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近日发布报告说,从波斯湾到东亚的广大地区被一层棕色云团笼罩,这种由烟尘、化学物等组成的云对人体健康和粮食生产都有影响。联合国称,棕色云是目前全球环境面临的一项最新威胁。  相似文献   

2.
没有到过南极洲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这里的全年温度在-40℃以下,终年刮着5级~6级的刺骨寒风。没有经过极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暗,尽管这里是一片白色的荒漠,整个大地被厚厚的白雪和坚冰覆盖,但一到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相似文献   

3.
没有到过南极洲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这里的全年温度在-40℃以下,终年刮着5级~6级的刺骨寒风.没有经过极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暗,尽管这里是一片白色的荒漠,整个大地被厚厚的白雪和坚冰覆盖,但一到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相似文献   

4.
南极臭氧洞     
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明显减少,这种现象1984年忠钵繁根据日本南极昭和站的观测资料和1985年J.C.Farman根据英国南极哈莱湾站的观测资料就已经发现。美国南极阿蒙森一斯科特站的地面观测和国家宇航局的卫星观测也发现南极大气臭氧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减少,并确认八十年代南极春季上空  相似文献   

5.
臭氧洞何时弥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文 《科学》1999,51(3):53-56
  相似文献   

6.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7.
胡永云 《科学通报》2020,65(18):1797-1803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是大气和环境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不仅在科学层面,也对气候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停止生产氟利昂之后,臭氧层有回升趋势,说明人类完全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陆龙骅 《科学》2008,60(2):15-18
南极臭氧洞,与全球变暖一样,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多媒体上,也经常出现诸如"大气臭氧层耗竭"、"地球生命保护伞臭氧层出现漏洞"、"南极臭氧洞日益加大"等标题.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末期,是人类从全球角度审视发展问题取得丰富成果的时期.人类关注臭氧洞,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世界上最著名的化学工业公司--美国杜邦公司最得意的一个产品,当属3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氯氟烃化合物,商品名称是氟里昂.作为一种工业用化学物质,人们希望它不容易燃烧,不具有腐蚀性,没有毒性,希望它性能很稳定,还希望它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3,(1):31-31
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与人类肥胖具有直接关系的基因——“人类肥胖1号”,这种新发现的基因结构很容易受到分子药物的影响,并产生变化,能否用药来改变这种基因,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现在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一直都在研究地球上最为独特的生物——人的一些奇特的行为,但至今也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他们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渐意识到,人的一些乍看上去似乎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其实更能揭示人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美国2月26日通过的新世贸大厦设计方案,以542米的高度大大超过了原110层的世贸双子楼。而最近以来,东京、汉城、迪拜等城市亦纷纷宣布了将在2007年或2008年建成世界第一高楼的计划。一场新的“高度竞赛”正悄悄拉开帷幕,摩天大楼在经历了“9·11”事件后的低潮与反思,再次复兴。在这一复兴的背后,是人类建筑技术和设计思路的长足进步。更安全的摩天楼未来的超高摩天大楼将综合采用多种科技手段和更新的设计思路来增加安全性,尤其是抗火能力:●更多地使用混凝土包裹钢材,以起到防火绝缘的作用。●为了对付大火引发的连锁反应,各楼层…  相似文献   

15.
地球进入“人类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杰 《科学》2013,65(3)
正人类的活动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不仅仅是地表,而且连地质年代都改变了,出现了一个与更新世、全新世并列的地质学新纪元——人类世。2011年5月,约20名诺贝尔奖得主向联合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递交建议,建议之一是让全球升温幅度保持在2℃以内,这意味着全球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最迟从2015年开始减少。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和若干环境学家还确认,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年代,即  相似文献   

16.
《列子·天瑞篇》载:春秋时,杞国有人因害怕天掉下来,急得寝食俱废。从此,"杞国无事忧天倾"便成为天下笑柄,流传至今。然而,杞人忧天忧得真无道理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物理场的巨大变化及大量人工物理场的产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很多疾病的诱因。由于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使得人们难以觉察这种无形的危害;又因为它们在地球上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产生的威胁也就更大。  相似文献   

18.
在动物界中,直立行走是人类独有的特殊行为之一.按理说,用四肢支撑身体更为稳当,人类为何要用两个下肢进行直立行走?千百年来,不少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然而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关人类为何要直立行走的假说有很多,目前比较靠谱的假说有两个:觅食假说和节能假说.其实,这两个假说都与早期人类食物的匮乏有关.  相似文献   

19.
四海 《科学之友》2005,(9):27-27
关于人类“第三只眼”的说法由来已久。印度教祖师认为,第三只眼是人体“未卜先知”的器官,印度人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灵轮(Chakras),认为这样便可获得与宇宙直接交流的通道。古希腊哲学家也认为,第三只眼位于大脑的中心部位,是宇宙能量进入人体的闸门。日前,一些俄罗斯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一些专门从事预测发展研究的未来学家就预言,城市垃圾将成为困扰人类、使各国政府头疼的污染因素。如今他们的预言开始显现。 垃圾是随着人类生活而出现的。最早的城市垃圾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的古罗马,垃圾在城里任意堆放,天长日久为细菌、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使霍乱、伤寒、虐疾等传染病流行,危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于是有了专职的垃圾清理工。中国的专职清洁工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