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
对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个案分析,提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个认识误区,即文化遗产保护并不等同于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不是一项孤立的文化保护工作;认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实现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就需要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此营造一个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也可为辽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最后从文化整体保护视角提出了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活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化概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本质上就是守护一定民族社区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守护一方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顽强存在,但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泉州浔埔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适时将非遗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内涵挖掘、保护主体的分析及高校传承的现状缕析,提出高校传承地方活态文化多元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传统舞蹈文化在当代文化诉求下,在动机与功能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打破了原来稳固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秩序,使西藏传统舞蹈处于嬗变、转化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难度。文章旨在正视、厘清上述问题,寻找新的路径,为传统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信息和思路,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强基固本、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与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00年以来,镇江市已被官方机构公布的包括人类和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1项,它们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世代相传的活态生命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从产品属性及其供给路径的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传承。认为泉州南音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以企业为主体、可再生非核心遗产资源要素利用、原生态文化遗产区外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上理性架构其旅游化传承的路径,使非遗的主要保护和传承者与遗产资源的开放利用主体区别开来,核心资源的保护与可再生非核心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非遗地的核心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与边缘区域窗口传播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明确阐释了包括民间舞蹈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历经历史洗礼和艺术蜕变流传至今的赣南采茶舞蹈,它作为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活态遗存必定蕴含着深广隽永的历史文化信息,尊敬历史,挖据和梳理出赣南采茶舞蹈的核心价值是保护、传承和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传承好人类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元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基本特征.决定着“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和开发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13.
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整合研究可以发现:传统武术的传承,必须依据本土文化的空间,其传承力表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关键,传统武术拳械、流派以及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挖掘和保护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有力保障,传统武术发源地的保护和开发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最佳文化空间,传承空间的拓展是传统武术传承的营养液。此外,制度的完善和科学的规划是确保传统武术有效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体育与传统节庆密不可分,均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文化空间保护着重强调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有效保护我国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动民族体育及其节事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为保证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原真性表达,提升民众参与性与认同感,并培育民间社会组织与民族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16.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实践,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传统弓箭文化历史悠久,在多民族间传承和扩布。传统弓箭制作技艺见证了这一地域汉藏两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现代弓箭的崛起,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只有更新传承理念,解决传承危机,在保留核心技术前提下合理创新,充分发挥生产性传统手工艺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活态传承和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靖江讲经宝卷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活态的说唱曲艺形式,是一种多维立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存在,它个性化兼具包容性的审美形态、文本内涵的多视角阐释的价值以及趣味盎然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在当代城市审美文化进程的威胁下靖江宝卷亟待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又因自身具备特殊的存在价值而变得坚不可摧,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8.
工布响箭是西藏工布地区一项古老而特殊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工布响箭"进行田野考察,基于社会发展语境下探索工布响箭传承困境:文化价值异化危机、社会性别角色参与失衡、整合改造机遇与隐忧等问题,并提出工布响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政府主导是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根本,多元化途径是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保证,文化普查是巩固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传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即在于其主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民众是其当然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特质要求在其保护工作中必须贯彻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和在地化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以民众为核心,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推动其创新和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其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曲解,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成效,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或毁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条标准: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结合南涧彝族“跳菜”的实际情况进行比照分析,得出了南涧彝族“跳菜”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