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前 ,张其凤从近几年撰写的 5 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选部分篇目结集 ,由刘正成先生题签、作序的《坐忘斋文集》由华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此之前 ,其凤已出版过《刘墉研究丛稿》一书 ,被学术界公认为“刘墉研究的一部拓荒力作” ;由其任分卷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也由荣宝斋出版 ;《刘墉评传》和分 4卷编排的 80万字的《刘墉研究资料汇编》也已完稿。因为其凤对刘墉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刘墉研究专家”的雅誉 ,刘正成先生谓“今世书学 ,问刘墉事 ,问其凤君可也” ,给予极高评价。洋洋 2 0万言的《坐忘斋文集》 ,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排查、钩沉许多一手资料与其他可供参考的文献,对世人知之甚少的刘墉一家三代与清著名学者、诗人赵翼的友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索隐、稽考,既为刘墉研究充实了研究内容,又为赵翼的研究提供了某些坚实基础.这是作者稽考刘墉与赵翼交游史实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对其<刘墉研究丛稿>、<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中刘墉与赵翼交游稽考研究的最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作为浙江人的屠隆,诗文中有许多西湖风光的描写,在与杭州官员、社会名流交往的书信中也有较多关于岳王庙的议论.通过对屠隆诗文作品的解读来探究明代西湖岳王庙前塑像的变迁,以及明人对待岳飞、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等人的看法及争议,由此透视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做为文臣之极的大学士,在由协办实授后,皆兼院或殿阁之名,如洪承畴在顺治元年被授予大学士后,所兼院名为内秘书院.再如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实授后,所兼殿名为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实授后,依例亦应兼某一殿阁之名,然按现有材料来看,刘墉的阁名却有两个,一个是以1979年、1989年版《辞海》为代表提出来的“东阁”之名;一个是以《清史稿》为代表提出来的“体仁阁”之名.主张“东阁”之名的有以下书籍:《中国书法论著辞典》、《潍坊古今人物》、《潍坊文化通鉴》.主张“体仁阁”之名的有以下史料与工具书:《清实录》、《清史列传》、《清七百名人传》、《清鉴纲目》,1947年3月版《辞海》合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I)、《山东文化通鉴》等.这样以来,刘墉所兼阁名就出现了以下三种可能:一是东阁与体仁阁本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二是刘墉曾先后兼过二阁之名;三是刘墉只兼其中一阁,另一阁名则为谬指.现逐条分析如下:一、东阁与体仁阁是否是一阁二名?笔者认为:东阁与体仁阁决非一回事,不仅名称不同,而且出现的早晚也不同,如欲辨明此点,只要回溯一下清院阁之沿革即可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5.
辽金元诗文综合性研究在 2 0世纪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70年代以来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问世的专著有数十部 ,包括整体性论著、综合研究资料汇编、参考检索工具书三大部类。它们反映了辽金元诗文研究的新进展、新水平。  相似文献   

6.
回族文学从来都是把包括本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的生活当作自己描写和反映的对象。本文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元代回族诗文、作家以及元代回族诗文的历史成因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大清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拍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三峡"诗文按时空顺序可分为"想象"中的三峡、目睹中的"三峡"和回忆中的"三峡"三类,其三峡诗文创作题材主要包括思亲怀友、反映三峡风土人情、宴会游记、官场宦情;他的"三峡"诗文具有迁谪的落寞之情、诗词创作简易平淡、散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善用典故等特色,这种创作特色形成与生活的窘迫、环境的改变、心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初步探讨如何采取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焊接结构、焊缝的缺陷进行诊断,并获得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的参数,从而判断出焊缝质量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0.
行文幽默是刘墉散文的独特品性之一,这有赖于他深得中国现代散文的传统,也有赖于他多元的文化内涵和人道的精神。自由的、宽容的、明智的态度,并通过对日常经验的个人感悟,使刘墉建立了睿智、宽厚而幽默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宋婉约派的"倚声家之祖"柳永,其词缠绵悱恻、凄美哀婉,极尽韵味之致,处处凸现着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归纳起来,集中地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美学特征,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4.
柳永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悲秋情结的词人。他把文人的悲秋传统与词的缘情传统相结合,对悲秋题材作了词化的处理,并且通过刻意表现秋晚或秋夜的情景,强化了悲秋题材的感伤色彩。另一方面,柳永还以悲秋的传统改造了词的境界,在柔婉的闺阁之词外新开出了沉雄的江山之词。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柳永<迷神引>词的内容,以及柳永仕历,考定<迷神引>是柳永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后,由汴京赴任睦州团练推官时,途经润州所作.柳永生前到过润州,作词咏赞润州"画屏"般的景物,死后又旅殡并葬于润州,可说与润州缘分非浅.  相似文献   

16.
刘过在南宋以“诗侠”著称,到元末,其人格精神在以杨维祯为首的“铁崖”派手中被大为肯定,这种肯定一直影响到明清。其诗词也屡被收选入集,这正说明了他在后世引起了较广泛的注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也印证了他的复杂性和他并不寂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作为一种诗歌样式,兴起于梁陈时期,对宫体诗的界定历来纷争不断。作为隋一代的诗歌领袖,隋炀帝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改变了宫体诗的发展方向,对推动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五德说是从天道角度证明政权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战国末年的学者邹衍是此种理论学说的始作俑者,他以五行相胜为框架,创建了五德终始说,构造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帝德谱。秦始皇接受邹衍学说,把本朝的属德确定为水,使邹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循环。西汉高祖以汉为水德,并获得了张苍的论证。武帝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使在文帝时代就已经酝酿的德制改革成为了事实。西汉末年,五德终始说为新五德终始说所取代。后者的创立者刘向以五行相生为框架,从木德包羲(伏羲)开始,推演出汉为火德。但其帝德谱未能证明作为"尧后"的汉与尧同德,这一缺陷后来为其子刘歆所弥补。刘歆通过所谓的《世经》,以在木德与火德之间安插"闰统"和让"少昊金天氏"继黄帝的办法,实现了尧汉同为火德。但其动机不是想维护刘汉的统治,而是想为新莽篡汉张本。在两汉之交,谶纬家们还通过"感生"安排,在五行相生的框架下创制了第三个帝德谱。这个帝德谱以"玄圣"孔子,取代了"闰水"秦朝。  相似文献   

19.
历来治词者已注意到北宋词坛上柳永、周邦彦之间的承传和改造关系,但视野往往拘于艺术形式方面,对于他们之间由于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作品情感意蕴的差异论述不多。从这个角度切入,本文结合作家身世、社会背景和具体作品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北宋词坛上词情由外向型向内省化、审美趣味由俗至雅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大通四年至中大通六年之间以萧纲为中心的一次或几次宴游唱和的作品是《玉台新咏》编纂的开始,此时徐陵任职为东宫抄撰学士。徐摛当时在新安太守任上,没有参加唱和,因此也就没有作品编入《玉台新咏》。此书七、八两卷的作品当不是梁代宫体诗的选集,而是萧纲某次或某几次唱和的结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