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既是人的异化的结果又是人的异化的原因。卢梭也看到了私有制使人产生异化。从这一点上 ,可以看出马克思与卢梭在思想上的联系。然而也应该看到 ,在私有制与人的异化的问题上马克思的思想远远比卢梭要深刻得多。卢梭虽然猜测到了私有制是人的异化的根源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只能提出平均主义的解决办法 ,因而无法消除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只有彻底扬弃私有制 ,才能消灭人的异化现象 ,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第二 ,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第三 ,增加自由时间 ;第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五 ,重视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对人的贬损.基于这一揭示,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美学的繁荣,劳动者能拥有美和享受美,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克服和超越.但是,要克服异化劳动,不仅要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区分和人自身的区分,根本的问题是对私有制的扬弃,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劳动者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理论界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五句话”,在理解上存在着三个主要分歧。“五句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规。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社会主义特殊本质的辩证统一、马恩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马恩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马恩社会主义特殊本质规(“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殊本质观(“五句话”)的辩证统一。完整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第二,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第三,增加自由时间;第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五,重视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从自然界生成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现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但在这种否定形式的发展中,又创造了和包含着积极的成果。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于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以此标地志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始。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有些学者把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理解为重建私有制,并认为这是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根据。本文把这种观点称为所有制改革的私有制思路,认为这种思路是不成立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观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提出的所有制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就是建立公有制。正确理解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关键要持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二要素论,而不是生产资料或者说消费资料的一要素论。  相似文献   

9.
曹晨 《科技信息》2011,(15):J0219-J0219,J022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致思取向受到了卢梭等浪漫主义学者的强烈影响.他的政治哲学不仅仅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还带有卢梭政治思想的深深印痕.马克思秉承卢梭痛恨和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解放人性的浪漫主义情怀,又从现实的生产关系中寻找解决的途径,根本性地改造并超越了卢梭的浪漫主义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曾专门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在后期的《资本论》中却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因此我们应联系这两方面来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现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被开垦的处女地》表现了肖洛霍夫"遵照党的指示写作"与遵照作家"自己的心的指示写作"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遵循党的斗争立场与对人的人道主义同情的矛盾;农业集体化的宣传者与揭示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合民心民意的现实主义批判者的矛盾;消灭农村私有制革命的拥护者与对农民私有观念的理解者同情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邢华平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B12):44-45,47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曾专门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在后期的《资本论》中却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因此我们应联系这两方面来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现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廓清理论迷茫,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从国际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理论与今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可以跳跃式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创新和不断的理论实践探索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曾专门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在后期的<资本论>中却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因此我们应联系这两方面来理解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现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桑德尔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认为主体规定性的不一致使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一批评并没有切中要害,要害在于主体和正义理论都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用马克思的观点看,现实的正义理论固然是有意义的,但同国家、阶级、私有制一样,终究是需要被超越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本身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底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关注人及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既是物质生产力的载体又是精神生产力的载体.剥削和两极分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思想观念问题.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既要做到与私有制决裂,又要致力于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使整个社会焕发出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共同富裕不仅是对物质贫穷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精神空虚和愚昧的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富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纯粹思想的产物,否定了历史是人们按照头脑中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论断,确定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生产与交往不断突破民族与地域的限制,所以人类历史最后必将走向联合。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阅读,研究了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一词不同层面的含义,同时对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路径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论证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把握,是各个人在私有制与分工消灭基础上的联合,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阶级斗争是一切私有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阶级斗争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问题,人们并不见得已经弄清楚了。我谈点自己的看法,未必对,希望同学和老师们给予指教。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句话,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中,阶级斗争的形势,应当是随着剥削及其残余分子的逐渐被消灭,高一阵、低一阵地逐趋缓和,直至消失。这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说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总趋势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显然是错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论证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直把公有制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