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执政党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其原因在于,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具有多维度内在契性。  相似文献   

2.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诉求,满足这种诉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核心在于扩大其自治性和参与性。以公民为主体而展开的协商民主是建设基层民主的重要路径。要把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深化认识,健全机制,使其服务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去探究和治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公共问题。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社会主体能够就关涉社会民众合法利益的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开放、公平、对等、理性、负责、充分的对话、商讨、辩论、妥协和合作,以使"重叠共识"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公共问题的实效治理。因此,在当代中国,培育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合适话语机制,以推动协商民主稳定有序发展,成为全效治理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问题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可以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治理方式上运用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和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社区治理中的许多难题,而且也有利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民主的价值和精神只能通过具体的制度和技术来实现,民主制度和技术往往是在政治实践中,在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中逐步形成的。以协商民主推动社区有效治理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的理念、制度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协商民主探索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本土化、制度化的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在目标指向和实现途径等方面,与国家治理存在高度契合,二者都强调人民主体、治理主体多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目标指向,是我们在以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协商及民主的概念,着重论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要培养公民的协商意识,建立和完善民主协商的机制以及培育公民社会,拓展协商民主的社会生存空间,来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乡村群众自治制度。它用于乡村治理中的动力来自于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困境。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首先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要规范协商程序,最后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一直都是全人类的追求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非竞争性民主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协商民主能够提供高效而合法的决策、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以及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等。唯有发展协商民主,才能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推进协商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政府职能实现。协商治理有助于提高政府施政的合法性,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有助于现代公民培育。协商治理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形式、锻炼公民参政能力的平台、培育公民政治责任感的手段。三是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协商治理有助于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党内协商民主就是将协商民主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党内民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民主形式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党内协商民主在党内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也有着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当下发展党内协商民主,应重点从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打牢基础三个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环境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决定了在环境治理中,需要运用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选择两条腿走路.软法与硬法并行不悖.环境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动态的参与和交流.在软法的视野下,由开放的环境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整合而成的环境治理模式日益成为环境法治的主导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突发公共事件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成因复杂、影响广泛以及危害多样给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及其影响,分析了智慧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与作用,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城市治理问题,从增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预测与服务能力、以智慧政务推动城市应急管理高效与协同、加大智慧型城市避难空间规划与建设力度、强化智慧...  相似文献   

13.
简要阐述民本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并从思想主体、经济基础、约束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民本与民主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化的发展情况,得出我国正处在由民本向民主跨越的阶段,需要从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的法制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阶段,结合本馆实际,根据面向校园网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设计原则,着重论述了建设过程中设备选择、网络结构、数据发布、网站建设、数据资源的建设等具体问题,并就建设后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及系统运行的数据安全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分析.系统建立后,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图书馆接入校园网后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构建新的公共危机治理范式十分必要。健全和完善法制、构建全面协调的治理机制、建立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公开机制等已成为实现公共危机"善治"目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与企业相比,建设项目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它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在目前的实践和学术领域中,针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研究还在逐步的探索中.本文拟将建设项目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超越建设项目管理的层次,借鉴公司治理的理论成果,并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探讨建设项目治理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出台为标志,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拉开新帷幕。回顾了现代科技伦理议题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状况与中国科协相关调研成果, 通过分析政策执行、 主体责任、 科技工作者伦理素养等几类突出议题, 解读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方针与主要原则。认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是以促进向善、 负责任的科技发展为目标, 推动形成多方共治、 共同担责的科技伦理治理图景。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区长期受洪涝威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其治理涉及因素多、部门多、问题多。回顾了黄河下游滩区发展、治理的历史,综述了代表性的治理观点和思路;阐述了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关键问题,认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问题复杂,需要系统考虑防洪保安、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诉求,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多区域、多学科协同治理;提出一套系统的黄河下游滩区协同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目标、指导思想、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主体是针对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多区域、多学科协同,治理客体包括保护开发协同、工程建设协同、金融投资协同、政策制度协同、行政管理协同、文化旅游协同、技术研发协同。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协同治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共生概念最早由生物学家提出,应用于生物学领域。随着科技发展和学者们多年的努力,共生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本文试图应用共生理论探讨当今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斜视图与斜剖视图的旋转画法进行了分析。为了画图方便,对斜视图及斜剖视图的旋转画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