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历代贤达对这一思想有过许多深刻认识和独到发挥,但目前人们对这一思想在许多具体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水利工程抗震专业的实践,对“天人合一”思想给出自己的具体见解。首先,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现在水工抗震的实践中,就是必须注意水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只顾人类自己的利益。其次,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我们不有过分强调“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而更应该“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最后,人类必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因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主动去适应自然,切忌“反客为主”,以免引出诸如“水库诱发地震”之类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这是当今自然辩证法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当今自然现反思的主要对象,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新认识、新解读,同时也是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的活动形式.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它表现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6.
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索的中心问题。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他的技术美学所要探讨的不是人们的审美技巧,而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他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真性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这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压抑人的技术艺术化。  相似文献   

7.
"能高度逻辑地思维"是智慧与非智慧的唯一区别与分水岭,而人类能逻辑地思维是长期进化自然形成的。人类一旦学会逻辑地思维,其认知的获取与传承也根据逻辑而进行,人类认知的逻辑传承就成为自然而必然。由此,不仅存在人类认识自然的相同逻辑范式,而且一切自然皆逻辑,自然是逻辑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段论,为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和界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范式。本文以唯物史观和自然史观为指导,从"人类纪元"范畴出发,提出了与习近平总书记三段论相印证的"人类纪元—人类世—生态纪"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史观维度,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进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9.
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29-34,13
“自然价值”是反映、概括和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主体必定是人,只能是人;依据人的需要,自然具有四种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自然的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而且是自然生态进化的保护者和引导者。离开人类主体的需要去讨论自然价值,是对“自然价值”的曲解和误用,依据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所建构起来的所谓“生态伦理学”,其科学性是令  相似文献   

10.
对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的意识、概念和理论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目前理解的人类创新活动 ,可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学的认知活动中有本源性的和延展性的 ;技术的发展中有原创性的和改进性的。所有这些创新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过程中最基本的动力。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近期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科技的创新要动员整个科技队伍积极参与 ,加强创新意识 ,重视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技术创新 ,提高和培养科学认知能力。一、对创新及原始性创新的认识   2 0世纪 30年代 ,…  相似文献   

11.
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和大脑的奥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二大奥秘,尤其人类大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自我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在遗传上十分接近,二者在解剖、行为、发育及生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如何导致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主要途径的自然科学获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真的越来越少吗?本文通过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自然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考察,首先确证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自然》《自然·通讯》《自然·医学》杂志近日同时发表来自多家研究机构的一系列报告,集中描述了对一个汇集了逾14万人样本的数据库——基因组聚集数据库(gnom AD)的应用,该数据库拥有迄今最大规模的人类遗传变异体公开目录,是我们深入认识人类基因功能、发现新疾病相关基因的宝贵资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依然未知。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种方法是观察基因发生突变后的结果。这些变异体往往会产生不良结果,但通常较为罕见。大规模基因测序研究有助于考察这些功能丧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伦理学家的视线,已成为一个具有跨世纪跨文化意义的理论课题。但是,比确认这一理论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所采取的学术立场。我们提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那是因为人类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价值观上,我们无法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假如我们不想放弃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想回到野蛮蒙昧的原始生活状态,那就不能放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现代生物技术对基因的改造,是人类有史以来改造活动的最高潮。无论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都会义无返顾地前进。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美学研究,应包括对于科学研究对象,即自然界的美学认识;关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学评价;科学创造的艺术性方法,科技人才的艺术素养,以及科学成果物化的美学规律和技术—艺术手段。概括地说,即是科技美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主体论。这种研究之所以必要和可能,首先在于自然界的存在、运动与我们主体审美需求、主体情感的一致性,或曰真、善、美的统一性,这是问题的基础。其次,当代科学在反思了人与自然分立的机械自然观的长期统治之后,正日益自觉地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化”的自然图景,并用这种观点指导对人工自然的建构。人类的审美情感因素正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各种渠道渗透到自然界  相似文献   

16.
历史:天然自然,人体自然、人工自然三者统一,由此产 生人工自然观。在实现中,以人工自然观全面认识与把握科技力量,使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工自然,即生态自然。确立绿色文明:自然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前提。由此,必然生出实践的认识与立法基础:自然与人平权。  相似文献   

17.
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矿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生产所需的自然物质原料来源,也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物质的科学依据。文章探讨矿物及其术语溯源,精选并列举出我国各朝代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矿物术语及其名称定义、概念内涵和应用范围。文章还简述了当代矿物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新矿物发现成就。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保持生命多样化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危机使人类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盲目乐观地征服自然,再到今天积极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文视野的拓展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事实上,走出环境危机离不开人,以人类认识世界并掌握世界规律的文明为依据,保持生命多样化,是人类文化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