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为什么是不够的?——以观察报告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特定的语言观导致了语言是不够的这样的担忧,认为语言需要一种来自外部世界的制约,否则将沦为一场概念游戏。罗伯特.布兰顿认为观察报告正是这种制约在经验方面的体现,他将可靠性推论作为观察报告认知性的来源,然而却认为报告者本人不需要掌握这一推论。塞拉斯不同意这一点,认为报告者本人必须能够掌握这种推论。他强调将观察报告放在理性的逻辑空间也就是语言中,对其实际地位做出描述。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观察报告的特殊地位以及语言的制约所在。一种更深刻的语言观从中显现,而语言是不够的这样的担忧也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
他们不用数字,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数字;他们不知道数字,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数字;而他们不需要数字,是因为他们不用这些数字。他们,就是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皮拿哈部落。先有语言再有思维,还是先有思维再有语言,这是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一方的观点是,人类文化和思想决定了人类语言;另一方却认为,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其中,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本杰明·沃夫,20世纪前5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沃夫假说认为,如果我们的语言无法描述某些事情,我们就无法产生我们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孤立地使用一个语词是不可能的",感觉表达式只有在某个语言体系和生活形式中才能获得其意义,而并非仅仅通过"指称"它们所代表的感觉体验就能获得意义。而在克里普克看来,"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私人地"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的怀疑论悖论"只是"‘私人地’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诸如"遵守规则"和语言交流之类的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可以说是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现实中的语言决不能被看作"心灵过程的图像",决不象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以"私人经验"或"私人语言"为基础的。克里普克低估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果一位中风病人的左额叶前皮质受了损伤,图像出现在他右眼的时候,由于视觉工作记忆遭到破坏,他的视觉处理能力很微弱,就会看到一幅"幻觉印象"呈现在面前,且能维持长达一秒时间,以便与下一幅图像相比较。未受损伤的右额叶前皮质将会接管某些功能,这显示大脑能弥补某些记忆损失。必要时脑区功能可由对侧接管通过30多年的大脑研究显示,如果大脑中控制运动、感知和语言的部分由于中风或损伤而失去功能,大脑的其他部分能接管这部分失去的功能,常常也能做到跟原来一样好。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工具主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理论是否的确指称与描述实际存在的对象还是仅需要具有经验恰当性这个核心问题之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将理论视为一种以逻辑映射方式对应描述世界的语言结构。因此,提出一种新型的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将语言与世界视为借助仪器因果机制的相互实现就可以解决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争论,使实在论构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同时,这种语言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将引导建立起对科学理论的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弗雷格开始,分析哲学家就把心理内容和语言的意义区分开来,不把心理内容看作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这种反心理主义的观点切断了意义和心理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根本解决心智问题。心智哲学集中于对身心问题的研究,抛开了对语言的研究,也没有对意义问题给出更好的回答。分析哲学家所谈的意义预设了心理内容,必然导致心智哲学家重新回归到心理主义的角度去谈论意义。语言意义和心理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联接的,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需要解决却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给出如下回答:语言意义和心理内容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货币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后者前者就失去了来源。人们在拥有心理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交流活动赋予符号以意义,从而形成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人们赋予语言以意义并达到心理的确定性,获得确定性是从心理内容形成语言意义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手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传输到通信卫星,再辐射到受话人的手机所产生的电磁频谱,人们只要利用监视技术就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查清楚使用手机者的方位以及所讲述的语言,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因此,在战争中,绝对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就开始学习语言。以前研究人员认为新生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内开始区分语言声音。但一项新研究表明婴儿在孕期最后10周孕期内已具有从妈妈那里学习和记忆基本语言声音的能力。这项研究负责人、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心理学教授克丽丝汀·摩恩表示"我们在过去30年里就已知道婴儿出生前通过倾听妈妈的说话声开始学习声音。但这项研究表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4,(1):13-13
正鸡汤:被誉为"天然青霉素",每天喝上一碗,就能帮助缓解流感症状。它不仅可以补充蛋白质和水分,还具备一定的消炎功能。牡蛎:含有大量的锌。加拿大2012年发表的研究显示,锌能缩短成人感冒的时间。只需要一个中等大小的牡蛎,就能满足人一天锌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0.
刘文 《科学大观园》2006,(16):57-58
史料记载说,几名荷兰和英国探险者当时在坦博拉地区发现一种新语言,它与印尼其他地区所使用的语言都不相似。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语言与中南半岛的一些语言更接近。但就在西方人首次接触到这种语言后不久,使用这种语言的当地文明就在火山爆发中毁灭了。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 ,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 ,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 ,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 ,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 ,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09,(23):28-29
1.海豹幼仔 一只海豹幼仔正在北极的冰面上休息。单是通过气味,小家伙就能从数百只海豹中辨认出自己的妈妈。2.小象小象出生时就是一个大块头,直立身高可达到1米,体重可达到91公斤。它们要与母亲共同生活2-3年。母象需要9年时间完全发育成熟,公象则需要15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6,(7):14-15
一、营养平衡人类依靠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地发展富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膳食,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食品构成营养,都是为了获得同一个结果,即通过膳食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既有足够的数量,又有适当的比例。概括起来,人体对营养的最基本要求是:(1)供给热量和能量,使其能维持体温,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劳动的需要;(2)构成身体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及组织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3)保护器官机能,调节代谢反应,使身体各部分工作能正常进行。食物的营养功用是通过它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来实现的,这些有效成分就叫营养…  相似文献   

14.
“农信机”打通信息高速路为了让农民能及时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一种被农民朋友称为“傻瓜电脑”的农业信息机悄然问世,农民只要识字,就能使用它。把这种农信机和电话线相连接,用户每天只需要5分钟在线下载所需信息,然后下线浏览即可。农户要发布信息时,只要通过语音信箱留言,便可以把信息发给其他用户。这是在科技部扶持下,北京市通州区及内蒙古、黑龙江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否定性原则指的是凡语言必须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否则就不称为语言。这一原则是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问题时所持有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体现着语言的辩证法。根据这一原则,他对逻辑语言、日常语言和私人语言的可能性问题都作了独特的分析,认为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是可能的,而私人语言由于没有否定语句的存在因而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权益性的资金和债权性的资金.其中,负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就能满足资金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指称问题涉及语言、思维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学隐喻语言的双重指称现象,需要现有的指称理论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本文在回顾指称理论演变和发展的同时,以塞尔的意向指称论为基本视角,通过意指关系分析,来阐释科学隐喻语言在指称关系上所具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危险之处不是能力,而是自我意识。只要人工智能拥有对自身系统的反思能力,就有可能改造自身系统,创造新规则,尤其是,如果人工智能发明一种属于自己的万能语言,能力相当于人类的自然语言,那么,所有的程序系统都可以通过它自己的万能语言加以重新理解、重新构造和重新定义,那么就非常危险。如果人工智能拥有了拟人化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必然更为危险,因为人的欲望和价值观正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如果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是407,899,893,032,210,那么想必这道题一定非常难。然而,在法国数学天才亚历克西斯·勒迈尔看来,这只是小菜一碟,他不需电脑辅助,也不需要纸笔,只通过心算就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数学哲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了罗素的逻辑主义、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欧内斯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等流派。在数学哲学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哲学家就是维特根斯坦。他的后期数学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维特根斯坦反对数学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仅仅是基于生活形式上的约定,是公共性质的。数学计算只不过是语言游戏活动,而语言游戏之所以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它是基于生活形式的一致性,这显然脱离不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