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勋丞是河南永城人,于1901年经老乡介绍,到袁世凯所建的武卫右军当兵,编入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其统领为辫帅张勋。1902年年初,八国联军事件平息,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命张勋所带的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为宿卫营,晚上5点至早上7点在皇宫站岗,慈禧和光绪外出时,也跟随保驾,一直到1905年才撤出。这样,苏勋丞便得以多次见到慈禧,近距离观察到慈禧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2.
光绪十年(1884)春,一辆马车在暮色中驶进北京西郊戒台寺。下来的人是被慈禧借故撤销一切职务的恭亲王奕(1832年~1898年)。他将在这里度过近十年的隐居生活。在左右晚清政坛的王爷中,这位洋务运动的中央级领袖堪称贵族政治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3.
公元1908年11月15日,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清末最高的统治者——慈禧皇太后那拉氏,在操纵了清朝政权近50年之后,终于"升霞"——死于中南海仪鸾殿,时年74岁。辛酉政变的成功使慈禧顺利登上垂帘听政的宝座,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统治大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1999,(4)
陈莲舫,江苏省青浦县人,精医学,足迹遍及河北、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声望颇盛。光绪年间,陈莲舫曾5次奉特旨召入京城,充任御医,值御药房事。他晚年寓居上海,悬壶济世,终年78岁。陈莲舫著有《风痨臌膈四大证论》,《庸庵课徒草》,《女科》,《纪恩録》等书,门属弟子达300余人。在其歧黄生涯中,能给当时的皇帝看病,足见陈莲舫的医术高超。戊戊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幽禁,忧郁成疾,陈莲舫应召为光绪治病。1898年(清光绪24年)陈莲舫奉召入京后,先到太医院学习礼节,然后由太医院4名御医陪同为光绪诊脉。当时慈禧太后坐上首,光绪皇帝坐下首。每一班进诊的应召大夫由内务府大臣带领,行三拜九叩礼后,跪在光绪身旁,与光绪只隔一张茶几。光绪将手搁在茶几上,太医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3,(8):28-29
两幅慈禧油画肖像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一肖像。胡博在回忆中讲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  相似文献   

6.
大清末年,同治、光绪两朝的军政大权实际控制在一个年迈的妇人———咸丰皇帝的遗孀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的手里。在杀机隐伏的宫廷里,慈禧太后恣意弄权,垂纱帘在朝堂之上、幽废帝于瀛台之间,而面对外敌的咄咄攻势,却手足无措、应对乏策。1900年,中国农历庚子年,北京风云骤变:义和团团民潮水一般涌入了京城。在八国联军的洋枪火炮和义和团的大刀长矛之间,慈禧将如何抉择?暮日下的紫禁城在叹息。大清王朝就像汪洋中一条年久失修的破船,在风雨飘摇中开始沉没……  相似文献   

7.
胡孝文 《世界博览》2011,(13):82-82
慈禧并非一个老态龙钟的帝国执政者,而是头脑清醒、执事刚毅,颇有挽大厦将倾的气势和魄力。百年辛亥纪念在即,市面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图书逐渐多了起来。在众多的图书当中,我发现两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刚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一书颇为特别。它以晚清帝国最后的十年(1901~1911)为观察时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晚清风云和诸多人物的活动场景。这些人从地方督抚到中央大员,从落魄的公车举子到涉足外洋的海外学人,从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到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从慈禧、光绪、载沣以至宣统时代的王室成员到李鸿章、袁世凯、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08,(6):68-68
光绪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掌权。一日。太监总管李莲英匆忙赶来禀报老佛爷,她的另一只爱犬“花鸭”,刚刚产下一窝三只小狗。老大与老三毛色遍体通红,老二则呈黄色。而且每只额头前面都有一个白点。这是再吉祥不过的征兆了。红色代表欢乐和成功,而黄色则是代表中华的颜色。数字“三”为生命起始之数,  相似文献   

9.
将军拾簪     
素有知兵之誉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成绩显著昭彰,袁世凯手下的人更懂得审时度势。慈禧以巡视之名到了天津,在袁世凯的陪同下来到小站。袁世凯命令新军全部到操场上列队站好等待慈禧观阵检阅。慈禧由太监搀扶,袁世凯尾随其后,绕场一周。  相似文献   

10.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贾熟村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77-81,128
宋庆耐苦善战,年近八十,仍短衣帕首,奔走冰雪中,与士卒同甘苦,深受清廷敬重。他知彼知己,本不赞成与列强开战,慈禧意气用事,仍然开战,开战之后,宋庆以大局为重,仍然组织兵力,修筑工事,层层抵御,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死后,清廷给他以异乎寻常的优恤,也是理之当然。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败震动朝野,光绪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建议,于1895年7月颁布推行14项新政的上谕,令各省官员议行。在慈禧及后党支持下,各省地方官员公然抗旨拒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维新派与守旧派;变法与反变法两大政治势力的斗争;也是帝党与后党实力的一场较量。本文从斗争的发生;要不要变法的抗争;对14项新政的争论;这场斗争的性质及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出:这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央视正在热播《船政风云》。其中说道,1866年,为牵制曾国藩,慈禧和恭亲王决定支持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此说固然有待证实,但曾国藩招致朝廷的疑虑确有其事:一是他镇压太平天国后功高盖主;二是他1865年正式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即1949年后的江南造船厂)。  相似文献   

14.
慈禧信用清流派处理军国大事,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仍然要尊王攘夷,把正确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谬误的盲目排外.清流派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所淘汰,作了慈禧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5.
“辛酉政变”是慈禧勾结奕诉等人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本文就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性质及其后果等问题,予以略述。一慈禧(1835——1908),姓叶赫那拉氏,乳名玉兰,满族镶蓝旗人,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受封建教育,能诗会画,多才多艺,浏览过廿四史。1851年,慈禧被选中秀女,进皇宫在园明圆当差。她善玩权术,钻营拍马,阿谀奉承,笼络人心,用巧计接  相似文献   

16.
现存王闿运六卷本《唐诗选》最早是光绪二年刊刻于成都尊经书局,但根据王闿运日记、年谱及其他一些资料,可推知该选本初次刊刻时间非光绪二年,而应该是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17.
朝鲜历史上一个酷似慈禧的女人,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继上篇分析道希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前后的诗歌风貌,而以他的心灵自传《洗心篇》为核心,兼及《诗钞》誊录特色。并以"馀论"试图探索道希在近现代交替线间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黎庶昌及其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庶昌于同治年间上万言书陈兴革十五事,受到朝廷重用,特赏知县,入曾国藩幕府;光绪二年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光绪七年后,先后两次出使日本。黎氏散文收录在《拙尊园丛稿》、《西洋杂志》等书中,其构写散文,讲究法度,力求善美;从写作实践看,出国以前,谨守桐城家法;出使之后,受不同环境与文化生活的陶冶,超脱了桐城义法的拘束,能自由抒发,黎氏散文是他学求生涯中最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贵州遵义的文学创作,成绩斐然,人才辈出,郑珍、黎庶昌等人的诗、文,流誉海内,享负盛名,而黎汝谦继承他们的流风余韵,堪称殿军。黎汝谦(1857—1909),字受生,郑珍妻弟黎兆祺第四子,黎庶昌从子。他自幼刻苦好学,深得其祖父黎恂的怜爱,郑珍视之异于常儿,对他的学业常加指导,期许甚殷。他33岁时中举,光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