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可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本文从土地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土地利用现状,揭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资源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对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没有对发展的科学的认识就没有对资源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倾向,就不可能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科学的资源观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资源观。本文以安徽青阳县为例,尝试基于科学资源观的视角,提出推动县域经济赶超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地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选取了14个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的指标,并用VB确定各权重值,结合GIS软件MAPINFO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计算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得出评价结果,提出了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应问题以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一直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热点.本文针对重庆直辖以来的土地资源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的“P-S-R”模型,由“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构建的24个正负向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重庆市2003-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经历了急速恶化后缓慢改善的过程,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总体来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要改善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本文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一直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热点。本文针对重庆直辖以来的土地资源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的"P-S-R"模型,由"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构建的24个正负向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重庆市2003—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经历了急速恶化后缓慢改善的过程,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总体来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要改善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本文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贯彻合理使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增强高中学生土地意识,是高中地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具体体现。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地理教学中单一的地理知识传授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在进行土地资源的教学中,在传授土地资源的概念、基本特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应结合课本的内容,教育学生树立起崭新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下面就如何在地理的教学中深化土地资源的教学谈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是社会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观本体论、公平观发展论和公平观方法论.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观问题上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引导全社会全方位、全视角地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营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综合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针对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次清楚与体系完整等原则,采用等级法、参数法和综合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土地资源评价,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地资源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营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综合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针对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次清楚与体系完整等原则,采用等级法、参数法和综合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土地资源评价,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地资源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其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要素。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区域特点, 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 从经济的可行性、环境的保护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三大子系统共29个单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三大子系统和29个单项指标的权重, 对重庆市近7年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在分析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基础上, 对重庆市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有珍惜土地,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经济合理地持续利用。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本文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数量、土地供需关系等问题,探讨黄土高原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以期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一、总体规划必须与长远规划相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体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至理名言.一方面,他强调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至上性;另一方面,他强调经济要协调、持续和平衡地发展,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把资源节约看成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关系到党风好坏和现代化的实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源节约观.邓小平的资约节约观包括以下内容:一、资源节约观的核心--杜绝人才浪费;二、资源节约观的内在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三、资源节约观的主要措施--实行精兵简政;四、实现资源节约观的根本途径--依靠科教进步;五、资源节约观的行为表现方式--抢时间、抓机遇的不搞争论、开短会等.  相似文献   

15.
罗倩 《安徽科技》2014,(1):34-3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其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要素。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李凯  谢伟 《科技信息》2011,(32):386-38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无限需求迫使人类社会必须节约用地。本文探讨了总图设计中如何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使之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主流文献中的3个重要的联盟视角即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基础观和知识基础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任何单一的视角都不能完整地解释与战略联盟有关的所有问题,因而建议对现有的联盟视角进行整合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联盟现象,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公正的性别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的,它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重要。中国文学中有丰富的性别文化,它可以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培养大学生公正性别观和健康人格以及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资源与发展的关系中界定资源的内涵 ,反映出传统的资源观是以自然资源界定其内涵 ,这种界定既不利用于解释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也无法体现资源的替代作用 ,因而需要建立包括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大资源观”。建立大资源观基础上的资源价值量化方法提供了各资源替代关系的比较尺度 ,并为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析广西陆川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利用状况、利用潜力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背景、利用状况、利用潜力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