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粒径超薄沥青罩面作为一种新型路面结构,具有厚度薄(1.5~2.5 cm)、空隙率大(18%~25%)的结构特点,其碾压温度与碾压功大小与以往沥青路面存在差异,但在现有规范中并未给出推荐的施工方法。因此首先通过室内击实试验分析击实温度和击实次数对马歇尔试件飞散性能的影响,之后基于能量等效原理建立室内击实功与现场压实功的对应关系,以此为指导确定现场碾压遍数与组合方式,最后摊铺试验段对上述建立的关系模型进行验证,为罩面层的科学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路面磨耗层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在京石高速公路 K216 000-K222 000 东幅补修项目中.采用了快速同步施工型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以这一实际工程为例.详细论述了快速同步施工型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及整个施工工艺.在深入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路的试验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路面磨耗层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在京石高速公路K216 000-K222 000东幅补修项目中,采用了快速同步施工型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以这一实际工程为例,详细论述了快速同步施工型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及整个施工工艺。在深入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凝土路的试验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鲁圣弟 《工程与建设》2011,25(6):842-845
通车运营后的高速公路,面临着自然因素与重交通的双重考验,部分路段沥青路面表面功能衰减,并产生车辙、裂缝等病害,使用超薄磨耗层是改善高速公路使用功能的有效措施。该文结合试验路段铺筑过程及营运后的路况监测结果,阐述超薄磨耗层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连霍高速公路洛三灵段旧路旧桥改造工程中使用超薄磨耗层NovaChip技术,证明该技术具有抗滑、抗磨耗、降噪音、减少水雾、施工时间短,影响交通小等特点,是一种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纠正表面缺陷,功能完善的有效预防性养护技术,适用于交通负载大、路面性能要求高的高等级路面。  相似文献   

6.
超薄磨耗层结构特别适合于路面非结构性开裂、抗滑能力下降,轻微非结构性车辙等路面病害的修复,文中针对超薄磨耗层技术在混合料的设计方面的要求做以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刘明杰 《太原科技》2011,(10):94-95,99
以太原市长风大桥铺筑超薄磨耗层养护工程为实例,介绍了超薄磨耗层技术,及其最佳使用时机、施工工艺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提供一种路用性能优良的沥青混合料作为超薄磨耗层用于预防养护工程,采用多碎石沥青混合料(SAC)级配设计方法设计了SAC-5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4%、6%、8%三种空隙率下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SAC-5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含量占比达70%以上,当目标空隙率由4%增大8%时,混合料中矿料级配变化不大,最佳油石比减小;随着空隙率的增加,SAC-5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残留强度比、构造深度及摆值均增加,低温弯曲应变减小,但仍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急弯陡坡等对抗滑性能要求较高路段,推荐使用目标空隙率8%的沥青混合料作为超薄磨耗层。  相似文献   

9.
李平  扈惠敏 《工程与建设》2011,25(4):477-479
超薄磨耗层作为一种路面修复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路面的预防性养护中。文章通过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从原材料检测入手,研究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确定出最佳沥青用量。在其最佳沥青用量的前提下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评价其路用性能,对我国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应用和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同步型超薄磨耗层路面施工技术,从原材料选取到工艺质量控制,详细叙述了此种技术在高等级公路路面养护工作中的施工要点及应用价值,具有指导及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路面板断裂尺寸对沥青加铺层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冲压技术断裂稳固路面板,再加铺沥青面层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的方法之一。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断裂尺寸与沥青加铺层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耦合应力及基层顶面的压应力之间的关系,并在试验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合理的断裂尺寸。研究表明,路面板的断裂尺寸选择在80~100c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粉磨工艺水泥的颗粒、矿物组成分布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用不同粉磨工艺制备的水泥的颗粒分布及矿物组成分布对水泥与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颗粒分布与粉磨设备条件及工艺参数密切相关,选用高效选粉机,增大循环负荷及控制适当的比表面积,可获得较窄的颗粒分布;由于C3S易磨性较好,易富集于水泥细颗粒中,通过提高水泥颗粒的集中程度及适当增大比表面积,可有效地把熟料中的C3S富集于30μm以下的水泥颗粒中;当水泥熟料质量、混合材质量、水泥比表面积控制水平较接近,水泥颗粒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5~30μm范围)时,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较大,凝结时间较长,1d强度较低,但3d,28d抗压强度较高,在混凝土中则表现为新拌混凝土泌水较严重,1d抗压强度偏低,3d.28d抗压强度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3.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发展最好的可降解聚合物之一,而其粒径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双乳化-溶剂挥发(W/O/W)方法制备小粒径PLGA纳米颗粒.并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DLS)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研究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水油比,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有机相浓度对粒径都有影响.在水油相比大于16∶1,PLGA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大于1∶1,有机相浓度为5 mg/m L时,都出现了小于100 nm的PLGA纳米颗粒,所得PLGA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在49 nm~445 nm.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技术,聚乙烯醇(PVA)包埋分子印迹环糊精聚合物合成球状分子印迹环糊精聚合物吸附剂的过程中,考察了催化剂用量、PVA溶液浓度、分散剂种类和用量、分散相及反应温度、搅拌速度等诸因素对合成球状环糊精聚合物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小型柴油燃烧器压力雾化喷嘴在喷雾外流场空间内的柴油喷雾粒径分布特征,采用激光粒度仪测量沿喷嘴出口轴向方向各截面处的液滴粒径分布。分别测试了不同配风量,不同喷油压力,不同喷雾锥角和油量条件下在 5 ~ 50 cm截面处的粒径分布,对其液滴平均索特尔直径进行分析,用分散指数表征液滴分布的均匀性。研究表明,喷雾粒径在空间的整体分布是在喷雾出口处区域最小,在浓雾区粒径最大但分布均匀。随风量和油压的减小,平均粒径增大,喷雾锥角对粒径影响不大,而油量对全局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液滴在风量大的浓雾区分布均匀,但油压超过 1.2 MPa,初始破碎区的均匀度反而下降。初始破碎区的液滴粒径受液滴间相互作用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引入液滴群整体作用系数B对理论推导的临界破碎粒径公式进行修正,平均误差5%。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原位聚合法制备玫瑰香精微胶囊时,乳化条件、皮芯比、酸化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对芯材进行乳化,均质速度为10000r/min,均质时间为10min,取w(皮材)=9%,酸化时间为3h,终点pH值为1.5,固化温度为70℃,可制得包覆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小于3.5μm的流动性固体微胶囊。  相似文献   

17.
水泥-矿粉颗粒级配与流变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颗粒群分布的矿粉(即矿渣微粉,后同)、水泥按一定比例匹配,测其净浆流变性能指标及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应用Origin软件,以宏观性能指标为z轴,水泥与矿粉D50(颗粒体积分数为50%时对应的粒径值)差为x轴,水泥与矿粉混合样的粉体D50为y轴,进行三维区域图分析,并综合流变性及活性,给出了水泥-矿粉最佳匹配的定性范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城镇及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特点,讨论和介绍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BOT方式和信托融资等其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9.
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与粒度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煤样粒度与表征煤氧化速度的活化能、指前因子的关系,了解粒度对煤的氧化反应速率等自然参数的影响,通过不同粒度东滩煤样的程序升温实验,测定了其不同温度下在空气中的耗氧速度。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反应的指前因子及活化能,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粒度降低,煤样氧化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均增加,并且在3mm处出现了突跃现象。说明煤的自燃性取决于粒度小于3mm颗粒的比例,而不是其平均粒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k值法计算了不同颗粒粒度下不同钾长石添加量高炉渣微晶玻璃的晶化能和析晶动力学参数,采用DSC、XRD及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粉体粒度和钾长石含量对微晶玻璃析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粒度对微晶玻璃析晶能力影响显著,微晶玻璃析晶能力随颗粒粒度减小而增大;钾长石对微晶玻璃析晶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粉体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弱,钾长石含量过高时,不利于微晶玻璃析晶,钾长石添加量应以5 wt%左右为宜。在5℃/min升温速度下,球磨60 h,添加5 wt%钾长石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微观形貌,其主晶相为镁黄长石,晶体成颗粒状,晶粒均匀且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