小循环连接管路内径增大,小循环流阻明显降低,而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增大。结合成本和快速应对冷却系统阻力偏大的问题,建议小循环连接管路选择12.2 mm直角弯管状态,小循环流阻降低34.8%, 流经小循环的冷却液流量占比为36%。研究结果可为阻力评估及结构改进提供仿真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传统的冷却系统的缺点:水泵风扇效率低下、过度冷却与暖机时间过长等。介绍并分析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如水泵、风扇、节温器)对降低冷却功耗、提高发动机效率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先进高冷却系统加强传热的方法;如使用纳米流体、核态沸腾传热、形成气液混合流等。展望了未来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方向,冷却系统小型化、主副冷却、分体冷却、逆流式冷却、精确冷却、集成缸盖技术及水冷式中冷器。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某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布局设计、系统流量确定、冷却系统流场和发动机温度场开展了研究。针对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在缸体水套添加节流缺口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各缸缸体水套冷却液流速均匀性明显改善,各缸套壁面温度可降低1~3℃。发动机转速12 000 r/min时,热平衡测试结果显示缸温最大差异约为4℃。机油温度约为129℃,温度可控(小于140℃),表明该四缸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合理,可保证四缸发动机各缸冷却均匀及机油的冷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月球探测器中微型电机的热控问题,结合实际电机参数提出了一种小型伞状辐射冷却系统.讨论了影响电机热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如电机工作转矩、月表温度和工作纬度等,对系统热状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微型电机热控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微型电机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小型制冰机制冷系统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训  邓子伦  窦涛 《河南科学》2010,28(3):325-328
针对目前制冰机制冷系统设计粗糙化的现状,根据小型制冰机的制冷特点,分析了各制冷装置的选型思路,着重阐述了其匹配计算方法,为制冰机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可重配置的数控加工中心中,为实现完整性加工的目的,需要配置多个加工执行单元,由此需要由一个冷却系统对多个冷却支路进行冷却。针对某一支路的流量或压力波动对其他支路的流量所造成的影响(通常造成其他支路的流量减小,冷却效果下降,甚至烧毁执行单元),根据流体理论设计了一套能够自动检测冷却系统压力和流量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压差控制的方法该系统可以实现多支路冷却系统中每一条支路压力和流量的独立控制,降低某一条支路的压力和流量波动对其他支路的耦合影响。用液压仿真软件AM E s im对所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冰片滑落式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的分析及研究,表明在影响制冷机COP值的两大因素——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中,蒸发温度占主导地位,要提高制冷机运行的COP值应当首先考虑提高制冷机的蒸发温度.冰片滑落式冰蓄冷机组较其他的冰蓄冷形式相比,制冰时蒸发温度较高,制冷机的COP值高于其他的冰蓄冷形式,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冰蓄冷形式.而对于该冰片滑落式冰蓄冷机组,当晚上开足片冰机制冰,所得冷量仍然无法满足翌日外界需求时,首先应考虑在14∶00~17∶00开机进行联合供冷,并且尽量避免在中午和晚上等一些片冰机的COP值比较低的时段开机制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小型无胎冷旋压模拟机中的微机控制多伺服阀非对称油缸的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对其静、动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国家重点工业试验项目—中型机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分离式热管工作原理,设计了TH 6263加工中心主轴热管冷却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分析,给出了等效热路图和一系列设计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主轴热管冷却系统有良好的冷却效果,本文从经济效益等方面阐明了热管冷却系统在精密机床上推广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睦清 《科技信息》2009,(33):T0096-T0097
介绍了制冷机冷却水系统的作用及完成安全控制的水量讯号装置,讨论了水量讯号装置与制冷机电路系统配合工作来完成的制冷机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实际工况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软件,研究了辊式淬火机淬火冷却系统集管进水方式、均流结构等对喷水系统流量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中间进水形式的集管可形成一定的中凸水量分布,易于获得较为合理的水量分布;集管内的隔板阻尼可较明显地改善喷嘴射流速度分布的均匀性.并以自主开发的淬火机缝隙喷嘴结构为例,分析了缝隙射流的流动特性,模拟表明,所开发的缝隙喷嘴结构出口射流沿喷嘴长度方向的速度分布较为均匀,紊动度小,有利于保证淬火钢板的冷却均匀性.将开发的淬火冷却系统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MC60加工中心润滑冷却系统的功能和原理,着重介绍了润滑冷却系统的改造调试过程及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刘志华 《科技信息》2011,(25):I0120-I0120,I0133
本文对热虹吸氨—油冷却器运行原理以及在某工地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几点技术措施。并针对该工程进行了热虹吸氨—油冷却器与传统的水冷式油冷却器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出在今后的冷冻工程中应大力推广热虹吸氨—油冷却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型内燃机的工作特点,对其中心摆进行了温度场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心摆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导致整机的热负荷增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散热系统,使整机的工作温度能够在正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