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2):10-11
1月3日是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两周年的日子,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731天,月球车行驶600.55米,持续产出科学成果.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相似文献   

2.
<正>嫦娥四号的着陆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区域的冯·卡门环形山,直径约180公里,形成于约40亿年前。环形山南部区域相对平坦,适合探测器着陆。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的飞天梦不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也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你是否还记得那台曾牵动无数人心的"玉兔号"月球车?如今,这位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自带萌点的"兔坚强"终于迎来继任者: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据中国国防科工局消息,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已于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上的测月雷达,月球背面地下结构被首次揭晓,中国科学家还利用它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之后,"玉兔二号"月球车便利用全景相机、红外线光谱仪、测月雷达等先进仪器,对月球背面展开科学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0,(21):4-6
<正>随着"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实施。继"嫦娥一号"完成以"绕"为目标的一期任务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将共同组成以"落"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24日凌晨,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2):60-63
人类的航天探测器第一次历史性地抵达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中国的尊严 "中国的尊严从哪儿来?就从科技发展中来."谈吐淡定从容的姜景山,语调一转,铿锵有力,言词中忽然多了几分激动,"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没有现在的科技进步的话,谁瞧得上你呀,那就没有尊严."  相似文献   

8.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事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任务组成.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 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在白雪皑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携月球样本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华彩乐章.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接过嫦娥四号的探月"接力棒",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0.
<正>穿越太空,跨过2018年,这一刻,注定要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1月3日,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 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  相似文献   

13.
2018年5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该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这个点处于地球和月球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且在月球一侧.  相似文献   

14.
不吃成仙药,火箭来助推;绕月不登月,传回全月图;身负四重任,还有五目标:从"嫦娥奔月"的千古传说,到"嫦娥一号"奔向月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2):70-73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历经10多天的太空工作,嫦娥五号携带来自风暴洋吕姆克山的2千克月壤返回地面.这是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带回100多克月球样本以来,人类再一次得到来自月球的" 土". 嫦娥五号采回的相对年轻的地体样本,有望帮助科学家推进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揭开月球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6.
“月球卫星”的称谓值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正式开始执行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绕月探测,研制我国第一颗环绕月球的探测器“嫦娥1号”,计划于2006~2007年发射。这一消息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也深受有关专家的关注。在关注之余,资深航天专家发现,在有关方面公布的文件及发布的消息中都称“嫦娥1号”为“月球卫星”、“月球探测卫星”或“绕月卫星”(可参见《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2004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嫦娥工程”),这个名称似乎不太科学。“月球卫星”一词的使用并非自“嫦娥工程”始,多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介绍月球探测的文章中时有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0月1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了月球科学探测,详细勘察了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并在完成任务后继续探测宇宙,由探月卫星变为中国首颗太阳系人造小行星.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月亮女神"已经上路,印度人准备"靠近"月球,美国计划重塑"阿波罗"的辉煌,俄罗斯、欧盟也在行动。在"探月热"全球涌动之时,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出发了!  相似文献   

19.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1):F0002-F0002
正2013年12月15日,中国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五星红旗亮相月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