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海新  陈并  洪荣林 《广东科技》2011,20(16):76-77
采用2004~2008年厦门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厦门雷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雷电活动频繁。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  相似文献   

2.
3.
采用2010~2018年海南岛天气分型资料和闪电定位数据,统计分析在南海低压槽影响下海南岛地闪发生概率和地闪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10月南海低压槽是影响海南岛天数最多的天气分型,产生的地闪频次仅于华南沿海槽,列第二位;南海低压槽影响的月份主要为5~10月份,地闪频次以8月最多,5和10月较少;海南岛地闪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飑线的触发机制和其地闪活动演变特征,本文利用全国地闪定位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分析了发生在安徽和江苏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飑线的发生依赖于"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层的辐射逆温层加剧了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槽前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同时低涡和切变线提供动力条件。此次飑线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一般集中于45~55 d BZ的强回波区,而正地闪更容易发生于强对流中心外围30~45 d BZ的次强回波区内,负地闪和正地闪的频数演变特征在飑线成熟阶段基本一致,但正地闪在对流云体减弱时却显得相对活跃。地闪活动集中于回波顶高8~14 km且40 d BZ回波顶高突破了0℃层结高度尤其是突破了-10℃的区域。随着对流系统的减弱负地闪的发生位置更加趋近于强回波中心,而正地闪主要分布于回波单体之间的过渡区,对单体的对流强度要求较负地闪要低。  相似文献   

5.
地闪特征在冰雹天气识别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闪电定位和地面观测资料,对福建2013—2015年14次冰雹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和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冰雹天气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平均为14.2%,远高于2004—2015年福建地区正地闪比例的气候特征值3.4%.14次降雹过程中,地闪过程平均提前28.9min被观测到,正闪提前18.2min被观测到,正闪次数峰值一般出现在降雹之后.降雹之前,闪电的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变大趋势,降雹过程中,闪电最大强度(陡度)绝对值呈无明显规律变化,在降雹结束阶段,闪电最大强度峰值的绝对值呈减小趋势.以上这些特征揭示了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地闪演变规律,可以作为福建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监测和识别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闫红桥 《科技信息》2010,(9):47-47,402
本文主要分析Java的参数类型的多态及其实现,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态类型的子类复写功能的方案和其实现。  相似文献   

7.
利用ADTD-2C型VLF/LF三维闪电定位仪对北京市2013—2017年地闪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北京市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7年,北京市地闪频次及电荷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年地闪时间及频次显著增加,正地闪比例大幅提高,负地闪比例相应降低;2)2013—2017年北京市地闪活动年内分布不均,显著集中于6—9月份,白天比夜间活跃,午后至傍晚最频繁;3)一天内正、负地闪的小时强度变化相反,正地闪活动白天比夜间强度略高,而负地闪强度夜间显著高于白天,正地闪强度均值显著高于负地闪,危险性增加,地闪小时频次与小时强度均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一日间地闪密度高值区受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分布不均,5年间北京市密云区和平谷区地闪密度降低,其余14个区县密度增加,南部增幅显著大于北部。研究成果以期充实对北京市对流天气事件气候规律的认识,为北京市雷电预报预警及防雷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对2004~2006年期间发生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邵阳市、株洲市等3市(州)的10起冰雹灾害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并详细分析3次典型过程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天气都伴有地闪发生,地闪平均持续时间为2h左右,每10min的地闪峰值在1~19次之间,正地闪比例不高,与北方冰雹天气的高正地闪频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持续过程中都会出现地闪频数峰值或次峰值,其平均雷电强度和平均雷电陡度均高于一般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9.
地闪先导通道中电荷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雷暴云电荷结构与闪电先导的发展相联系,模拟计算了不同雷暴云电荷结构下,先导通道中的感应电荷量.结果表明:随先导接近地面,通道中感应电荷密度不断增加,在先导通道接地瞬间,其通道中的总正(负)电荷量约为0.2~1.6C,通道中平均感应电荷线密度约为0.08~0.35mC/m.感应电荷密度大小虽然随不同的雷暴云电荷结构有所变化,但仅由感应电荷无法解释先导通道中的电荷量,通道中的主要电荷来源为云内电荷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动态信息的获取、动力机制、区域问题以及环境效应几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have been studied because they often result in the disaster and are easier to be observed than intracloud discharge. In early stage, the locations of charges in cloud are de- termined based on the multi-stati…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农业统计数据,建立产能核算模型并对湖北省耕地产能进行测算,分析省域尺度不同层次耕地单产的空间分异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耕地单产分异规律相似,表现出中-中东高西部低的格局;3个层次耕地单产的空间聚集顺序是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而3个层次产能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以H-H型和L-L型为主,并以江汉平原腹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湖北省耕地单产的热点(高峰)地区.研究结果对深化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促进耕地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蛇类种类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种类分布、区系特点、保护级别等方面对湖北省的蛇类资源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概述.研究表明:东洋界种类为主,其中华中区的种类最多、华南区的种类次之.分析结果为动物地理区系在湖北省内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城市地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地表水分有效性和地袁温度组成的地袁参数的变化和分布,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影响.这些变量均可从多光谱卫星影像获得.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老八区为例,前人研究的方法为支撑,通过运用陆地卫星TM和ETM 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结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之间的散点图,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估计并描述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评估了这些参数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广州城市用地的发展,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从1990年的72.39%减少到2000年的46.95%.研究还表明,凡是作为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包括高密度城市用地和低密度城市用地),从1990年到2000年,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值增加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滇东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和地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红外资料对2010年6月25-26日发生在马龙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在滇中以东地区交汇,形成明显的辐合是本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多普勒雷达上表现为2条带状回波合并加强,后部小单体快速东移合并入同一地点,在马龙上空形成明显的"列车效应",中尺度低空急流和逆风区的出现使得抬升辐合运动加强,触发了马龙上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特大暴雨.卫星云图上,多个MCS合并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再发展为中-β尺度对流云带,产生强降水的过程始终保持较大面积的低于-60℃的冷中心,冷中心长时间在马龙上空维持.暴雨过程伴随着频繁的地闪活动,地闪密集地出现在单体回波合并后的强回波区域、对应着径向速度≤10 m/s的辐合区和逆风区后部及≥15 km的回波顶高位置,TBB和地闪的峰值超前于强降水1~2 h.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与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区域分布特征及分布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以鄂西南分布最为集中,达43种,区域性分布以种数多少排序为: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鄂东北﹥鄂中丘陵﹥江汉平原湖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呈零星或单株分布,以群集分布或以群集分布为主的只有15种,占总数的29.4%;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小区)使湖北省4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易地保护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in Otindag Sandy Land and Bashang area of Hebei Province are linked to a material source of sand stormy weather in Beijing based on results of field vegetation and soil survey and laboratory works. Results of grain size analysis show that dust release potential in per unit area of moving sandy land is small,while lowland meadow and meadow steppe in stony hills have high potential of releasing dusts in per unit area during sand stormy weather occurrence. Further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oving sandy land served as a material source of past dust storm and the possibility of dust release in per unit area is low in current time.Typical steppe in stony hills is undergoing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ust release possibility in per unit area is high. Farmland has strong potential of release dusts when they are ploughed in spring, but a large amount of therophytes grow and thus prevent dusts from release when cultivation was terminated.Potentials of dust release in per unit area in fixed sand dunes,stony mountain meadow steppe and low land meadow are lowdue to high cover of perennials. Sand dune reactivation and desiccation of lakes and lowlands under estimated future climatic change will make them serve as a future material source of sand stormy weather.  相似文献   

18.
将湖北省2009年土地利用图与DEM、气象、水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数据结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及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在揭示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基础上分析影响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耕地的斑块数量与高程关联最高,再依次为坡向、GDP、坡度、人口密度、降水、气温、路网密度、距水源距离,皆为显著相关.与林地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是坡度、高程、人口密度、GDP、纬度、坡向、经度、气温、降水、路网密度、距河距离.与水域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是路网密度、坡度、高程、GDP、纬度、降水、人口密度、经度、坡向、气温.与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为气温、路网密度、高程、距河距离、坡度、纬度、经度、GDP、人口密度、坡向、降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降雨公路径流中颗粒粒径及污染物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南京机场高速禄口高架桥段雨天路面径流水质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粒径段颗粒分布,重点分析了颗粒粒径分布随径流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污染物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和pH值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中粒径小于75 μm的颗粒较多,其中0.45~20μm粒径段的颗粒最多,占总颗粒的37.5%.小雨事件中,粒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对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动物群落在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中均以蜱螨目(Acarina)、弹尾目(Collembola)动物为优势类群,占全部捕获量的82.48%,是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 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季节呈现一定规律性,即夏>秋>春>冬; 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表聚性明显; 在群落多样性方面,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最高,而农田土壤动物的Simpson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低。【结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复合经营和适度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但是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