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通过对6年间16例(16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16眼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6例(16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 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麻痹性内斜视并不少见.在临床上都是先用药物治疗,但一年之后,如病情不愈,眼位仍有明显内斜,眼球外转不超过中线,又碍美容者可采用手术治疗.1907年Hummelsshein氏首先提出了应用上、下直肌颈1/3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的上下两端的办法来增强麻痹肌的作用,以矫正麻痹性内斜视.O'conner氏又把整个上、下直肌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上下两端的办法来治疗此病.但这种方法均属上、下直肌移植法,需切断上、下直肌,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对眼肌的扰乱较大.1964年Jensen氏倡导上、下直肌与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手术治疗46例V型斜视的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9个诊断眼位,根据有无下斜肌功能异常分别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和水平直肌移位术,即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内外直肌后徙或联合上下移位,术后观察眼位、斜肌功能、双眼单视功能,随访时间1~24月,平均10月。结果:V型斜视占同期水平斜视患者14.2%,其中V型外斜视34例,V型内斜视12例,术后除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结论: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外斜视多于内斜视。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将眼上下直肌移植来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典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武某某,男,60岁,住院号936851。1993年3月因头部外伤后右眼内斜二年,伴复视、头晕住本院眼科。曾在外伤后一年以“右眼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在本院手术矫治,现又得出现复视头晕要求再次手术治疗。查原手术记录为仅将右眼内直肌后徒5mn。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0.3、左0.6。右眼内斜,角膜缘鼻侧达内毗缘,不能自主外转,牵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手术方法,观察手术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慢性萎缩性鼻炎病例36例(72例),采用带蒂颊肌补牙树脂瓣鼻腔粘骨膜下植入,随访3个月-4年,根据术前术后症状、体征评分,病理学检查判断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半年36例显效32例(占88.8%),有效4例(占11.2%)。术后4年随访12例全部为显效。病理学检查粘膜功能恢复。结论:带蒂颊肌补牙树脂瓣鼻腔粘骨膜下植入术是治疗慢性萎缩性鼻炎的理想方法,手术难度小,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肌折返术治疗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行直肌返折术,B组行直肌截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正位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1 a眼正位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眼心反射发生率A组为3.3%,优于B组(40%),角膜上皮剥脱发生率A组为6.67%,优于B组(40%),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结膜血肿发生率A组为0,明显优于B组(6.67%),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肌折返术同直肌截除术相比具有相同的手术效果,操作简单,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额肌瓣悬吊术对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矫正效果。方法:采取单纯重睑切口,对87例患者中的54例共66眼行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33例共43眼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6、12月各随访1次,记录视力,术眼上睑缘位置、双眼睑裂对称性,睑裂闭合不全程度、有无倒睫、成角畸形。结果:79例患者经1次手术矫正满意,6例患者矫正良好,2例患者第一次手术矫正不足,再次手术矫正满意,无矫正过度及无效病例。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肯定,提上睑肌缩短术符合生理解剖位置,术后睑裂闭合不全程度较轻并可逐渐消失,大部分患者可以选择,但是少数患者欠矫。额肌瓣悬吊术后睑裂闭合不全程度较重,且永久存在,少部分患者出现出血、伤口裂开等并发症,但是只要术后观察护理得当,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痉挛性脑瘫所致足内翻畸形采用胫后肌退缩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痉挛性脑瘫病人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提高脑瘫的手术治疗效果。应用胫后肌退缩术,对31(53足)例年龄在5~16岁的痉挛性脑瘫病人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4年,平均18个月。胫后肌退缩术对于由胫后肌导致、柔韧可矫治型内翻畸形有较好的矫治效果,且创伤较小,可以减少使用肌腱延长术引起瘢痕形成和肌腱在肌鞘内的栓系,导致畸形的复发。手术前仔细检查、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56例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胸腹联合伤56例,其中穿透性胸腹联合伤34例(61%);闭合性胸腹联合创伤22例(39%)。结果: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45例;术中或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11例。开胸、剖腹术行器官修补或切除40例(胸腹联合切口21例);剖腹探查处理腹腔内脏器损伤并修补膈肌16例。术前明确有膈肌破裂29例(53%)。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肌破裂52例(93%);4例漏诊未发现膈肌破裂,漏诊率(7%);治愈51例(91%);死亡5例(9%)。结论:胸腹联合伤伤情危重,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诊断应避免膈肌创伤的漏诊,治疗原则先处理威胁生命伤,多为先胸后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经阴道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单发肌瘤50例,多发肌瘤18例,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52例,子宫腺肌瘤1例。结果56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因为子宫腺肌瘤改行阴式子宫切除,另1例因盆腔粘连改开腹肌瘤剔除。术中出血(204.30±104.55)ml,手术时间(60.77±22.31)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46±6.51)h,术后住院天数(3.27±1.20)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秉承了阴式手术微创性的优点,可安全有效保留子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观察其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23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6例(48眼)。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8眼(16.7%),特发性黄斑前膜5眼(10.4%),玻璃体积血19眼(39.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VI期8眼(16.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眼(16.7%)。分别观察缝合组和未缝合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d、7d、1个月眼压变化情况、手术效果、时间、最佳矫正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巩膜切口缝合组和未缝合组间术后1d、7d、1个月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70.12±7.86 min;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微,术后并发症少见。术中2眼套管滑脱,5眼结膜下轻微出血,3眼结膜下气泡,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将其应用于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及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及HE染色对112例患者行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按照TBS(theBethesda report system)细胞学分类标准分类: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introepithelia or ma-lignancy,NILM),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同时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样本进行HPV16/18型检测。结果:①在112例细胞涂片中,NILM:16例(14.3%);炎症病变:26例(23.2%);ASC-US:44例(39.3%);LSIL:25例(22.3%);HSIL:1例(0.89%);②112例细胞涂片中HPV16/18型阳性率随着子宫颈病变加重而增高,NILM及炎症、ASC-US、LSIL及HSIL各组间相比,NILM及炎症病变组与LSIL及HSIL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5例细胞学HPV16/18型胞浆阳性病例的子宫颈活检标本进行HPV原位杂交对照检查,结果显示细胞核均呈阳性。结论:子宫颈液基细胞学联合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有助于发现HPV感染引起的子宫颈病变;HPV16/18型细胞涂片中胞浆阳性染色,可作为细胞学检查HPV阳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调节巩膜瓣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3例(9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46只眼。A组术中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B组术中不缝可调节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体、眼底、眼压等。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5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5.65%。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61%(χ^2=9.94,p=0.002),随访6~24个月,眼压控制率为71.74%(χ^2=9.95,P=0.002)。结论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终端综合症的患者50例(100只眼),以视疲劳的10项自觉症状为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屈光情况,同时观察记录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一个疗程后,显效41例(82%),有效7例(14%),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地缓解视频终端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治疗视疲劳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三维重建技术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鼻外伤病例采用16排螺旋CT行常规横断位非螺旋薄层扫描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观察鼻骨损伤细节,同时与二维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及VR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鼻骨骨折细节,并能明确的鉴别横断位所显示的非骨折性透亮线影。结论 16排螺旋CT结合MPR、MIP及VR等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有效的减少过诊、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良好36例(83.7%),差4例(9.4%),死亡3例(6.9%).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43/51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24例,胰头癌22例,壶腹癌4例,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结果:47例穿刺成功(47/51,92.15%),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40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3例。4例穿刺失败均为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无法成功置入引流管;穿刺术后随访1周~12个月,1例胆管感染,1例随访3月死亡,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指板子宫复位法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指板子宫复位法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子宫极度后倾后屈的输卵管结扎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指板子宫复位法,对照组采用手法子宫复位法。结果观察组复位时间在2min以内及1次复位成功率为92%,疼痛程度Ⅰ级为84%,Ⅱ级为16%,Ⅲ级为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板子宫复位法复位时间短,痛苦小,1次复位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施行的53例1.12手术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完成LC46例(86.79%),其中中转开腹7例(13.21%)。手术时间为40~185min,平均100min。结论虽然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变异多,难度大,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LC手术操作技术,采取LC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预防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11年1~12月416例4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6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99.5%,其中术前0.5~2h应用的仅为60例(占14.4%),术前>2h的354例(占85.1%)。术后应用时间24~48h的18例(占4.3%),>48h的396例(占95.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为氨曲南、头孢硫脒、头孢替安、头孢唑肟。结论某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