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对其中的“几点说明”和“特例1”,我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言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语言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术语管理在翻译场景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术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典型流程,探讨了术语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及其选择策略,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术语管理的发展趋势,最后讨论了术语管理对“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和国家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物理学名词》(2019)和国际科技术语委员会(CODATA)推荐的“量表(2018)”以及量纲分析,并且通过中西语言特点对比,由“数”与“量”谈及“数词”与“量词”,论述了区别“常数”与“常量”的原则,表明将“constant”一词译为中文时,如果它所代表的物理量有量纲,则应译为“常量”,反之则译为“常数”。说明在中文科技术语中,常数与常量的区别是明确的、可规范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英语”虽然都可以用来谈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和地位,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文章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这三个语言学汉译术语背后的概念并阐述其联系和区别,令术语使用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5.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英文术语的等效对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一中文术语酝酿和正式提出已经近两年。但这一术语的英文名称问题却一直未能正式予以确认。“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走向世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因此 ,该术语的英文名称问题应该尽早确定下来。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中文术语的地位趋于确定   2 0 0 2年 7月 31日 ,科技部做出启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大决定 ,并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财政部 2 0 0 3年第 1号文件专项批准 1亿元人民币、科技部整合 5 .5亿元人民币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试…  相似文献   

6.
历史典籍中"日珥"记载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分析了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珥”、“日珥”的记载,通过对其含义以及现代“日珥”、“幻日”名称起源的考证,论述了古代所谓天象“珥”的记载为大气光象——幻日等。现代术语“日珥”是对古代术语的转义借用,历史典籍中的“珥”记载皆非太阳日珥。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科技术语数据库,提出包含614个多音字的“科技术语多音字表”,涉及34万余条含有多音字的科技术语。对科技术语多音字读音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读音理据与原则,例析科技术语读音,给出部分科技术语的推荐读音。  相似文献   

8.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1年5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第一次以科技术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陕西等地的学者、教授共50余人。他们当中有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叶蜚声、伍铁平等,有物理学赵凯华教授、电子学陈太一教授、自动化王子平教授等。自然科学家与汉语语言文字学专家集聚一堂,把国际术语学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具有我国汉字特点的自然科学术语的理论、命名的原则和方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这次会议也反映出术语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属性的特点。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章综教授代表钱三强主任致开幕词。全国名委黄昭厚副主任作了《中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化》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目前我国科技术语的现状,说明了我国科技术语审定的原则以及全国名委的审定工作规划。在两天的会议上先后有30余人发了言。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教授,在题为《国家审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的报告中,回顾了物理学界从19世纪初以来名词工作所走过的道路,说明了物理学科学家历来有关心、重视名词工作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一些物理学家仍然自愿组织起来每月召开例会,讨论物理学名词。报告中谈到中国物理学名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他还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名词所走的中国化的道路,并介绍了物理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力求做到准确、简明、科学性和通俗性统一的原则,以及怎样处理好专用性和通俗性关系的问题。报告还就物理学名词审定中几个订名改动较大的词作了具体说明。陈太一教授作了《从电子信息学科探讨汉字科技术语命名》的报告,他说,现代电子信息新术语的特点是数量多,诞生速度快,交叉现象多,有些可溯源,有的有任意性(如informatics等),大量使用缩略语形式。命名中要准确掌握概念;正确运用汉语复合词的组词规则;订名要简明;学科之间力求做到订名统一,但不强求统一。报告中介绍了电子学名词委员会对某些比较级术语系统命名的意见:以中文“甚、超、特、极”分别对应英文V(very),U(ultra),S(super),E(extreme)。他还建议通用名词用于专门领域,可加专业修饰词(如:信桥bridge中的“信”)。计算机技术在术语学当中的应用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类型的术语数据库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创建更先进的术语数据库是我国汉语术语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王子平教授等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并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具有智能前端式的自动化术语数据库(ITDBA)》的发言,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成果,例如ITDBA的总体结构;硬件环境的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对具有智能前端式总体结构的确定;ITDBA的功能和运行情况等。关于术语数据库的问题,国家技术监督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的金万平同志作了《术语数据库及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与分析》的发言,介绍了术语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特点;国内外术语数据库开发的概况及问题分析;我国术语数据库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和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的框架。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吴鸿适教授和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田方增研究员结合审定工作分别以“论术语的缩略化”和“关于数学名词审定工作”为题开展了研究(先寄来论文提要)。研讨会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支持。著名语言学家,原语委副主任周有光教授的题为“漫谈科技术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论文,在会上引起反响。文章介绍了日本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和外来术语的特点,即第一次是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吸收儒家术语。第二次吸收中国佛教文化,吸收中国式的佛教术语。第三次学习西洋文化,吸收西洋科技术语。其中第三次翻译西洋术语时又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汉字意译(创新字和利用原汉字)和音译(用片假名)。从术语民族化到术语国际化。但仍存在难懂、难记的问题。中国吸收西洋术语也经历了创造新汉字的单音节术语阶段和创造意译的双音节术语(包括双音节为基础的多音节术语)。周有光教授在对这几种方案的优劣进行剖析比较后提出逐步实行民族化和国际化兼容的“科技双术语”,以后再进一步考虑长期的术语政策。关于汉语术语民族化、国际化我们到底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叶蜚声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应走“中间化道路”。他在发言中比较了按涵义(概念)订名和选用西方语言(引进的术语)的音相近的汉字订名两种方式的利弊,也说明了汉语有跨时间、跨地区和表意性的优点,他赞扬化学界学者们在吸收外来概念时采用借音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认为我们要搞仿译,既非意译也非音译,即“要垒球(softball)不要棒球”的命名方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模糊语言学和术语学”,文章分五个部分论述,即(1)术语和非术语的界限是模糊的,(2)术语区别于非术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术语中模糊词少于非术语,(3)有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可能是精确的,即构成“模糊术语”,(4)对模糊术语完全可以采用循环定义的方法,(5)有些词在非术语用法中是同义词,甚至是等义词,但在术语用法中是精确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是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枢纽,这里汇集了一些老的术语工作者和近年从事术语工作的新生力量,他们是我国术语工作的一支专业队伍。办公室的同志们在参加、组织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注意不断提高术语学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次研讨会上他们写出了10篇论文,题材广泛,内容较丰富,有一定水平。例如吴凤鸣编审的“试论我国科技术语的特征及其传统性”;卢慧筠同志的“概念体系与科技名词审定”;梁际翔同志的“汉语科技术语构词字数及有关问题初步研究”;王宝瑄同志的“中国化学物质命名中的汉字探讨”;冯宋明同志的“科技术语的主旨是概念内涵”;樊静同志的“试论汉语术语的科学命名”;李玉英同志的“漫谈科技名词订名中的几种类型”;吴俭同志的“科技术语定义浅谈”等。在研讨会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还有:国家语委高景成先生的“科技术语结合汉字、汉语的一些问题之我见”,中央民族学院语言所所长戴庆厦教授的“我国少数民族科技术语的规范化问题”,内蒙语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吉木彦的“讨论审定统一蒙古语名语术语的一般原则”,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粟武宾的“有关术语标准化应明确的几个问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瑞平的“科技术语审定中求创新的途径”,该所副研究员董光壁的“两个科学新词分形(ARCTAL)和混沌(CHAOS)”,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喜海的“关于科技术语译名与审定的联想”,军事科学研究院裴景峰的“关于军事术语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刘仲林副教授“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术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王渝丽的《论海峡两岸术语的统一》等。术语学(terminology)是一门较新的交叉性学科,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四个学派,即德国、奥地利学派,加拿大学派,捷克斯洛伐克学派和苏联学派,他们共同之点是都属于拼音文字。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优秀文化传统之一,随着汉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汉字的优越性将更为人们认识。汉字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文化圈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聘请了约一千六百多位各学科专家开展名词审定,国内还有很多部门的专家学者从事或关心名词术语工作。这次研讨会仅仅是术语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全国名委以后还将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的同时更加注意研究总结有我国汉字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努力为弘扬汉字文化而作出一代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翻译要讲科技,似乎是科技领域的“天经地义”。但在特定语境中,科技术语暗含隐喻意义时,则宜译隐喻的喻体,而非译相应隐喻的本体。尝试从英汉科技术语互译的角度,探讨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现象,打破传统科技术语翻译固定思维的藩篱,反衬其在原语文化交流中的特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向型词典”与“内向型词典”是词典类型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术语。二者的分野关涉到词典的使用对象、编纂理念以及结构编排特点。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词典学界对该对术语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分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其英译上。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2018年之前有关“外向型词典”和“内向型词典”术语英译的所有文献,对这两个术语的英译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讨论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词典学术语英译的规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针对科技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定名原则的贯彻以及名词释义问题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针对科技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定名原则的贯彻以及名词释义问题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学名词是法律概念的指称,法律术语的统一与规范是法律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法律作为一种规则普遍适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统一性和规范性是调整人们行为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具有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立法来促进保障法律术语的规范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重点研究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的背景与法理基础,为法学名词规范化立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法律术语翻译是法律翻译中的难题之一,它不仅仅涉及源语与目的语,还涉及法律文化和具体法律概念的转换。刑法罪名是一种典型的法律术语。为了更准确地翻译这些术语,文章根据相关翻译理论、刑法原则及刑法罪名构成要件提出一些刑法罪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发展,中医术语的英译研究日益得到学术界重视,具有特殊性的中医语言包含了大量的隐喻性术语。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选取多个相近关键词,对1999—2019年间所收录的中医术语隐喻性英译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总体趋势、期刊收录分布、研究领域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收录海峡两岸科学技术领域实同而名异的术语41 595组。从语言学视角考察,两岸科技术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借用外来术语时翻译的程度、方式不同,为术语定名的角度不同,构成术语的材料(用词或用字)不同,概括的程度不同等方面。两岸术语间必然性的差异少,偶然性的差异多,大部分术语可在两岸之间择优取其一。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进入中国不过20多年,其许多概念、理论及表述经历着从“译介”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汉译中也存在着言人人殊、五花八门的现象,这影响着人们的理解、借用和传播。基于对术语定义及汉语词语细微差异的分析,对四组跨文化交际学术语提出了汉译建议,期望引起对该类术语译名规范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The Baire metric induces an ultrametric on a dataset and is of linear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contrasted with the standard quadratic time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In this work we evaluate empirically this new approach to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We compar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based on the Baire metric with (i)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in terms of algorithm properties; (ii) generalized ultrametrics, in terms of definition; and (iii) fast clustering through k-means partitioning, in terms of quality of results. For the latter, we carry out an in depth astronomical study. We apply the Baire distance to spectrometric and photometric redshifts from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using, in this work, about half a million astronomical objects. We want to know how well the (more costly to determine) spectrometric redshifts can predict the (more easily obtained) photometric redshifts, i.e. we seek to regress the spectrometric on the photometric redshifts, and we use clusterwise regression for th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