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查明察汗乌苏河地区1∶25 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全区成矿元素组合特征,文中利用GeoIPAS软件对2016年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化探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原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组合分为Cr,Ni,Co组合,La,Nb,Th,U,Y组合,Ag,Cd,Cu,Pb,Zn组合,W,Sn,Mo,Bi组合及Au,As,Sb组合。在原1∶50 000水系沉积物异常空白区圈定出异常19处,说明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在一级水系及微水系内取样分析,异常的发现对矿化线索的提取有显著作用。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对组合异常区进行综合分析,圈定了拉窝西金找矿靶区、希望沟找矿靶区及哈日扎北多金属矿找矿靶区。因此在察汗乌苏河地区采用1∶25 000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对于找矿更加有效,可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党兴 《甘肃科技》2011,27(15):26-28,19
清水沟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金矿及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通过对1∶20万区域化探异常、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及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该区具有与斑岩型铜矿相似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元素有Cu、Au、As、Mo、W。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东部和龙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森林覆盖区地球化学测量的条件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与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综合样品粒级组成、有机质对元素含量影响等因素,确定出水系沉积物样品粒级为-10~+60目,土壤采样的层位为B层土,样品粒级为-60目;根据确定的样品粒级,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异常圈定效果对比,得出水系沉积与土壤物地球化学测量对已知金属矿点(床)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说明所确定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粒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东部和龙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森林覆盖区地球化学测量的条件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与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综合样品粒级组成、有机质对元素含量影响等因素,确定出水系沉积物样品粒级为-10~+60目,土壤采样的层位为B层土,样品粒级为-60目;根据确定的样品粒级,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异常圈定效果对比,得出水系沉积与土壤物地球化学测量对已知金属矿点(床)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说明所确定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粒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锂磷氧氮化合物(LiPO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全固态薄膜电池体系的固态电解质。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LiPON薄膜,研究了溅射工艺参数和烧结锂片添锂对LiPON薄膜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溅射功率为120 W时,随着N2/Ar流量比由3∶7升高至7∶3,薄膜离子电导率由1.31×10-6 S/cm增至2.24×10-6 S/cm;当N2/Ar流量比为7∶3时,随着溅射功率由160 W降至120 W,薄膜离子电导率由2.09×10-6 S/cm增至2.24×10-6 S/cm。分析认为,高氮气比例和低溅射功率有助于双配位和三配位氮结构含量的提升,从而提高LiPON薄膜的离子电导率。此外,烧结锂片添锂法能有效实现靶材添锂,相同溅射参数下,所制薄膜的离子电导率提升了21.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25万宣城幅(安徽部分)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地球化学分区,通过对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16种地球化学元素Ag、As、Au、Cu、Mo、Bi、W、Pb、Zn、B、F、Hg、Sn、Sb、Th和U进行因子主成分分析,亦即R型因子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6种因子组合:因子1组合为Mo、U、Ag、Zn、Sb、Cu;因子2组合为Hg、As、Sb、B;因子3组合为Pb、Sn;因子4组合为W、Bi;因子5组合为Au、Cu;因子6组合为Th、B。并分别绘制出了研究区内6种因子组合的因子得分异常分布图,结合该区域地质特征,对6种因子所代表的元素组合及地球化学分区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讨青海省兴海县满丈岗地区金矿找矿方法及前景。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工程验证成果入手,分析了Au、Sb、Bi、Zn、Hg、W等异常元素的分布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满丈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化探异常范围广泛、强烈,勘查证实化探异常为矿致异常,金矿资源潜力巨大。该区有效找矿方法组合为地质-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8.
滇西兰坪盆地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顶铅锌矿是区内重要的超大型矿床。为了查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对金顶矿区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稀土总量接近大陆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明显的右倾型,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显示Cu的平均含量为24.4×10-6,未发生明显富集迁移。Pb、Zn平均含量随矿体距离远近变化较大(Pb含量为2.9×10-6~24.7×10-6,平均含量为13.1×10-6;Zn含量为8.8×10-6~236.0×10-6,平均含量为76.6×10-6),与矿体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距离矿体越近,含量越高。稀土元素特征及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矿区围岩古近纪云龙组地层不是提供成矿物质的矿源层。矿区石膏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显示金顶矿区的石膏为晚三叠世三合洞组蒸发沉积型,且在适当的成矿温度条件下(150~300℃),石膏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pH 5.5的0.1mol/L(CH2)6N4-HCl底液中可获得铟(Ⅲ)-荧光镓体系灵敏的络合吸附波。测定铟的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mol/L,检测限达8×10-8mol/L, 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铟∶荧光镓=1∶2,条件形成常数β=3.6×1013,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s1ks2ks3分别为4.4、1.74、10.8s-1,并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钒(Ⅳ)-槲皮素极谱络合物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2的醋酸盐缓冲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V(Ⅳ)-槲皮素络合物吸附波。钒浓度在1.0×10-7 mol/L--1.0×10-5 mol/L范围内与二阶导数波峰高成正比关系,检测下限为7.0×10-8 mol/L。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V(Ⅳ)∶Qu=1∶1,条件稳定常数为3.3×105。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s=3.9 s-1。  相似文献   

11.
矾山碱性杂岩体中发现碳酸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矾山杂岩体是中心型碱性超基性岩——碱性岩侵入体。它由三期侵入岩组成,在三期岩石形成之后有碳酸岩和正长岩脉形成。碳酸岩主要岩石类型包括: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正长石—黑云母方解石碳酸岩、黄铁矿—方解石碳酸岩等。碳酸岩锶的含量为3364×10-6~19263×10-6, 钡的含量为323×10-6~378×10-6。碳酸岩的稀土元素∑REE为323×10-6~551×10-6, 其δEu值0.99~1.1,(La/Yb)N为291.9~759.4。碳酸岩的δ18O值是+8.6×10-3~+10.2×10-3, δ13C为-4.9×10-3。根据上述事实认为碳酸岩的物质源自岩浆。  相似文献   

12.
钛(Ⅳ)-槲皮素-氯酸盐体系极谱催化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2氯乙酸盐缓冲底液中,用单扫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钛(Ⅳ)-槲皮素-氯酸盐催化波,其二阶导数检测限达7.0×10-9mol/L。已成功地应用于纯金属镁中10-4%钛的测定,并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Ti(Ⅳ)∶槲皮素=1∶1,平行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4.8×105(mol/L)-1·s-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PCrNi3MoV钢加热或高温下晶粒长大规律,采用水平集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晶粒长大组织演变行为,同时使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PCrNi3MoV钢进行1 000~1 100℃下保温10~2 000 s的一系列等温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试验。采用Burke-Turnbull晶粒长大模型,利用反算法求得材料参数中间变量Mbγb终值在1 000℃、1 050℃和1 100℃时分别为7.51×10-6 mm2s-1、2.03×10-5 mm2s-1和4.26×10-5 mm2s-1,时间指数n终值分别为0.532 4、0.802 6和0.771 1,这表明1 000℃下晶粒长大趋势显著低于1 050℃和1 100℃的长大趋势。为了解决n值不一致的问题,改进了Burke-Turnbull晶粒长大模型,改进模型的决...  相似文献   

14.
ITO薄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透明导电薄膜,通过在ITO中掺杂其他金属可以进一步改善ITO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掺钨氧化铟锡(ITO∶W)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薄膜厚度、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和电学性能与各溅射参数之间的关系。当溅射功率大于40 W时,制备的ITO∶W薄膜为方铁锰矿结构的多晶薄膜,此时薄膜表面光滑平整而且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基板温度320℃、溅射功率80 W、溅射时间15 min、工作气压0.6 Pa条件下得到了光学和电学性能优良的ITO∶W薄膜,其方块电阻为10.5Ω/、电阻率为4.41×10-4Ω·cm,对应的载流子浓度为2.23×1020 cm-3、迁移率为27.3 cm2·V-1·s-1、可见光(400~700 nm)范围内平均透射率为90.97%。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通过调节基板温度影响氧元素的状态可以改变ITO∶W薄膜的电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制备了纳米金(AuNPs)/硫堇(Thi)/科琴黑(KB)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抗坏血酸(AA)和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用于AA和UA的定量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可以有效地催化AA和UA电化学氧化,两者氧化峰电位差达300 mV.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AA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5×10-3~1×10-5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检出限为1.30×10-6 mol·L-1;UA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1×10-3~2×10-6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3,检出限为6.32×10-7 mol·L-1.该传感器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和同时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内蒙乌兰察布市凉城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单元素异常、元素相关性分析和异常元素组合等特征进行研究,显示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高寒丘陵、高山峻岭地区良好的找矿效果。优选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靶区4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河流系统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分布情况, 于2014年春秋两季采集长江下游6个断面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方法, 根据优化序列与自建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hzsA, hzsB, hzsC, hdh数据集的比对结果, 计算各基因相对丰度。结果表明, 水体溶解氧浓度较高导致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丰度极低, 而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较高, 平均值分别为4.540×10-10, 4.939×10-10, 4.333×10-10和2.859×10-10。随着温度升高, 秋季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春季。大通、南京和徐六泾沉积物中各基因相对丰度较高, 这与人类活动扰动的增强以及入海口盐度升高有关。物种分类鉴定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属水平上以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Jettenia为主。厌氧氨氧化细菌标记基因相对丰度与NO2--N,NO3--N和NH4+-N等理化因子相关, 并且, 由于NO2--N浓度远远低于NH4+-N, 因此NO2--N浓度是长江下游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生长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SMIC 0.18μ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频率与温度无关的片内电流模RC振荡器,该振荡器采用1.8 V电源供电,输出频率为100 MHz,振荡器主要由温度补偿电流源、开关电容充放电回路、反相器比较延时单元以及时钟输出单元组成。通过Cadence Spectre仿真验证表明:在-40~125℃范围内,TT工艺角条件下,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为100.06~100.16 MHz,频率随温度变化为0.10%,用温度系数表示为6.06×10-6-1;SS工艺角条件下,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为99.90~100.23 MHz,频率随温度变化为0.33%,用温度系数表示为20.00×10-6-1;FF工艺角条件下,振荡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为99.96~100.07 MHz,频率随温度变化为0.11%,用温度系数表示为6.67×10-6-1。  相似文献   

19.
王涛  孙婷婷  占鑫杰  吕冲  陈浩 《河南科学》2023,(8):1134-1141
近年来,惰性离子氯离子在典型黏土地基中的运移特性逐渐引起重视.以典型黏土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气动固结设备和渗透试验仪测试了黏土的固结和渗透特性参数,采用不同类型土柱试验测试了氯离子在黏土地基中的迁移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氯离子在典型黏土地基中的分子扩散系数为8.0×10-6~1.5×10-5cm2/s,机械弥散系数为3.3×10-6~6.3×10-6cm2/s;孔隙水的流速越小,氯离子在典型黏土地基中的机械弥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的比值越小.研究成果可为氯离子在典型黏土地基中的迁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北京城市水系的微塑料分布情况,分析北京主城区典型湖泊前海的沉积物及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和物理形态等特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表明,前海沉积物和水体中微塑料成分主要为聚乙烯。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145~675 n/kg,平均值为395 n/kg;水体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4.4×105~7.2×105 n/m3,平均值为5.5×105 n/m3。前海沉积物和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赋存于粒径尺寸150~880μm范围的沉积物颗粒,沉积物和水体中无色、纤维状微塑料均占比最高。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微塑料的污染风险,发现沉积物和水体中微塑料的污染风险程度分别为轻微污染和极强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