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10,(6):77-77
<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句话是《系辞》上篇第十章的首句,也涵盖了这个篇幅中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包含了圣人为人处事的四大规律:言谈方面崇尚、注重《系辞》;行  相似文献   

3.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07,(9):65-65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儒家的思想是用来缔造圣人的,尤其是在《系辞》的解读过程中,此点感受颇为强烈。站在人文的角度看《易经》,用人文的思想解读它,使其为我所用,这是《系辞》本身对人文科学最大的贡献。能够如此清晰、透彻地理解《易经》,并用如此美妙、精准的语言阐释它,古圣先贤的功力着实令人敬佩!每读到精妙处,只能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2,(5):67-67
易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这一句引用的是《易经》中的《大有卦》上九的爻辞。朱熹注释:《大有》上九爻义。然在此无所属,或恐是错简,宜在第八章之末。他的意思是怀疑这一句可能是后人搞错位置了,应该在第八章的结尾。到底这一句应该在哪里,现在还没有定论,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它的含义吧!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0,(5):81-81
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8.
毛庆先生提出《九章》的创作,乃屈原有着整体构想,历三十年而完成的;从《九章》的语言形式、诗题的排列规律、篇中和篇尾所展现的心路历程等方面看,诗题存在着排列密码。毛先生的上述结论是倒果为因的,屈原对《九章》的创作主要是创作过程中和之后的整理。  相似文献   

9.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一句引用的是《易经》中的《大有卦》上九的爻辞。朱熹注释:《大有》上九爻义。然在此无所属,或恐是错简,宜在第八章之末。他的意思是怀疑这一句可能是后人搞错位置了,应该在第八章的结尾。到底这一句应该在哪里,现在还没有定论,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它的含义吧!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0,(2):79-79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上期主要解读的是“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这一句,再结合本章内容通观一下,从大衍之数开始,到万物之数,主要在阐释《易经》由本源到系统的整个过程。借用蓍草作为计算工具,以天地两策为基础直算下来,万物被涵盖其中了。  相似文献   

11.
研究秦九韶《数书九章》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及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南秉吉的著作可知,《宜稼堂丛书》本《数书九章》和宋景昌的《数书九章札记》传到了朝鲜,此外另有一个抄本《数书九章》也流传到了朝鲜.朝鲜数学家南秉吉(1820-1869)研究了《数书九章》中的测望问题和大衍问题,他对《数书九章》测望九问的证明与修正是正确的,而且他还掌握了用大衍术解同余方程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儒家的思想是用来缔造圣人的,尤其是在《系辞》的解读过程中,此点感受颇为强烈。站在人文的角度看《易经》,用人文的思想解读它,使其为我所用,这是《系辞》本身对人文科学最大的贡献。能够如此清晰、  相似文献   

13.
《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易经》本为卜筮之书,而笔者认为《易经》虽然有卜筮、宗教方面的内容,但不是它的主要内容。从全书来看,《易经》的宗旨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易经》是一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书,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理想人格,并不断地实现它,完善它。《易经》阐述了人的发展思想,其内容是:第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人自身的发展;第四,人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和理想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1):81-8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08,(7):63-63
此句是这一章中的关键句,在语意的阐述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辨析了“象”和“爻”之后,更确切地说是圣人对两者进行设定后,更直接的目的是在于对大道的解读和应用,用在治国安人的过程中,这是儒家对《易经》解析的立意之所在。此句之后随之是更为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08,(4):61-61
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如果以章来区分的话,此句为第八章的章首。通览一下前面的文字,在此前的七章中,约略可以对主要内容做一归纳:前三章主要谈的是《易经》中的基本概念,比如乾坤、阴阳、彖、爻、辞等而后四章是在基本概念基础上的系统推演,其中谈到了《易》的弥纶天地,又进一步推及人事,谈到如何成就圣人的盛德伟业,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07,(3):69-69
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19.
严辉 《科技信息》2009,(23):388-388
研究天、地、人者,首重易学之《易经》,《易经》者,察阴阳之消长,究天地人之际会,推气数运之否泰,通生生不息之玄窍。学以致用,实有益于人类社会之演进。故古今之智者,无不明易之道也。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