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缸内离子电流检测技术,在一台增压进气道多点喷射汽油机上研究了进气温度、负荷、点火提前角、空燃比对于早燃发生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升进气温度并不会增加早燃发生频率,增大负荷及增大点火提前角将会增加早燃发生频率,缸内混合气加浓将有效抑制早燃发生频率但是会增加油耗.采用的离子电流检测技术,可以实时快速检测早燃循环.并与缸压阈值法相比,离子电流信号判断早燃更准确,能够识别全部早燃循环,包括燃烧压力较小的早燃循环,同时离子电流检测法能够在上止点前25°CA检测到早燃发生的特征信号,这为发动机采取早燃消除方法提供了技术可能.  相似文献   

2.
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数值匹配的传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外特性工况,但单一的外特性工况匹配合理不能保证涡轮增压器与汽油机在整个工作范围都匹配合理。针对涡轮增压器数值匹配过程中仅研究外特性工况的局限,阐述了三线工况法的基本原理,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一款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的全负荷热力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向部分负荷工况扩展为适用于三线工况法的热力学模型,最后将热力学模型应用于3款增压器的匹配研究。结果表明:三线工况法可直观地反映出原增压器与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范围的匹配问题,利用此评价方法重新选配增压器后,可提升增压器与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范围的匹配性能。三线工况法克服了仅研究外特性工况的局限,为预选及优化增压器提供了一种数值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一台面向混合动力开发的米勒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130°包角进气凸轮轴的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采用该模型仿真分析了进气门开启时刻(IVO)、排气门关闭时刻(EVC)独立调节、联合调节下米勒循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勒循环加深,低负荷下,进气道废气重吸收质量增加,充量系数降低,泵气损失(PMEP)减小,比油耗(BSFC)降低;中负荷下,充量系数增大,泵气损失显著减小,50%累积放热率的曲轴转角(CA50)减小,比油耗降低;高负荷下,比油耗激增。进排气门联合调节可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最佳油耗点的热效率提高了0.43%。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增压直喷甲醇汽油机在不同喷油时刻下的微粒排放特性,在一台增压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不同喷油时刻下燃用M0,M10,M15和M20(甲醇体积分数分别为0%,10%,15%和20%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微粒数量浓度粒径谱密度呈双峰分布,核态微粒峰值粒径主要集中在23.71-27.38 nm,积聚态微粒峰值粒径主要集中在64.94-86.6 nm,各模态微粒峰值变化与数量浓度变化相同,随喷油时刻的推迟先下降后上升,在80°CA ATDC(进气上止点后)喷油时最少,随甲醇比例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燃用M15时最多;燃用纯汽油M0时,发动机在100°CA ATDC喷油时排放微粒最多,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发动机在40°CA ATDC喷油时排放微粒最多;微粒表面积浓度粒径谱密度均呈单峰分布,峰值粒径主要集中在86.6-153.99 nm,总表面积浓度变化与总数量浓度变化相同,但变化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台增压直喷米勒循环发动机,加装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LP-EGR),通过改变EGR率,研究LP-EGR对汽油机燃烧和油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负荷工况下,EGR通过降低泵气损失来减小发动机油耗,油耗最高能减小8.41%;在大负荷工况下,EGR通过抑制爆震,修正点火时刻来降低油耗,油耗最高能减小5.67%;在近全负荷工况下,EGR通过降低排气温度,减少"过喷油"来降低油耗,油耗可减小20.4%。在燃烧方面,EGR会导致燃烧放缓,燃烧循环变动增大。随着EGR率的增大,着火时刻推迟,燃烧持续期增大,最大放热率降低,缸内最高温度降低;由于优化了点火提前角,缸内最高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6.
在某型直喷增压汽油机上分别进行高压废气循环和低压废气循环实验研究。在中低转速部分负荷下对比了发动机燃烧、油耗、排放的相应变化并分析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废气再循环率的上升,在两种不同废气再循环布置方式下,都出现了缸压峰值降低、相位滞后且爆燃裕度提高的情况。其中,低压废气循环对缸压峰值影响效果更明显,相较于高压废气循环进一步下降约20%。两种废气再循环布置方式对中低转速部分负荷下排放有改善,且趋势基本相同。CO排放基本不变。碳氢化合物排放增加,但随着转速的上升,该增加趋势减缓。转速越低,NOx排放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介绍汽油机缸内直喷(Gasoliine Direct Injection,GDI)技术的发展背景、技术特点、技术现状,在油价不断上涨压力下和汽车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对温室气体CO2排放控制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条件下,满足排放要求,因此,提升燃油经济性则显得意义尤为重要。GDI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排放的控制技术,同时展望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一台壁面/空气导向组合式喷雾的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上进行废气再循环(EGR)实验,以研究稀燃条件下EGR对GDI发动机均质和分层模式下微粒排放粒径分布及燃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GR的引入会抑制缸内燃烧,使缸压和瞬时放热率峰值降低、燃烧相位推迟、碳氢化合物排放增多;在均质和分层模式下随着EGR率升高,核态粒子数量浓度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即存在最优EGR率使核态粒子数量浓度最低,均质模式下最优EGR率为8%,降幅为未加入EGR时的50%左右,而分层模式最优EGR率为5%,降幅只有20%左右;在分层模式下,积聚态粒子数量浓度随EGR率不断升高而持续降低;均质模式相较分层模式产生的积聚态粒子较少、核态粒子较多,2 000r/min相较1 500r/min产生的积聚态粒子较多、核态粒子较少。该结果可为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微粒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针对M15(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15%)和M0(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0,即纯汽油)两种燃料,试验研究了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和喷射压力等控制参数的调整对样机在小负荷、低转速下,燃烧、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喷射脉宽及控制参数条件下,M15汽油的最高燃烧压力比M0的低4%,但最高压力点对应的曲轴转角与M0基本相同。相同喷射脉宽下,燃用M15比燃用M0的发动机输出扭矩下降约10%左右,但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并分别存在一个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使得转矩最大、燃油消耗率最小,此点火提前角为20°CA(BTDC)、喷油提前角为300°CA(BTDC);而喷射压力对转矩和燃油消耗率影响较小。当使用M15燃料后,HC、CO和NO_x排放均比M0有所降低;M15和M0的HC、CO和NO_x排放均随点火提前角减小而减小;随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呈现不规律的变化;喷射压力对HC和NO_x排放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对CO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活塞式航空汽油机增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活塞式航空汽油机的高空性能,基于GT-Power软件,建立了活塞式航空汽油机原机和增压机模型,对活塞式航空汽油机进行了原机、一级增压及二级增压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涡轮增压能有效改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高空性能,一级增压后,该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极限工作高度达到海拔7km以上;气动二级增压后,则能达到海拔8~9km,而电控二级增压后,极限工作高度将达到海拔10~11km.  相似文献   

11.
油气分离器内油滴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不考虑相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气相采用RNG k-ε(重整化群)湍流模型,油滴相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油气分离器一次油分内的油气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油气分离器内的流动分布和油滴的运动轨迹及分离机理.计算结果表明:一次油分内的速度场分布不均匀,而且靠近挡板底面附近的气流速度很小,这样易使进入二次油分滤芯前较小的油滴分离;另外,不同粒径的油滴其运动轨迹差别很大,很明显,粒径大的油滴较容易分离;油滴入射的初始位置不同,其分离速度的差别较大,运动轨迹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选用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癸二酸二异辛酯(DIOS)为研究对象,借助高温氧化模拟加速装置,模拟了DIOS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工作环境,利用GC/MS检测了不同温度下油样的微观组成,并根据物质结构分析了DIOS高温衰变机理。结果表明,油样中可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反应温度越高,油样衰变程度越大;对反应机理的探讨结果显示,DIOS在高温和氧气作用下会发生热裂解、热氧化和热聚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包括酯的六环裂解和酯基间长碳链的裂解,生成酸、烯烃和各种活性中间体,生成的烯烃和活性中间体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热氧化反应生成醇、醛和酸等生色化合物,同时自由基通过碰撞发生偶合和歧化反应生成不饱和单酯、饱和单酯、双酯以及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3.
塑性加工润滑添加剂协合效应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试了多种润滑添加剂油品的油膜承载能力,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油品在金属铝表面上自然形成的吸附膜的结构,考察了油品油膜承载能力与吸附膜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吸附膜结构强化的概念;对复合型添加剂协会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吸附膜的结构强化是引起某些复合添加剂出现协合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坑降水引起地表沉降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地下水渗流理论进行分析,计算出任意点、任意时刻的水位降深数据.根据固结理论得出地表沉降数据,通过交叉验证对插值方法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选择出最合适的插值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地表沉降过程的数值模拟.根据预测降水开始后不同时间段基坑周围的地表沉降量,可以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基坑抽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某型二冲程柴油航空发动机气缸内部三维扫气模型和缸内气相流动数学模型,并对气口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分块耦合方法和应用黏接技术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使用GT-power 获取仿真边界条件,利用Fluent 软件对缸内气体流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横流扫气在弱流动区域容易形成扫气盲点;回流扫气可以形成较好的径向涡流,但轴向涡流速度较低,降低扫气效率;混合扫气能减小扫气盲区,形成较好的螺旋涡和速度较高的轴向涡流,与回流、横流扫气相比,排气速度提高12.6%和125.2%,极大地提高了扫气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润滑油基础的化学族组成进行了分离分析。以键合氰基柱和硅胶柱双柱切换的方式,正己烷为流动相,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经典柱色谱分析得到的样品分析结果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饱和烃、芳烃和胶质分析进行定量校正的依据,使用该种定量校正方法可得到不同产地和馏程的基础油族组成分析的定量校正因子。为了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提高分析速度,引入平均校正因子,即同一馏程的样品定量校正因子为多地样品校正因子的平均值,用该种定量校正方法对已知样品和未知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润滑油生产工艺中对烃类族组成快速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脱附润滑油的新方法———生石灰法,即将滤土加入沸腾的石灰水中加热、搅拌即可使润滑油脱附。该法较烧碱法更廉价、更有效。并提出了碱性条件下润滑油从活性白土中脱附的机理,并解释了两种脱附方法,应用了配位化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热声热机中回热器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热声热机系统回热器(或板叠)的数值计算。讨论了简单实用的得谐分析方法,并对热声制冷机中的热声板叠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为回热器(或板叠)的设计与优化奠定基础,从而保证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合适地反映实际海浪的随机性,作者采用随机波折射-绕射模型和波生流模型对近岸海域中的波生流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不同条件下随机波波生流的流场结构。通过计算发现除地形对随机波波生流有明显影响外,波生流的大小同入射波高及波浪破碎关系密切,其流向特别是离岸流的位置与入射波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驱动汽油机润滑油评定技术的提高,依据国际上的先进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套等效于美国TC-W3汽油机油评定技术与装备.经过全程序评定,针对3种机型(15HP、40HP和70HP)清净性分别进行标准参比油和试样油100h试验、润滑性试验和100h早燃倾向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参比油的清净性优点得分和润滑性扭矩降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未出现大早燃.建立的评定技术与装备,已成功用于国内TC-W3级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润滑油的评定.评定装备运行稳定、试验手段科学、数据准确可靠、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区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