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歌圩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壮民族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歌圩在当代的流变态势、流变规律、流变原因作整体把握 ,从文化自觉、审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歌圩流变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历代文人学者对流传于壮族地区民间一种聚会对歌传统的汉语表述。其在各地壮族民间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航单”是其中的一种。在总体把握时间、空间、实践主体等特性的基础上,描述其结构网络,进而考察其主要活动。从中可知,这个节日与男女两性的聚会对歌活动确有密切关系,但也包含着宗教、经贸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日益衰落,有组织的对歌比赛在“航单”中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示了歌圩对“航单”传统自上而下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歌圩的社会基础从歌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来看,它的性质是一种男女交游,谈情说爱的节日活动。由此可见,它的社会基础便是它和壮族恋爱婚姻生活的关系。自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对壮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后,明清两朝统治者都致力于改变壮族旧的婚姻形态,使之纳入封建婚制和封建道德的范畴。因此,在解放前,壮族的家庭结构形式已基本上是父权家长  相似文献   

5.
去年三月,自治区有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就歌圩问题进行了讨论,明确决定开放歌圩,积极引导.这个决定是符合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但人们对歌圩这种习俗的性质,历来就有争论.为了弄清它的实质,不少同志对它的历史,特别是对它的源流问题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且有着现实的政治意义.综观人们对壮族歌圩源流的研究,大致从民间传说和后世文献资料入手.这方法无疑是可取的.但是,宋代以前的记载资料很少.因此,人们应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民间传说去追溯往昔的人民的社会风俗.问题是,怎样对待这些民间传说呢?无疑,民间传说有着历史的影子,时代的踪迹,但它们毕竟只是传说,也不能完全当作信史.只有把它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桂北的东兰县的壮族约23万人,这里的婚俗、婚仪十分有趣,自古至今,一直保留着这种习俗。一、发媒壮族小伙子和仕族妹仔大多数都喜欢唱歌,每年在大年初一妆二或在三月三歌圩上,互相对歌,倾吐爱情。进一步了解后,男女双方即表示愿意结为伴侣,歌场一散,小伙子回家转告家人,说在歌圩上找得了对象,男方家的父母就找了一个媒人(不论男女)到女方家去  相似文献   

7.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在刘三姐歌圩中借景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从歌圩借景的可能性、位置的选择性、借景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借景效果的显著性等几方面分析借景艺术对歌圩审美景观和审关意境生成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现代景观的建构无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言有关歌圩的问题一般分四个部分来研究。a、有关歌圩的起源的问题,b、有关举行歌圩的地点和时间的问题,c、有关在歌圩上唱的歌谣的问题,d、有关参加歌圩的人的问题。比如 a 类的研究有,考察有关歌圩起源的故事和风俗习惯的《壮族歌圩的社会基  相似文献   

9.
壮族文化心理是认识和理解壮族的重要内容。以《坡芽歌书》为对象,对歌书反映的对歌联情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待人的朴实与谦和、涉世的聪慧与审慎、婚恋的重情与重义等壮族文化心理的典型表现,为认识壮族共同文化心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1.
景观人类学的场域研究是指当地人主观上对所处的文化或环境所进行的赋义.照此理论,壮族圩就是壮族民众在地理、活动与心理上进行场域建构的结果.壮族圩因地势、河流而发展受限,但道路、村落也建构了其独特面貌.壮族圩还通过经贸、居住、文娱等进行活动建构.此外,遵守圩期、向往圩的文明、认同圩上的美食、形成共同的死亡想象等是壮族人对圩的心理场域建构.显然,探讨壮族圩的场域建构就是探讨人地关系的重要人类学命题.  相似文献   

12.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坡芽歌书是用图画文字描写成的壮族传统民歌集,承传自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它之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是因为有壮族歌圩这片广袤的沃土;坡芽歌书的发现,唤醒了壮民族的族群记忆,应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田阳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布洛陀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集中表现。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居住的地方,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举行,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  相似文献   

15.
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毛志东黄秉生/著潘其旭先生的壮学研究博大、精深。博大体现于他参与《古壮字字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的编纂工作;精深体现于《壮族歌圩研究》这部专著之中。潘先生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从壮族族源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壮人自古...  相似文献   

16.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有机会看过壮族歌圩的人,往往要被那宏大的场而、热烈的气氛所吸引,也被壮家青年男女们动听的歌声和缠绵的情感所迷醉,还将被他们敏捷的诗才和机智的应对所折服。歌圩,是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审美活动之一,壮族人民从丰富多彩的歌圩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审美字母。歌圩,也以它的悠久历史和斑斓色彩展现着壮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表现为壮族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其典型形态是壮族歌圩。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物的尊重和崇拜 ,没有产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壮乡歌圩在广西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歌圩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和个体性教育功能,这既是壮乡民众对人性的不同层次需要的表达,更是广西各民族歌圩得以流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