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步发展,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17年来,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优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孵化器的发展正面临着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孵化器"准政府型"管理模式,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偏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出现一些偏颇,在基本概念、阐释行为、实证研究和哲学品位四个方面均有"硬伤","热点"背后潜藏着危机,因而须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在国际防务展上还是在各国的阅兵仪式上,琳琅满目、性能先进的各色武器装各总能让围观者大开眼界、惊叹连连。即便如此,在各个时代,都会有和平主义者称现代化武器装备是"华丽的浪费","不能吃又不能用,无法惠及民生"。这样的指责有多大的合理性呢?军标产品不是全能冠军军事科技也称国防科技,系为达成军事目的所发展的特定科技。它通常体现在军用平台、系统、武器装备等硬件上,也会以计算机程序、技术规范、信息、算法或数据库等软件形式呈现。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有相对明晰  相似文献   

4.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不但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为全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福音.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这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这份科技成果,被视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在湖北省襄阳市隆重召开,来自19个省市的高校、党校、军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单位的9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莅临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充分肯定了科技文化专业委  相似文献   

6.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已经成功发展了十五年.十五年的成功之处何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热点、难点在哪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将往何处去?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业管理者和专业研究者,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思索,并作<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启示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中国"政府指令型"NIS重塑时期的科技中介,在中国"政府导引型"NIS、"政府协调型"NIS时期功能不断完善、角色不断演变,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概念。学界关于科技中介及其角色的研究较少聚焦于中国NIS演进视域,并将其角色"黑箱化"处理。本文考察了我国科技中介在中国NIS演进的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变化,进而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基于科技服务链与创新链融合、开放式创新及服务创新的新趋向,对我国科技中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面对外部风险和挑战,办好自己的事、把我国科技发展得更好更快,是最有力的应对。这个夏天,中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令人振奋——外形酷炫、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钟葵 《科学大观园》2012,(13):70-71
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是北宋一大特征,也是北宋没有成为强国的重要因素。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但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却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果,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在中后期还呈现了文化大家"井喷"的罕有现象。北宋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后来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使中国在短短七八年时间内,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但其"台前幕后"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同年开始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下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起点. "'十二年科技规划'被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规划史上的成功案例.但在制定这一规划过程中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吴明瑜说.  相似文献   

11.
正正是这种"怀疑一切,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刘经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填补了多个空白,创造了数个第一。6月12日,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前夕,著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院士站上湖北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接受湖北省委书记应勇颁发的湖北科技突出贡献奖。77岁的刘经南,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12.
在钱塘江建桥过程中,茅以升给后人留下了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工程思想。他分身有术、配套成龙,组建了从建桥英才罗英到普通工人的优秀团队。他集思广益"取法乎上","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以中国人的设计取代洋人的方案,主持我国第一座现代桥梁的施工。他"缓事急办",建桥育人,在钱塘江工地培育了一代桥梁精英;他"急事缓办",延缓炸桥,把大桥的使命发挥到极致。茅以升以哲人工程家的风范在我国桥梁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田飞 《科学大观园》2021,(19):44-47
杜祥琬院士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0多人到80多万人;从福建南平一隅到遍及全国;从灾后农业产业修复帮扶,到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全领域支撑——当万里神州迎来新中国70华诞,科技特派员制度也走过了20个春秋。20年,科技特派员们服务"三农"的坚实足迹,汇成了70载长歌中雄壮的音符;20年,科技  相似文献   

15.
在中文医学文献中,"证"、"症"、"征"三个汉字出现的频率颇高,而相关医学术语中这三个字的用法较为混乱,比如,"适应证"与"适应症","综合征"与"综合证"等等,没有统一的规范词汇,给医学科技读者和图书报刊信息媒体编辑人员带来诸多困惑和麻烦.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努力推进科技史研究。除《科学》杂志开设"历史传记"、"二十年来之科学"、"三十年来之中国科学"等专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名人传》、《中国科学二十年》外,中国科学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史料丛书"、"科学史料译丛"等图书,促成了一批科技史家的成长。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由各学科专家所撰,具有"内史"属性,当然也不乏"外史"探讨,不同时代的成果还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资料宝库,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整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17年9月21日—29日在厦门成功举办了"科技名词规范与出版物质量提高培训班"。针对的培训对象是全国各出版社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室主任,报刊社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骨干编辑和校对人员;培训主要内容有: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化四个意识;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科技名词使用范围与查询途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地名、人名等译名的规范使用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进一步深化新时期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经中国社会学学会批准,2015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继续设立"科学社会学论坛"。本届科学社会学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论坛主题为"新改革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现向各位学界同仁征集会议论文,诚邀您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框架分析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了1968年至2022年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中国科技议题的特点,深入挖掘了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科技形象。研究发现,中国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前沿科技议题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并集中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在中国科技成果与进展、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政治、科技伦理等六个主题框架下呈现出我国作为科技大国与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导者的正面形象,突出了我国科技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发展速度快、国际影响力强,但也呈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力不足、轻视科技伦理与风险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