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宾都尼盆地是印度尼西亚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于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厚度达200 m,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为15%,平均渗透率为18 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意大利南亚平宁地区复杂逆冲构造使地震成像质量差、圈闭落实难度大、油气成藏特征不清楚的问题, 开展了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认为,构造演化控制着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稳定的构造环境对烃源 岩发育起建设作用;剧烈的构造运动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构造带控制储层、圈闭类型以及成藏组合的分布样式。逆冲 褶皱带上主力储集层为白垩系碳酸盐岩,内前渊带储集层为上新统更新统的浊积砂岩,外前渊带储层以上新统浊积 砂岩和中新统碳酸盐岩为主,前隆带主力储层则为中新统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古地理控制油气系统的分布。中 生代裂陷拉张阶段,古隆拗分布格局控制了油和伴生气系统。新生代碰撞阶段,前渊带的快速沉降控制了热成因气系 统。第四系随着前陆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生物气系统逐渐随沉积中心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5.
探讨南美Llanos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构造沉积演化、生-储-盖条件、圈闭特征、油气田分布等分析,总结了Llanos盆地油气运聚特征及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Llanos盆地是中生代弧后裂谷与新生代前陆作用共同形成的叠合盆地,主力烃源岩为白垩系Gacheta组页岩,储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多套砂岩,已证实有油气的储盖组合有7套;该盆地油气运聚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近远灶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盆地西部发育逆掩推覆构造圈闭,数量少、规模大,可形成大型油气田,是构造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区;盆地中部和东部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水动力圈闭,圈闭类型和数量多但规模小,可形成浅层小型油气田,是地层-构造、水动力-构造等复合圈闭的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阿根廷库约和内乌肯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阿根廷中西部地区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是南美次安第斯盆地群南段的两个较独特的弧后前陆盆地。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二者岩石圈及冲断带构造的不同。两个盆地经历了相似的4个盆地演化阶段: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前陆期。库约盆地发育一个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以上三叠统富有机质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以三叠系河流相砂砾岩为储层,盖层为三叠系层内盖层和白垩系区域盖层,圈闭形成和油气生成高峰在新近纪。内乌肯盆地发育1个已证实的和3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除裂谷期上三叠统源岩外,其余下—中侏罗统、凡兰吟阶—巴列姆阶、提塘阶—凡兰吟阶的源岩均发育在裂谷后沉降单元内,储层范围从二叠系至新生界,最富产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和灰岩储层,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海陆相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烃源岩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体现在其成藏组合中赋存悬殊的油气资源量;各阶段中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环境造成了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运用盆地资源评价方法对巴西圣弗朗西斯科盆地的地质背景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圣弗朗西斯科盆地形成年代久远,构造演化史复杂,先后经历了断陷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期和前陆沉积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盆地特征存在差异,发育Espinhaco群、Macaubas群以及Bambui群3套主要的充填序列。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有利储层和区域盖层均发育于Bambui群和Macaubas群,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盆内圈闭发育,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多种类型。通过成藏特征分析,认为盆地中的区域不整合面和巴西利亚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和裂缝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油气在不同类型圈闭中的聚集创造了条件。综合各成藏要素,预测盆地西侧巴西利亚构造带周围是可能的油气富集有利区,且油气勘探应以天然气为主。  相似文献   

8.
以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Maranon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Maranon盆地是一多旋回次安第斯山前陆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克拉通期、三叠纪—侏罗纪伸展断陷期、白垩纪拗陷期和晚白垩纪后前陆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纵向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盆地内含有白垩系Chonta/Napo组和三叠—侏罗系Pucara组2套主力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油气运移方式为垂向运移、侧向运移和阶梯式运移.盆地主要发育西部挤压断层和褶皱圈闭、中部背斜和披覆背斜圈闭、东部断层和牵引背斜圈闭等构造圈闭,可能发育岩性、地层圈闭.不同类型圈闭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前陆坳陷带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褶皱冲断带区古近纪构造圈闭以及东部斜坡带地层和岩性圈闭是盆地的有利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9.
阿拉尔高位于阿尔及利亚撒哈拉地台东部三叠盆地和西部古生界盆地的过渡带,是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区。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阿拉尔高地区生储盖组合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尔高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志留系热页岩是主力烃源岩,自下而上发育三套储盖组合,海西运动对储盖组合的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第一套寒武~奥陶系河流~滨浅海相砂岩储层厚度大,但由于缺少海西期的暴露风化、地表水的淋滤溶蚀,储层致密,物性差,尚无油气发现;第二套下泥盆统下临滨储层在海西期轻微剥蚀,分布比较广泛,砂岩薄,但物性好,已发现Reg Mouaded 1和Reg Mouaded Sud-est 1气藏;第三套上泥盆统~下石炭统障壁海岸相砂岩在海西期遭受强烈抬升剥蚀,仅在阿拉尔高西侧有部分残留,障壁沙坝和潮汐水道是主力储层;该研究结果为北非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 ,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 ,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隆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 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 (前渊凹陷的三叠侏罗系源岩 )和海相 (被动边缘的寒武奥陶系源岩 )双重油气来源 ,并具有上部碎屑岩 (构造 )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 ,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 ,尚有相应层系的地层油气藏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油气聚集 ,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北部于奇地区东河砂岩油气成藏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勘探热点之一.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储层预测、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了于奇地区东河砂岩油源条件、储集条件、保存与储盖组合、圈闭条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区内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较充足,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储集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中等容积、中等渗透性能储层,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于奇东部地区的东南一带;储盖组合为下储上盖式,盖层封盖能力好;圈闭类型主要为非构造圈闭,至少发生了一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喜山早期.提出今后勘探应突破传统的构造圈闭的束缚,坚持以寻找多类型圈闭特别是地层圈闭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5.
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这些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好,是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盐下层系的产层以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为主,而西北及北部边缘带上则以下二叠统为主.盐下层系的深部储层温度总体上是从北向南提高,从东向西升高;地层压力是盆地南部和东部比西部和北部的要高.在同一地区,盐下层系地层中往往表现为在盐下顶部沉积层比深部地层有更高的地层压力值.盐下层系的大油气田均具有异常高压性质,可大大改善储层的储集性.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层可划分为3个油气远景层段,它们的厚度均较大,物性均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6.
混合气藏是常见的天然气藏类型,实用的类型划分及成藏模式的建立是该类气藏定量研究的基础。根据端元气的来源,对混合气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结合实例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常见的混合气藏可划分出两大类4小类:(1)异源混合气藏,指不同气源岩(灶)生成天然气的混合,其中包括异源岩混合气藏和异源灶混合气藏两类;(2)同源不同阶混合气藏,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不同阶和油型不同阶两类。对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典型气藏解剖结果证明,多套有效气源岩、沟通圈闭和源岩(灶)的通道是异源混合气藏形成的基础;而气源岩多期次演化生气、持续有效的圈闭是同源不同阶混合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分析认为,具有多套源岩供气的轮南凸起、川东高陡褶皱带是发育异源混合气藏的有利地区;而成藏过程复杂的库车坳陷则是同源不同阶混合气藏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南美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南美主要含油气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总结待发现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探讨其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受4大板块碰撞影响,南美沉积盆地可分成弧前、弧后、前陆、内克拉通和被动陆缘盆地5种类型。南美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烃源岩以中新生界海相-陆相泥岩为主,生烃潜力大。储层以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广泛。盖层中新生界区域性泥岩和盐岩为主,封堵能力强。采用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将南美65个盆地共划分出152个成藏组合,并进行了资源评价。预测南美65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63716MMB,待发现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7405MMB,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59020BCF。待发现油气资源在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特征;在纵向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和第三系。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南美未来油气勘探的两个重点领域,其中深海和前陆冲断带是主要勘探方向,巴西、委内瑞拉是重点关注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