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形象特征,尊重地域环境和彰显村落特色是吸引外界游客的重要动因;内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内涵外化,整治历史建成环境是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激活并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乡土景观资源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提要:民族旅游开发会对传统聚落景观产生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以一个典型民族旅游地——桂林市龙胜县龙脊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后景区内传统聚落在聚落形态、经济活动、文化认同、社会秩序等四个细分景观空间上的嬗变现象,为民族旅游业发展进行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景观环境同质化、乡土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结合乡村环境建设视角,以灌坝村乡土景观建设为载体,提出了在乡土景观实践中应重视地域性,并整合地区资源,挖掘地域特色,强化乡土文化的体验等措施,因地制宜的建设乡土环境;通过规划设计的介入,避免地区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有序、和谐的发展,为建设具有强烈地域精神及归属感的乡村景观环境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而3A级以上景区也因其能更全面地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水准而成为旅游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在分析山西省3A级以上景区空间分布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的计算,对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3A级以上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片状集聚与整体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最后落脚于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的影响上,以期为山西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热潮兴起,南昌县黄马乡凤凰沟景区游客接待量显著增长。游客主要集中于凤凰沟核心景区内,外围黄马乡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步伐与核心景区存在较大差距。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凤凰沟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凤凰沟景区为景观吸引核,辐射带动外围黄马乡"农业+"圈层式体验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以日照市具有详细来源信息的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和GIS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地名与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地名的区域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地名的分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日照市自然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西部为主核心、莒县东北部为次核心向东港区和岚山区沿海一带扩散,与日照市地势形态空间特征相吻合;人文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莒县南部为主核心,五莲县中东部为次核心,莒县北部和岚山区北部相对集中的格局,反映了日照市人文历史演化由西向东、由陆地向临海扩展的空间特征.总体上,村落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南部、莒县中西部为主核心,东港区和岚山区交界地区为次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体现了区域自然要素空间态势与人文演化的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村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村落的更新、建设缺乏对村落传统景观的整体保护,管理欠缺、规划滞后等将致使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逐渐散失.所以,保护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传承和延续区域的地方特色与景观特征刻不容缓,在此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1.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州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喀斯特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地貌以峰林、峰丛、峡谷为主,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三百多万人口,从事着各种原始的农耕活动.在特殊的气候、环境等资源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清查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利用ANP改良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权重处理方式,对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质量优秀.其中,特级景源4处、一级景源15处、二级景源34处、三级景源80处、四级景源75处,旅游资源等级搭配较为合理;提出了深度开发10个旅游项目的设想,对太姥山旅游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城郊山岳森林公园.在实地调查与勘察基础上,对该公园功能区划和旅游产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结果表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可分为6大功能区,主要定位为生态功能、科普功能、游憩功能和休闲功能;旅游产品分为7个主系统,19个子系统,68个主要产品项目.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合理设计与开发将有助于提高该公园生态旅游服务,大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城郊山岳森林公园.在实地调查与勘察基础上,对该公园功能区划和旅游产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结果表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可分为6大功能区,主要定位为生态功能、科普功能、游憩功能和休闲功能;旅游产品分为7个主系统,19个子系统,68个主要产品项目.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山地旅游日益形成热潮和我国多山的国情下,山地景区数量渐多且为人们所钟爱,促进山地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紧迫仼务之一.文章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由吸引力、推动力、支持力、中介力“四力”和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环境、业态与产品等25个驱动因子组成的山地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系统,对“四力”子系统、整体驱动系统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应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玉龙雪山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系统现状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系统现状水平综合得分为7.030 8分,属于较高质量水平,但仍有大部分驱动力子系统、驱动因子未达到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基于如何促进山地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讨论,文章重点从吸引力、推动力、支持力以及中介力层面提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设生态脆弱区旅游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安全建设格局。方法运用景观结构、系统论等理论方法。结果研究区旅游景观被详细分为基质、斑块和廊道。其自然景观有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有遗址景观、建筑与设施等。结论研究区的旅游景观应划分为"一心十区"的基本旅游格局,景观生态安全建设格局的构建要从水生态系统恢复、严格管理开山采石、景区容量控制与预警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景观变化预测,对宜兴市近年来景观格局分布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城市化水平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用1996—2016年宜兴市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利用景观指数、转移矩阵分析在此期间景观分布的演变过程,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估算其未来主要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林草地持续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168.13、375.76 km2,且分布逐渐复杂,耕地、未利用地不断缩减,耕地与林草地在前期变动较大,动态度分别为-4.72%、10.18%,但耕地在后期面积几乎不再减少,分布也趋于规整;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关性均高于0.8;在未来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将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与林草地不断扩张,预测2016—2024年的涨幅分别为15.1%、35.4%。【结论】宜兴市1996—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的范围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扩大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范围,提高区内乡村文化景观的管理效率,并扩充乡村景观信息的共享性,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方法】利用ArcGIS、WebGIS以及相关数据库技术,整合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信息和各类景观专题信息资源,对乡村文化景观不同时空的图形信息、图文影音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抽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功能和框架。【结果】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建立基于GIS的乡村文化景观图像子数据库和乡村文化景观图文影音数据库,并提出了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构策略。【结论】此数据库平台可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方便后续的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工作,并能面向公众起到宣传、推介和咨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