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它能够开启和拓展人的“身外的自然”,创造人所特有的人工工艺和“工艺学”;还能延伸和放大人的“自身的自然”,使人真正以类的力量进行活动;科学技术还是人类自我超越的重要维度,人类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和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  相似文献   

2.
隐私概念,不同学科各以较为实用的方式加以定义,总体性概念的寻求颇为困难,但可还原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的实践,以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若干核心特征来概念化隐私;隐私价值,关乎个体尊严和民主制度,既有怀疑亦有辩护,更有多元价值的纷争,而价值取向相异却并不消解隐私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在现代技术生存境遇之中,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保护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融合方案,意义在于帮助个体与社会善待隐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幸福智力的定义入手,文章较深入地分析了其结构设想,认为幸福智力由"操作"和"内容"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前者包括感知和体验、表达、评价、调控等四种成分,后者包括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等成分。这两个维度组成包括16种获取幸福的能力的二阶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分析了提出该设想的理论缘由及一些日常生活证据。  相似文献   

4.
技术观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恩格斯从人学视角理解技术,从而赋予了技术丰富的人学内涵。恩格斯技术观的人性本质是建立在人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以技术为核心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技术是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的异化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映,并在人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以及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扬弃技术的异化,需要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人与自然的和解中科学利用技术,以技术实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题处于新疆地区工程伦理问题域的最顶端,表现为"国家认同"问题。这些"国家认同"问题包括由民族认同引发的族群、语言、地域、宗教和文化等"空间"割裂现象。基于恩格斯关于工业化改造传统社会的思想,在伦理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导向下,上述割裂的"空间"通过"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重组。从而,使"空间"差异转换为新疆地区与国内中东部地区在工业化发展维度上的"时间"差距。这是一种"宏观的工程伦理"研究新思路,即工程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与工程社会学在概念、分析手段和理论基础方面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赛博空间"的产生给人们的休闲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亦赋予休闲以换位、转移、增强智力等新的实质内涵.呈现出便捷性、自主性、虚拟性、精神性等传统休闲方式所不曾有的休闲特征.赛博空间休闲的价值本真就在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相似文献   

7.
正如今回望,马云这段横跨近40年的经历,堪称一次个体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而对整个国家来说,改革开放40年,经过了十分相似的发展过程。去年2月3日下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收到建校以来最大一笔捐款,2000万美元,这笔钱用来设立"马云—莫利奖学金"。中国企业家马云出手便惊到了这座位于悉尼北部  相似文献   

8.
生物进化论强调生物的进化以竞争为主,强调个体选择、利己、自私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了社会发展动力,败坏了社会伦理道德。除了竞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合作与共生,合作和共生是道德的基础。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利于群体的整体行为。合作具有最优的协同效应。"道德优越者"以其协同获益的优势体现了公正伦理原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的"悲剧"在于不同学派对于环境管理实践的互不妥协的争端。但是,解决争端的关键不在于实践原则的折衷,而在于作为伦理学之实践基础的"道德考量性"的协调。以此,本文考察了环境伦理学中以彼得·辛格为代表的功利论、以汤姆·里根为代表的权利论与以保罗·泰勒为代表的道义论对于"道德考量性"的各自表述。进而,本文剖析了这些表述之间可能的兼容性与这种兼容性的涵义。结论指出,各家的"道德考量性"都具有个体自身的"善"与"目的"的维度,并体现为个体的"利益"。这一共同的形上原点为不同学派间的深入对话与互相理解赋予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08-112
汤姆·奈恩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民族进步"的技术批判维度,考察了工业革命对民族国家建立的关键作用,他把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看作是民族国家成型的动力基础,揭示出技术进步是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核心动力,工业发展是实现利益共享和民族进步的根本原因,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主要从哲学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现实应用,具有推进哲学研究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的理论意义、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伦理规范及人文约束的实践意义以及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意义。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需要重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维度的问题,未来应当关注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评判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奇点突破及其评价、人工智能在社会认识论中的应用建构、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运用与社会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作为热点话题吸引了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政治哲学维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半径之内,并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产领域。大数据算法作为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其所得出的非线性结果重塑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一种对于"使用价值"追求的复归。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递减,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众生产转变,这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重组,社会消费力变革的趋势开始出现。产消一体化,即新型工人——"产消者"的大众化成为这一变革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本感悟人性之佳作--评介《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人类在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并且逐渐地从繁重的日常劳作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了对涉及人类本性问题的认真思索,从而陷入了另一种更加令人恐惧的困境之中: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确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难以摆脱的竞争压力使得精神空虚、心理变态、犯罪率上升等现象随处可见.那么,从人性意义上来看,人类渴求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又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拥有了富足的生活却不等于已经享有了幸福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4.
斯多亚哲学中的"把握性印象"学说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新理论。它的意义超出了一般的感性认识理论,集中体现出了希腊化罗马哲学中出现的现代性知识型和古典性知识型之间的张力。斯多亚哲学对把握性印象的内证真理标准的强调意味着对感性知识的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对个体之间清晰区分的分析性追求,由此而来的是对个体的"注视"式知识和经验还原论的强调,对人能够"把握"对象世界的自信。这表明在斯多亚的古典"智慧"型认识论中已经出现了新知识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迄今已发展三十多年,其发展轨迹与走向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SCOT相关论著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三个发展维度与整合取向及其演变轨迹:一是向微观互动层面的拓展及其对社会/技术的整合,二是向文化研究的拓展及其对人/非人要素的整合,三是向组织结构层面的拓展及其对宏观/微观的整合;最后整体概括与讨论了当前技术社会建构论(SCOT)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奈斯的深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论强调了实践智慧的内在善的维度,而通过对深生态学的批判与分析,可以发现深生态学对实践智慧的公共善的维度重视不足.所谓人的公共善的维度,就是人作为公民在社群中的"行动"的维度,引入阿伦特的实践哲学--当代语境下的"实践智慧"思想,作为对"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公平性"原则的深化和拓展,深生态学将具有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社会因素为技术形成"编织"了一张"无缝之网"。由社会客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划定"边界群"的约束机理、社会主体性因素为技术形成拓展"空间集"的扩展机理和社会控制性因素为技术形成设置"反馈网"的调节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联动,构成了"无缝之网""编织"的一般机理。认识这一机理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闲本身就是生态的。休闲的生态本质能促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休闲不仅关系到个体人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休闲有助于维护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促进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满足人的精神系统的需要。休闲可以通过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最终促使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在休闲体验中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从而使人与自然共同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关注社会的地学与地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11-14,52
地球科学是在人类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地球科学离不开属于人的世界,所以它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地球科学的目的、对象和动力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地球科学也必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两个方面。科技文化是"人的自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身外的自然",不断开掘着人的"自身的自然"。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反省近代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的整体性,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