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是由一些谋求自由和幸福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它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美国文化也具有多元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多元文化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性的分析,阐述了来自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区域的移民组成的特殊的美利坚民族,在“文明基因”的前提下,各种文明和平相处,多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化,求实进取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强、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尤其自隋唐开始,繁荣昌盛的中国已成为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高度发达的封建制度、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和古老多彩的封建文化,无不成邻邦学习仿效的重点。本文运用史实,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友好关系,说明古老的中国文明曾对亚洲,特别是日本社会的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晶  马建霞  陈春  李娜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78-1989
本文以WOS数据库为对象,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的脉络和主题演变。研究表明:(1)世界生态恢复研究领域的发文量经历了低速、波动、稳速和高速增长4个阶段,中国对于此项研究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地位和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3)生物多样性、管理方式、生态系统保护等是该领域的重要主题,遥感等方法的兴起为该学科提供了多元的研究方法;(4)有关“黄土高原”的大量研究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4.
多元范式被称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第三种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并使用。对多元范式的内涵、历史、整合方式、作用、步骤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预测多元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多元范式的理论和使用方法,对多元范式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实施与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近些年来的一带一路的政策的推广中,加深了亚洲各个地方的文化交流,让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对于我国来说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几千年来的亚洲各地的文明发展变化,在文明的发展中,其中对于文明的记录最真实的往往是各个文明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了。在该文的阐述中,主要是对于我国的文化与亚洲各地的文化进行了一些对比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发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是在进行着取长补短,互相地填补自己国家相关文化领域的空白。在调查中还发现,亚洲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对于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现在的我国文化发展推广的理念下,我国接连不断地向世界各地开展中国文明展,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弘扬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在向着全球文明的"世界观"发展。  相似文献   

6.
11月8日至9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20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十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前政要和专家、学者与会,议题包括中国和平发展前景、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关系、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安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经济、文明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以及多元的文化因素带来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嬗变与递进,同时凸显了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焦虑以及国人精神世界的意义失落。如何将儒学传统的积极因素在现时代的语境中发扬光大,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不断创新,以赶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由此促进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地方文化为载体的多元互动,往往表达在贸易活动,通过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支持人与人交往,达到知识、科技与观念等领域的实质文明交流.因此,文明对话,秉持尊重与诚意,开放和欣赏,有助各地相互学习、消化、吸收其他文化体系的内在元素,持续丰富本身主体文化的内涵,生生不息.这是殖民主义入侵前,亚洲民众作为文明多样的互惠共同体,曾经共享的经验.当今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互相发现你中有我,相互认识对方欣赏和善用彼此祖辈的文明成果,也会更容易相互真诚与尊重,由此形成良性交往的循环,有助逐步打破文化壁垒和经济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世界许多民族国家来说,史诗无疑是一个重要文类。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通行着非常狭隘的史诗观念,选种观念是以古希腊史诗为范例的。问题集中在什么是史诗、什么不是史诗。中国史诗体量巨大、类型多样,至少在形式上是多样的、演述是多样的、受众是多样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我们要根据多元的史诗传统,树立多重选择的研究视域,为世界史诗研究提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思潮对以实证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现代心理学产生了难以拒抗的冲击。后现代观点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有机的、整体的、过程的,而不是一元的、纯理性的、独断的,强调世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多样性和有机性,倡导方法上的多元性和从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心理分析和研究的理论观点,对克服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单视角和简单化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历史的发展,会发现很多时代性极强的概念,比如四大文明、帝国、欧洲中心论、美国霸权、亚洲复兴(崛起),等等。其中“亚洲复兴”这个属于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尤其让我等身处亚洲的中国人振奋。  相似文献   

13.
外交动态     
<正>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  相似文献   

14.
世界正在向21世纪迈进,中国正在向世界开放。进入世纪之交的山东教育,正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高技术严峻挑战,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深层撞击的重大转机关头。认真研究和制定山东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更多为山东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对于加快发展的山东教育事业,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下世纪初赶上亚洲中等发达国家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远古到现代,总有一种文明演进的力量让我们浮想联翩:白马非马,是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光年,不是年,而是天文级的距离概念;纳米,也不是“鱼米之乡”中可吃的大米。那么,纳米到底是什么?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新兴科技;它是在十亿分之一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科技。因此,纳米科技被公认为是一项非同寻常、改变世界的高科技。  相似文献   

16.
陈华 《华东科技》2004,(11):8-11
这也许就是文明的故事。翻开人类历史长长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 人类从非洲走来,在亚洲发明农业文明,在欧洲创造工业文明,在美洲孕育知识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和城市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科学和信息为基础的新现代化,这次现代化,注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次现代化里,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文明及文化在碰撞与磨合中通过大学的交往功能,达到相互了解、沟通与交流,直至相互理解、包容和融合;日益凸显的大学“交往世界”新功能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应随经济全球化而产生,具有社会其它组织不可替代性;提出了现代大学交往世界,促进文化与文明沟通的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爱云 《世界知识》2013,(11):60-61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参与编著的有关亚洲研究的学术著作达23本。他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1969年出版)被费正清誉为“社会学家们如何从外部世界研究共产主义中国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19.
欧洲,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成了先进、科学、思想、民主、自由等词语的同义词。但在500年前,欧洲人还只是世界的“野兽”。欧洲是如何攀上世界文明的高峰的?或者说是谁为这座文明的巨厦奠基?我们在数位当代欧洲大师的对话中,发现他们所站立其上的肩膀分别属于古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希伯来(犹太)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欧洲人吸纳了各种文明的优秀传统,才造就了今日欧洲“文明”。然而这多元的传统在欧洲的境遇也各个不同。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与大师们进行对话,分别找寻建造了欧洲文明的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WTF跆拳道与KATA空手道是植根中国武术的运动项目,采用了几乎相反的技术发展思路,却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推广和认可。本文从对抗技术中的格斗式、攻击技术、可攻击部位和套路技术对这两种运动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归纳了两种武道运动技术体系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项目发展的影响,为亚洲武道运动特别是中华武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