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固定床反应器内,研究了乙酸和正戊醇在β和HZSM-5沸石上的酯化反应.实验表明,500℃焙烧的Hβ沸石对乙酸和正戊醇的酯化是最有效的催化剂.反应温度的最佳范围是140~150℃.更高的反应温度将导致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下降.酯化的选择性随酸/醇比(mol)及LHSV的增加而增加.对离子交换度及焙烧温度对沸石的表面性质及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苯乙烯正辛烷混合液密度黏度的测定及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供工程设计和放大所需的物性数据和热力学数据,在常压下分别采用U形震动管密度计和乌氏黏度计测定了苯乙烯正辛烷混合液在293.15~363.15 K的密度黏度,计算了超额体积VE以及不同温度组成下的混合黏度的变化,对不同温度下超额体积和黏度变化与组成的关系分别用Redlich-Kister方程进行关联,混合黏度用Andrade公式进行关联.  相似文献   

3.
纳米级铁酸锌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W/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级铁酸锌(ZnFe2O4).在固定表面活性剂比为Tx-10:AE09=1:1和油相为环已烷的条件下,改变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和温度研究W/O微乳液的含水量,作三元相图,发现正戊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对形成微乳液有利,当温度为30t;时有利于提高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对反应有利,通过差热分析确定煅烧温度为350℃时间2h就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反应产物是铁酸锌,利用扫描电镜(SEM)检测铁酸锌微粒,表明微粒分布均匀、形貌为球形、粒径范围在10-40nm。  相似文献   

4.
正戊醇对形成淀粉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XRD和IR技术及通过对淀粉微乳液相体积和电导值的测定,研究了正戊醇对形成含量不同的淀粉微乳体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增大,正戊醇的助表面活性剂作用逐渐减弱,加入的正戊醇主要与其中的直链淀粉生成了络合晶体,被表面活性剂分散的淀粉自身充当着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但正戊醇的加入有利于生成稳定的W/O型淀粉微乳液。  相似文献   

5.
利用比重瓶和乌氏黏度计,分别测定了萘-乙醇体系(294.15~333.15K)和萘-正庚烷体系(294.15~339.15K)在不同组成下的密度与黏度。结果表明:在测定范围内,密度与黏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萘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计算了萘-乙醇体系和萘-正庚烷体系的表观摩尔体积和极限偏摩尔体积。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和黏度数据与组成的关系,均可用Vogel-Tamman-Fulcher(VTF)方程进行关联回归。本文结果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硅胶负载硅钨酸(H4SiW12O40/硅胶)为催化剂,以丙酸和正戊醇为原料合成了丙酸正戊酯。研究了该催化酯化反应中丙酸和正戊醇用量之比、催化剂用量变化、带水剂(环己烷)用量、回流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丙酸正戊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确定的最优条件下,丙酸正戊酯的收率可达84.2%.  相似文献   

7.
以正丁酸和正戊醇为原料,环己烷为带水剂,采用硫酸高铈作催化剂合成正丁酸正戊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硫酸高铈作为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0.5g,正戊醇∶正丁酸=1.3∶1(摩尔比),反应时间为80min,转化率(以正丁酸计)达88.7%。  相似文献   

8.
乌洛托品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了一套有激光检测系统的实验设备,采用动态法测定了乌洛托品在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及正戊醇溶剂中,温度范围为278~334K间的溶解度,并分别应用Apelblat方程、λh方程和Wilson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乌洛托品在6种实验溶剂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甲醇中溶解度最大,拟合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均在3%之内;Apelblat方程的关联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黏度是流体的重要物性参数,Eyring黏度公式是目前较为流行的黏度理论.利用Eyring反应速率方程,基于玻尔兹曼统计,考虑到液体中产生空位的几率和分子向邻近空位跃迁的几率,对Eyring黏度公式进行了几率修正.根据液体分子排列的短程有序结构,将液体视作具有简单立方系的准晶结构,利用分子之间的Lennard-Jones(L-J)势能模型和偶极分子间的Stockmayer势能函数,计算了液体分子向空位跃迁过程中必须克服周围其他分子束缚作用所需要的活化能.利用修正后的黏度公式计算了典型的37种常见液体在25℃时的黏度值以及三种液体的黏度值随温度的变化,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本工作丰富了对液体黏度产生机理的认识,对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改进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黏度计,对268.123~373.131 K温度区间内的甲基叔丁醚的饱和液相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0 mK,黏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2%.利用实验得到的黏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甲基叔丁醚饱和液相的黏度方程,方程的适用范围为268~373 K,实验数据与黏度方程计算值的最大偏差为1.3%,平均偏差为0.52%,为其他研究人员利用甲基叔丁醚提供了基础的物性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用正、异戊醇混合物从盐酸分解磷矿石萃取磷酸的试验。发现磷酸分配比随正戊醇比例增大而略有增加,但单纯用正戊醇或异戊醇萃取铁的分配比远低于正、异戊醇混合物。我们用工业副产品杂醇油进行萃取,其萃取能力与正、异戊醇混合物相近。因此,可初步认为,用杂醇油代替戊醇混合物萃取磷酸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时,由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戊醇(C5OH)/正庚烷(C6H16)和NaCl组成的O/W型微乳液的黏度、Ph、界面张力及形成热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PVP后,微乳液的黏出现电站效应;PH值呈下降趋势,但PVP的分子量不同,PH值下降的幅度不同;PVP的存在,导致微乳液与油相的界面张力稍有升高;微量热测定结果表明,PVP的存在导致微乳液的热效应减少。  相似文献   

13.
用微量滴定法测定了苯甲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己烷、苯、甲苯、正庚烷和四氯化碳在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nTAC,n=8,12,14,16)胶束溶液中的增溶量.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碳链越长,对有机物的增溶量越大,苯甲醇在R16TAC溶液中的增溶量最大,为1.125mol/L.有机物从水相到胶束相的相转移自由能与其本身的极性和RnTAC的碳氢链长有关,极性越小、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越长,增溶越容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氢氟醚HFE7000、HFE7200的表面张力和黏度参数,补充现有数据不足,为其作为电子元器件的冷却介质、工业清洗剂等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采用表面光散射实验系统,对HFE7000、HFE7200在293~393K温度范围内饱和状态下的表面张力和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共计得到44组实验数据。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HFE7000、HFE7200的表面张力和黏度计算方程。其中,表面张力方程计算值和实验数据之间的绝对偏差在±0.1mN·m-1以内,黏度方程计算值和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对偏差在2%以内。所获得的表面张力和黏度实验数据以及计算方程,可为HFE7000、HFE7200的工程应用提供基础热物性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以固体酸SO_4~(2-)/TiO_2作催化剂,不加有毒带水剂,利用过量正庚醇与水共沸,高温回流直接制备长链泥泊金正庚酯,反应时间短,后处理简单,是绿色环保的制备方法。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合成条件:对羟基苯甲酸与正庚醇的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为对羟基苯甲酸的10%,产率可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6.
含油制冷剂R134a饱和液相运动黏度及表面张力实验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制冷剂R134a与润滑油的均匀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对其饱和液体的运动黏度、表面张力进行了实验测量,其中实验温度范围为273.15~293.15 K,润滑油牌号为Solestl20且其质量分数分别为20×10-6、50×10-6、80×10-6、100×10-6,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含油量的增加,含油R134a饱和液体的运动黏度、表面张力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且润滑油对R134a饱和液体运动黏度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弱,对其表面张力的影响则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同时,依据实验数据,采用数学中常用的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含油R134a饱和液体的运动黏度、表面张力与温度、含油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中运动黏度关系式的相对偏差绝时平均值为2.22%,表面张力关系式的相对偏差绝对平均值为0.43%.  相似文献   

17.
在常压、313~413 K下,采用NDJ-1旋转式黏度计,测定了含NY2催化剂的乙二醇和二甘醇的黏度.采用黏度Andrade关系式,将黏度数据与NY2催化剂质量分数和温度进行关联,得到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由经验方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为催化水舍制乙二醇的反应器设计和优化分离设备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1)本文实验证明:醇、醚、羟基醚等溶剂能促进碘正辛烷及溴正辛烷与锡直接反应,同时比较了乙二醇、乙二醇乙醚、一缩二乙二醇、二乙二醇二甲醚、正戊醇与正丁醚等六种溶剂对反应的影响,找出了合成二碘-二-正辛基锡及二溴-二-正辛基锡比较适宜的合成条件。(2)合成了四种二-正辛基锡有机酸酯,并初步试验了它们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9.
硫酸氢钾催化合成肉桂酸正戊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硫酸氢钾催化肉桂酸与正戊醇的酯化反应合成肉桂酸正戊酯.反应的最佳条件为:肉桂酸、正戊醇、硫酸氢钾的物质的量比为1∶9.4∶0.46,反应时间4h,所得肉桂酸正戊酯的产率为90.1%.硫酸氢钾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可以快速合成肉桂酸正戊酯,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气-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其饱和液相黏度实验研究非常少的现状,将相平衡装置与双毛细管法黏度测量装置进行集成,搭建了一套可以用于测量气液饱和溶液黏度的实验系统。通过对纯质乙醇、正庚烷以及离子液体[Hmim][Tf_2N]等的黏度进行测试并与文献值对比,得到3种物质的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1.13%、0.89%和2.15%。在此基础上,测量得到了温度为298.15、323.15和343.15 K时含饱和制冷剂R134a的离子液体[Hmim][Tf_2N]在不同压力、不同溶解度时的黏度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拟合成温度和组分的多项式形式。通过与方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实验值与多项式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1.42%,最大偏差为2.86%,验证了文中搭建的气液饱和溶液黏度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可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