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讨论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期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人口红利”概念,从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分析了我国经济正从“人口红利”中获益。未来十几年中,“人口红利”的战略机遇期是短暂的、潜在的,能否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主要在于我国能否解决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以及人口战略调整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促进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是深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人力资本空间错配指数,考察我国市域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仍存在人力资本空间错配问题,其中东部地区配置不足,中部、西部地区配置过度。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空间错配与城市创新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从溢出视角看,相比于本地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我国城市创新水平受邻近地区的影响更大;该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东部、中部地区为“倒U型”,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因此,优化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畅通地区间经济循环,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2001~2016年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础上,利用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括人口流动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有所差异。人口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其中对东部地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部地区是微弱的负向效应,对西部地区是显著的负向效应。为此,我国应当加强中西部人才引进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后通过终身体育获得二次人口红利的问题.通过积累人力资本能有效地延缓人口红利消退速度;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涵,终身体育是构筑国民健康的支柱;通过学校体育夯实健康基础,以个性体育确保持续就业,以终身体育实现老有所为;国家以全体国民的终身体育确保实现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状况进入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利用抚养比作为测算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指标,测算出了重庆市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重庆市在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结构对投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人口结构对投资存在影响,在人口转变过程中,重庆市应该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安徽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建立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尾效测算模型,并基于2000—2016年安徽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资本存量,其次是劳动投入,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较低,仅为0.0214.安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尾效"值为0.001052,这...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是改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源泉。在描述2005—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投入要素典型性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层面、阶段层面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2005—2009年,2010—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较低,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高于物质资本和就业人数,且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从全国层面和分阶段看,异质性人力资本及其空间滞后项对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高于就业人数、物质资本的作用。这表明,未来中国为发挥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应在增加区域异质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基础上,强化区域间异质性人力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10.
陈会星  李开宇  徐欢  李璨 《河南科学》2014,(11):2418-2422
在探讨陕西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储蓄、人口结构比重、经济增长率作为研究指标,利用陕西省1990—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对陕西省人口结构、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ADF检验和Johansen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储蓄有着较显著的负线性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老龄化的加剧不利于人口红利的实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新常态"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以及抚养比上升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增大了经济的下行压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从教育投入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视角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本红利形成的基础,中国已经可以从传统的依赖于人口红利的粗放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此外,本文采用中国248个城市的地市级数据,应用效率工资方法测算了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人力资本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城市人力资本丰裕的特征十分明显。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政府应加大教育和养老机制的改革来应对老龄化现象、提升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结合前人研究,依据工作的复杂程度及相应的能力要求,以受教育程度为计量标准,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创新型人力资本、职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3类,通过建立Cobb-Douglas函数模型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存量和水平角度实证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和安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安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为政府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提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索罗斯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险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一员,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可以从多方面支持我国提升技术水平。财险业主要经营风险保障型业务,即可以通过风险保障的方式为技术进步保驾护航,也可以通过将保险资金配置于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领域的方式,为技术研发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使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200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财险保费收入对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险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财险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从而通过促进固定资产带动技术进步率水平的提升;财险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对技术进步的溢出作用程度不同,财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对技术进步率的促进作用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乡结构3个视角出发,运用中部6省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2001—2014年间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均低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且近年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其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人口抚养比上升不利于其增长; 城市化率提高有利于潜在经济增长,而城乡收入差距增大不利于其增长,但这种不利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贫乏地区之间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在"资源诅咒"假说框架下,利用中国29个省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确实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自然资源主要通过削弱资源型地区的资本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投入及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这几种传导途径来制约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对外贸易通过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开放通过直接效应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而城市化发展起到了门槛作用,影响着贸易开放通过间接效应促进人力资本积累[1-2],并且贸易开放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城市化水平影响贸易开放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门槛特征,并测算其门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