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液对尾草履虫种群增长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培养液对尾草履虫种群增长和个体形态的影响,并筛选合适的尾草履虫培养液。方法 采用稻草、奶粉、酵母、杂粮4种培养液对尾草履虫进行培养。结果 杂粮培养液、稻草培养液和奶粉培养液里的草履虫生长繁殖的较快。结论 奶粉培养液的适宜浓度为0.2%;杂粮培养液的适宜浓度为4%。杂粮培养液培养的尾草履虫长度、宽度都比较大,个体宽短;稻草培养液培养的尾草履虫长度、宽度都比较小,个体细长。不同的培养液适合不同的培养用途。  相似文献   

2.
pH值对草履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pH值对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种群增长的影响。在酸性较强(pH为3.0和4. 0)的环境下草履虫均死亡。pH为4.0-10.0时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H值对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草履虫对酸的耐受范围在5.0-7.0之间;而在弱碱性环境下,pH在8.0时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较大,并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1998年4~6月,对聊城市区主要水域,采用活体采样,研究尾草履虫自然培养中种群增长曲线与水质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履虫培养中种群增长曲线与水域水质的污染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海洋尾丝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4,12,20,28,32℃)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酵母浸膏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4℃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进入增长期;12℃时不同培养液中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酵母浸膏培养液牛肉浸膏培养液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20℃则表现为:牛肉浸膏培养液酵母浸膏培养液麦粒浸出液虾肉浸出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实验室保种.20℃是海洋尾丝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而12℃的虫体种群密度稳定期维持较久.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室培养和保存海洋尾丝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海洋尾丝虫病研究提供了实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几种培养液对草履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八种不同的方法培养草履虫,结果表明,用未污染的天然水和未煮沸的稻草液作培养液均能培养出草履虫,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不同培养方法对草履虫群体衰退情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水质对草履虫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微量培养法对尾草履虫种群逻辑斯谛增长实验进行了改进,实现了种群数量的精确测定,提高了逻辑斯谛方程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行之有效的草履虫(Paramecium)单克隆培养方法。【方法】结合形态学与SPSS统计学方法对7种单克隆培养方法下的草履虫种群增长趋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采用稻草培养法、大米培养法、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熟鸡蛋黄培养法、马铃薯培养法、玉米培养法、酸奶培养法等不同草履虫单克隆培养法培养的草履虫在单克隆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时空量化关系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殖方式。【结论】马铃薯培养法培养效果最差,而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培养效果最好;生殖方式直接影响草履虫的种群增长趋势。草履虫的单克隆培养不仅应该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应掌握虫体在培养过程中的时空量化关系,以保证对草履虫材料的足量需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草履虫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的探究性试验,亲身体验从中总结出最适合的培养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DBS对双小核草履虫具有急性毒性效应,其24 h-LC50为9.74 mg/L;仿生活污水的DBS浓度(0.2~1.0 mg/L)和0 mg/L中双小核草履虫增长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不同浓度的C_r~( 6)培养液中,对P.aurelia及P.caudatum群动态的各参数及其竞争种群的动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外界化学因素有较小的变化(本实验C_r~( 6)低于0.2mg/1)种群参数r值也能表现出其敏感性,K及a值则相对地较为稳定。当C_r~( 6)增加到1 mg/l时,K及a值才表现出明显变化。在此浓度下,对C_r~( 6)较敏感的P.aurella则完全失去其竞争力。在C_r~( 6)影响下,P.aurelia的r值变化表现与K值的无相关性,而P.caudatum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负相关性。由于P.aurelia在混合种群中远离其K值的几个不同水平上就开始下降,作者认为竞争主要表现为干扰作用,而不是直接起因于对资源的竞争。这种“他感性物质(alleopathi)agent由具有细菌性胞内寄生物(baacterial symbiont)的P.caudatum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乙酰甲胺磷对尾草履虫和绿草履虫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草履虫作为受试生物,比较研究了乙酰甲胺磷胁迫下的急性毒性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高,乙酰甲胺磷对两种草履虫的毒性增大,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试验测定尾草履虫和绿草履虫1 h和12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972,3.191 1,10.928和2.901 1 mg/L,其中LC50 95%的可信限分别为:10.894~13.113 mg/L,2.895 7~3.512 1 mg/L,9.905 5~13.113 mg/L 和2.646 5~3.163 9 mg/L.回归分析了死亡概率单位与浓度对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草履虫可以成为乙酰甲胺磷敏感的毒性评价生物,绿草履虫作为环境污染的安全评价生物其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C_r~( 6)对草履虫(Paramecium)种群动态的影响,首先求取LC_(50)值,借以了解C_r~( 6)对它们的毒性作用。在双筒解剖镜下,将动物移入盛有一定浓度C_r~( 6)溶液的凹载片中,然后将凹载片放入盛有无菌水的培养皿中,24小时后计算死亡率。用此方法成功地求得了C_r~( 6)对二种草履虫的LC_(50)值。C_r~( 6)对P.aurelia及P.caudatum的24小时LC_(50)值分别为119.44mg/l及144.78mg/l.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温度和pH值下草履虫种群增长的研究表明,温度对草履虫Logistic增长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pH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没有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为22℃左右,最适宜的初始pH值为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行之有效的草履虫(Paramecium)单克隆培养方法。【方法】结合形态学与 SPSS统计学方法对7种单克隆培养方法下的草履虫种群增长趋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采用稻草培养法、大米培养法、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熟鸡蛋黄培养法、马铃薯培养法、玉米培养法、酸奶培养法等不同草履虫单克隆培养法培养的草履虫在单克隆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时空量化关系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殖方式。【结论】马铃薯培养法培养效果最差,而莴笋叶榨出汁培养法培养效果最好;生殖方式直接影响草履虫的种群增长趋势。草履虫的单克隆培养不仅应该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应掌握虫体在培养过程中的时空量化关系,以保证对草履虫材料的足量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结果表明了C~( 6)对P.aurelia种群分布的影响。作为集聚分布的指标,负二项分布的k值变化,与C~( 6)浓度的增加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较低浓度下(0.05-0.2mg/l),k值较高,在较高浓度下(1mg/l)发生反转,k值下降。平均拥挤度(m~*)的变化则与k值的变化正好相反。作者认为,对于浮游动物来说,轻微的污染可能有“驱赶”在用;而较高的污染则可能促使其集聚,适当的集聚有可能增加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作者还试图用“理论集聚点数”的概念来区别种群集聚点的实际占有数,并指出了它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温分别为(17.8±1.3 )℃和( 23.3±1.9 )℃条件下,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 种群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当水温为( 17.8 ±1.3 )℃时, 轮虫密度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而轮虫种群增长率则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当水温为(17.8±1.3)℃时, 饵料和接种密度均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水温为( 23.3 ±1.9)℃时, 饵料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而接种密度对种群增长影响不显著; 3) 这3种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水温为( 23.3 ±1.9 )℃、接种密度为轮虫100只/mL、饵料为酵母60g/ (亿个·d).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来源于6个省份的茶尺蠖种群发育和繁殖情况,研究不同茶尺蠖地理种群增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的卵和幼虫发育历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蛹的发育历期和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明显.种群增长指数显示,在各种群中,以武汉种群增长指数最大,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约增加123倍,信阳和长沙种群增长指数最小约为80,而杭州、南昌、福州种群增长指数居中,介于80~123之间.  相似文献   

18.
鼠尾藻是潮间带生长的代表性褐藻,本研究对烟台、青岛和威海3个鼠尾藻地理种群进行了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响应环境变化的种内差异.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检测种群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及对光能的最大利用率(α)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初始叶黄色素库大小,结果表明各种群固有的光反应能力及光保护能力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析因设计模拟多因素胁迫,对胁迫后的F_v/F_m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对3个种群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脱水,而温度、盐度对不同种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各种群的生理回弹力发现F_v/F_m在2 h左右发生完全恢复,t_(1/2)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鼠尾藻都能灵活适应变化的环境.总之,3个种群的固有光合能力及生理回弹力相当,对胁迫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差异,这可能源于原生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关于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对硝态氮的响应机制,以沉水植物狐尾藻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16S rRNA高通量测序以及PCR扩增技术,探究4种硝氮浓度(2 mg/L、8 mg/L、20 mg/L和40 mg/L)和对照条件下狐尾藻表面细菌群落特征及相关反硝化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硝氮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生物膜细菌α多样性;βSOR多样性指数表明硝酸盐胁迫下细菌群落构建由物种更替主导;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Cya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是生物膜的优势门;与对照相比,硝氮刺激了反硝化细菌(Rhodobacter、Acinetobacter和Bacillu)的生长及反硝化基因(napG、nirS、cnorB、qnorB和nosZ)丰度的增加;网络分析表明生物膜微生物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在湿地硝酸盐去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五种食物供量重复Gause的草履虫实验。采用活体计数草履虫,逻辑斯谛方程中的r由枚举优选法计算。结果,r值随食物供量由0.6342(1/日)至1.437(1/日)逐渐增大。因而,Caughley关于r不随资源更新率变化的推断是不正确的。这一实验事实与流行的观点相反,说明逻辑斯谛方程中的参数r不是内禀增长率,而是对于特定食物数量的最大增长率。通常所用的目标函数不适合逻辑斯谛曲线,提出一种新的目标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