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编纂的《物理学名词》,既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的总结,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部名词具有如下特点:以名词统一为目的,遵循一定的收词和定名原则,审查非常充分,广泛征求了意见,方便实用,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工作成果的汇集。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审订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名词的审订和统一,首先为一些来华西方人士所关注。他们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进行了包括物理学名词大内的许多工作。清末学部编译审定的《物理学语汇》,明显受到来自自日本的影响。民国之后,名启审定工作由中国专家学者承担,并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组织等的支持。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国立编译馆、中国物理学会等机构,曾先后积极组织和进行物理学名词的审订。经过十余年的多次修订,译  相似文献   

3.
<正>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物理学名词》(第三版)于2019年3月正式公布。《物理学名词》(第三版)由第三届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完成。本次公布的名词共14 426条,内容包括:通类,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热学、统计物理学,相对论、量子理论,原子、分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交叉学科等共11部分。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和中国物理学会共同组建了第三届物理学名词审定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006年10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召开了第二届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原副主任潘书祥、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第二届物理学名词委顾问赵凯华、主任阎守胜、副主任刘寄星等近2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研究室主任邬江主持。刘青、杨国桢和赵凯华先后作了会议发言,简要回顾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并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中国物理学界历来重视名词审定工作,早在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后就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国家和民族遭受沉重灾难的年代,物理学前辈科学家们仍坚持不懈,以严谨高尚的科学风范,为统一中国物理学名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优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第一届物理学名词委先后审定了两版《物理学名词》(第一版为基础部分),自公布之日起已有10年,在物理学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届物理学名词委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并将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物理学名词对照工作。随后,潘书祥原副主任代表全国科技名词委宣读了第二届物理学名词委组成名单和颁发了聘书。阎守胜主任在发言中对第一届物理学名词委各位专家的杰出工作表示感谢,并对本届委员会的前期工作做了安排。本届委员会已经建立了一个以两个月为周期的审定工作程序,可以保证审定工作稳步、高效地向前推进。本次会议对如何做好本届物理学名词委工作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根据预定计划和会前提出的修订意见,对1996年版物理学名词部分内容进行了逐条讨论、修正和补充。 (赵伟)  相似文献   

5.
全国名词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10多年艰苦漫长的工作,终于获得丰硕的成果,完成了30多个基础学科的基本词审定工作并公布出版。我们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由于各学科审定的需要,首先公布了物理学基础名词,1996年再次完成了物理学领域各专业名词的审定工作,于1997年出版。回顾这12年的审定过程,深感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艰巨。漫长辛苦的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公布的科技名词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新闻和出版界使用的规范词;同时,也受到全世界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欢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既使当代受益,又影响深远的大事。物理学名词的汉语规范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在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伊始就注意创建汉语的科技词汇,奠定了物理学汉语名词的基础。早在1908年,清朝的学部审查编定了《物理学语汇》,收集物理学名词约1000条,英、汉、日文并列。1920年由当时的物理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增补,编定成《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英、德、法、日、汉五种文字并列。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后就设立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从此有了审定物理学名词的专设组织。同年出版由萨本栋先生编纂并广泛征求物理学工作者意见的《物理学名词汇》约4000条英、汉并列术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学术名词统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统一工作委员会。经王竹溪、王淦昌、陆学善等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审查编定,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英、汉词条并列约9700条。由于前辈科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汉字科技术语,符合我国国情,继承了我国文化千年的优良传统。应用这套科技术语,使我国成为当今能用母语讲授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卓越贡献。1985年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成立,赵凯华教授任委员会主任,李国栋、徐锡申两位研究员任委员会副主任。聘请钱临照、马大猷、王大珩、李荫远等物理学家为顾问。在全国名词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全面的审定工作。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它学科的审定需要统一的基础名词。因此决定整个物理领域的名词审定分两步进行,即先完成物理学基础名词审定,为其它学科提供“基础”,然后再审定物理学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词。这次的审定工作是全国各个学科统一布置行动,在各个学会的支持下有上千名专家学者参加,是我国科技术语统一的极好机会。我们组织物理各专业的代表组成审定委员会,认真研究、讨论物理学名词,并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回收书面意见达200多份。不但在物理界展开讨论,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力学、电子等学科亦讨论协调共同交叉使用的名词,以求得更好的规范统一。经过大家的努力,在1988年公布了《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在1996年公布出版物理学领域各个专业的基本词,完成了大规模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作为一个物理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这工作十分艰辛,默默无闻,但意义重大。在此我也更加尊敬和怀念我国的物理界前辈,他们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榜样。现在我简略地谈谈几十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几点感想和希望:(1)关于尊重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过去一些物理学名词或科学家译名常有不自洽和不统一的,一些外国同姓的科学家,甚至同一位科学家在不同学科间,甚至同一学科中译名不统一。这些情况是尊重规范?抑或约定俗成?我建议尊重规范,尽量少用约定俗成。(2)学科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商统一。一些自然科学名词在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不统一,有的至今还各行其是。这些情况在科学日益发展和日益沟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增多的当今是极需改变的。例如“概率”和“几率”,物理委员会与数学委员会经过协商已经得到统一。希望类似的一些问题也能尽快得到解决。(3)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过去曾经有过一种看法,认为汉字有一些缺点,如难认难写等。但是现在却认识到汉字也有更多优点,如汉字具有形、声、义统一,强于拼音文字,而且计算机处理上也有其特点。从科学名词看,形声义统一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改变过去简单直译硬译的情况。例如,中文的“子”字,就可以规范一系列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在生物学中,采用“木”、“艹”、“鸟”、“鱼”等部首用于生物命名的优点就更为显著。(4)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规范问题。过去对一些科学名词常采用外文简单直译硬译的方法,因而容易出现“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极化”和“偏振”,“磁化”和“磁化强度”,至于把“磁电阻”硬译为“磁阻”,问题就更大了。现在我们采用以物理概念来定义物理名词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科学名词规范化所必需的。最后,我衷心祝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希望今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能把我国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建立能适应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交流的汉语科技术语完整体系。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这个名词源出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名。在这本书里作者论及自然与运动的性质与规律,希腊文的书名原意是自然论。到中世纪把希腊文译成拉丁文physica,显然是从希腊文音译过来的。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上,物理一词的出现几乎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同时。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览冥训》有一段简短文字,意思是说阳燧取火,慈石引铁,这些奇异现象不可能用耳目来明白其‘物理’,这物理两字泛指事物的缘由。不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我国先秦《淮南子》所称的物理两字的原意,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这和唯心主义哲学家惯用的物之至理的意义迥然不同。明代,我国的理学家王阳明有格物致知之说,可惜他对竹而坐意欲格竹之理而致知,格到病了,还没明白竹子生长的道理。但是格致两字却成为我国物理学(广义说自然科学)名词的先声。中国虽早在明末及清代已从耶稣会传教士口授了西洋的科学技术,包括声、光、磁、电著作。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他写的《西学凡》一书中,称今日之物理学为“费西加”,显系由希腊文或拉丁文音译而来。十九世纪日本译著西方科技书籍日多,“费西加”之称甚盛,并说明费西加者穷物理之学。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不久日本官方明确物理学之名称。物理之名肇始于此。汉日同文,随之物理学名词出现于我国科技书籍。我国有组织地集合专家们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则在清末有译学馆、科技名词编订馆。进入民国,先后有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译名统一委员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不仅审定物理学名词,还涉及科技各方面,特别是在度量衡制度的确定和大小数命名法方面。譬如entropy一名词当时议论纷纭不能决定,最后胡刚复先生说,此名词的物理含意深奥须多字翻译,又不合汉字规范,于是他建议译成一个汉字“熵”。火代表与热学有关,含义为温度T与热量Q之商,熵读如商,议遂决,沿用至今人咸称善。这是译名一法之范例,中外文字不同,不必拘泥于外文。我国物理学名词的审定由中国物理学会在当时国立编译馆统一组织之下开始的。中国物理学会于1932年春成立,设立了三个委员会,名词审查委员会是其中之一。翌年夏在上海淮海中路(当时称霞飞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内召开第一次审查会议,到会者有丁燮林、何育杰、严济慈、吴有训、杨肇燫及编译馆人员。我任记录。开会凡七八日。杨肇燫对此工作最为积极,每日必到。记得当时议及damping一词,有译减幅、阻迟等说,总觉未妥。翌日继续开会,杨肇燫一到会即云,昨夜忽得一“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众咸称善,遂定译为阻尼,此即为今日《英汉物理学词汇》所采用。杨肇燫对物理学名词的审定有极浓厚的兴趣。stress与strain两词一向译为应力与应变。他认为应力尤为不妥,盖应力无单位面积受力大小之含义。杨肇燫建议stress译为胁强,strain译为胁变,而pressure则应为压强而非压力。这是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第一次审定物理学名词,以后由单位或个人建议的名词陆续送审定的前后计百数。1937年抗日战争军兴,学校、研究所向西迁移,离乱之际,国运如缕,一夕数惊,居处无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暂无暇顾及。然而有少数物理学者暂避上海租界,如杨肇燫留守前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陆学善留守暂迁上海的前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此外犹有王福山、叶蕴理、许国保等。这辈有良心有骨气的中国科学家虽与内地不通讯息,工资断绝,生活艰难,而不甘事敌,乃由杨肇燫发起乙酉学社之组织。请看杨肇燫所写的缘起:“民国三十四年之初(1945年——编注),抗日战事犹酣,曙光未露,殊深风雨如晦之感。本社同人蛰居沪滨,幽忧隐愤,共相策励,亟思藉韬潜之光阴,从事于严正科学之述作,为将来复兴作育人才之准备,效涓埃之助……”他们商定译述的丛书大都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著作,如陆学善译了普朗克的《力学概论》和《柔体力学》两书,杨肇燫译的阿波拉汉—贝克的《电学理论》。他们在译述过程中对物理学名词十分斟酌。例如陆学善译的两册力学,如遇一个新名词,必在每页脚注下将原文注出,使读者知道译名的由来,不啻是一册英汉力学词汇。不仅如此,杨肇燫、陆学善等人借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每周集会一次,共同商讨物理学名词的译审工作。如crystal一词,昔译结晶,其义未确,改译为晶体,而crystal-lization则为结晶。又lattice原译为晶格,改定为点阵,其义更为贴切。乙酉学社自抗战时以迄期抗战胜利到解放之前,杨肇燫、陆学善等人在物理学名词审定中积累了数千词条,对解放初期成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中的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奠定了良好而丰厚的基础。这工作小组经一年的努力审定了近一万条名词,编写成《物理学名词》一书。杨肇燫、陆学善不仅始终参加名词审查工作小组,而且杨肇燫当时任科学社编辑之责,担任了全书的编辑工作,分汉英、英汉两部分,便于检索。《物理学名词》就成为我国物理学名词最完善最早的辞书,物理学的发展甚速,新词汇日有增益,审定词条年有增添,而杨肇燫、陆学善两人今已作古。回首前尘,他们二位在物理学名词审订工作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将永为后人所纪念.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其中选收了基础物理学部分的2491条基本词。1996年公布了第二批物理学名词,约一万条。这第二批公布的名词是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各个专业领域的基本词作了补充,并...  相似文献   

8.
1990年1月6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布厅举行了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科委高技术司司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马俊如同志主持,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同志,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理学名词》、《地球物理学名词》、《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微生物学名词》、《林学名词》和《医学名词(第一分册)》等八个学科的自然科学名词,并宣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将于1990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杲同志讲了话,他说:贯彻使用经过审定的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新闻出版界的同志们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出版物,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持久的宣传。二是要带头使用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各报纸、杂志、图书,特别是教科书和工具书,要非常自觉地使用经过国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首都新闻出版界各单位,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北京周报、健康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林业报、中国电子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农机化报、中国环境报、消费时报、上海文汇报驻京办事处,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农业出版社、林业出版社、冶金出版社、水电出版社、化工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及有关学术期刊编辑部等八十多个单位的记者、编辑,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分委员会主任或代表,与记者们见了面,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闻发布会后,各新闻单位相继做了宣传报导:《中国新闻》1990年1月8日以“中国公布一批审定完成的自然科学名词”为题,重点报导了钱三强主任的讲话。报导说:“由于中国近代科技起步较晚,各学科使用的名词术语大多由国外引入,译名缺乏统一标准,学术名词订名十分混乱,出现概念与订名不一致,同一概念有不同订名,同一订名蕴含不同概念等现象,给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教学工作带来有害影响。为此国务院于一九八五年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指示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人民日报》1990年1月7日报导的标题是“我国逐步统一自然科学名词”。《光明日报》1990年1月8日报导的标题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八个学科的统一名词。”《科技日报》1990年1月7日报导的标题是“统一规范自然科学名词,大气科学等八个学科名词公布。”《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中国林业报》、《消费时报》等有关报刊都及时做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都在当天新闻节目中播发了新闻发布会的消息。这些宣传报道发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广泛反响。  相似文献   

9.
时值金秋季节,台湾大学物理系王亢沛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林明瑞教授来京访问,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与王教授和林教授关于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座谈。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教授介绍了大陆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概况。他谈到物理学名词工作有悠久的历史。自从30年代初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来就设立了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前辈物理学家艰苦的工作奠定了统一的中国汉字物理学名词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名词工作断断续续,但始终坚持不懈。1974年在王竹溪先生主持下修订和增补了《物理学名词》,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198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后,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全面对物理学科名词进行审定。由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物理名词的统一有助于其它各学科审定工作的进行,因此1988年首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物理学名词,即物理学基础名词。第二批物理学名词包括了各物理专业的词汇,不少是近10年新学科趋于成熟的词,预计明年可望完成。同时,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加,物理学名词工作已考虑并着手做了两岸名词的对照工作。台湾大学王亢沛教授介绍了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工作。在1980年,他们感到使用1971年编制的物理学名词已有很多“过时”了,不适用于当时的情况,着手重新修订和增补,为此成立了“物理学名词编辑委员会”。收集词条,参考了大陆的、日本的物理学名词,综合成全稿,送交台湾“国立编译馆”。由台湾各大学物理界同仁组成“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审定,王亢沛教授任委员会主任。1983-1985年每周六下午用5-6个小时逐条讨论,于1990年,公布出版了《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到此,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海峡两岸的物理学名词同宗同源,乃至工作讨论的方式都相同。王教授兴奋地说,现在讨论海峡两岸统一会遇到一些障碍,但科技名词的统一应是最易做的。正如大家所说,物理是基础,第一步应是物理名词的统一。它的影响大,范围广,涉及到单位、计量、经贸活动等。建议海峡两岸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做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工作。王教授还表示愿意去联络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联系他们一同来做,让东南亚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都用统一的物理学名词。王教授说“这是一件好事,理应得到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的支持。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张存浩主任谈起这事,张先生表示一定积极促成这项工作。”王教授还说科技名词要统一,各个学科领域都要做,物理学应率先做出个典范来。赵凯华教授谈到大陆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台湾的物理学名词已做了对照工作,约有80%的词是相同的,20%的不同,不少是科学家译名上的差异,真正定名不同的是少数。物理学内横向的统一,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在讨论定名的争议中,我们已注意到台湾的定名。特别在两个定名争执不下时,参考台湾的定名,增加一方的权重而择其一。多年的名词工作也使我们认识到名词统一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工作要放眼未来,着眼于下一代。今天从其科学性、通用性上修改定名有一定困难,但从中小学课本做起,未来的统一是无疑的。台湾师范大学林明瑞教授也介绍了台湾的情况。他谈到台湾的大学课本都是英文的,而中小学课本是统一用台湾“国立编译馆”公布的科技名词,这是在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有些民间流传的俗语是不能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正式传播媒介上使用的。如无线电移动通讯的手机,俗称“大哥大”。“大哥大”来源于黑社会的黑话,在正式场合这种称谓不应使用。台湾对统一名词的推行,还注重名词的读音。对一些社会上读白了的字,中小学有专门的“正音”内容,要严格按字典上的读音念。大家谈了双方的情况,都感到海峡两岸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有很好的基础,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是能很快出成果的。这对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增进两岸科学技术交流、经贸来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双方约定,会后各自做准备,包括讨论的方案、方法和原则以及经费的筹集。希望明年初有个眉目,准备海峡两岸双方和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物理学家坐到一起,共同研究、讨论,为统一汉语物理学名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正式公布的名词有《生物物理学名词(第二版)》《核医学名词》和《呼吸病学名词》,正在预公布期的名词有《化工名词(二)基本有机化工名词》《化工名词(三)化学工程基础名词》《结核病学名词》《植物学名词(第二版)》《中国古代史名词》和《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术语在线(www.termonline.cn)和全国科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之际,我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向大会表示祝贺,祝大会开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名词在近代学术名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前辈物理学家为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进行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现在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发扬传统。继续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月12日,第四届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召开成立大会。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闯研究员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第四届物理学名词委主任朱星主持会议,并介绍了第四届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情况。刘青副主任在会上指出,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尤为重要,中国物理学会一直都非常重视名词工作,  相似文献   

13.
简讯     
为保证力学名词的审定质量,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名词审定的程序和原则开展工作,尤其注重加强力学名词的定义工作,他们采取的具体做法是,由正、副主任,秘书和有关分支学科专家组成审查小组,每周抽出固定的一天时间对已经给出定义的名词进行逐一讨论,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力学名词词典,多方位、多角度地加以考察,力求给出严谨、清晰、准确的定义,并将讨论的结果反馈回负责该分支学科的专家。这种做法较好地从总体上动态把握本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专家们认为,为进一步保证审定工作质量而采用这种审定方式,即使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必要和有价值的。迄今为止,力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经收录词条4560条,并对其中2000多条进行了注释,分学科召开了30次左右的小型工作会议,对已注释的词条逐一进行讨论。审定工作期间还邀请数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遗传学名词》(第一版),审定了遗传学名词1519条,少数名词附有简短释文。2001年,中国遗传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组成了第二届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修订第一批公布的名词并  相似文献   

16.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术语》2012,(6):53-53
2012年10月30日,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电气工程名词》(原《电工名词》第二版)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3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电气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顾国彪院士主持。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讲话,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积极参与名词审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代微生物学传入中国后,学科名词的翻译与统一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晚清至民国时期,一些早期的医学团体做了先驱性的工作,其后留学生和以他们为主的科学团体成为微生物学汉语名词创设和审定工作的主要力量。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微生物学名词自传入至逐步统一的过程,并对不同时段的名词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反映中国早期微生物学名词的发展特点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术语学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之上,术语研究和名词审定自然少不了语言学家的参与和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研究员就是长期从事名词审定工作并做出了重要奉献的著名语言学家之一。从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开始,董琨先生即担任全国委员,并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四届连任,又先后出任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语言文字协调委员会主任,而且长期受聘为《中国科技术语》的编委。  相似文献   

20.
1.第一次数学名词审定 1935年7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在第一次会议上就决定成立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据同年9月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