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阴离子油性添加剂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查了脂肪酸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二十一碳烷不同配比和不同添加量对铝酸钠溶液分解产生的氢氧化铝的粒度、强度及分解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机理·实验表明:脂肪酸质量分数在15%~49%的油性添加剂,添加量为50×10-6~150×10-6g·L-1时,可以增加氢氧化铝的粒度,降低细粒子分布,提高粒子的强度,略降低分解率;当添加剂中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2%时,添加量为150×10-6g·L-1时,其综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入瞬时晶种系数Krt,以[(ρ-ρc)/ρf]n2为过饱和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推动力,导出了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得到在高浓度条件下晶种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30.84kJ/mol。应用所导出的动力学方程,对分解温度、苛性碱浓度、过饱和度等因素对高浓度条件下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过程的控制方式由铝酸钠溶液较低浓度时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转变为高浓度的扩散控制或混合控制,从而导致铝酸钠溶液高浓度时的活化能明显低于其较低浓度时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子搅拌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向铝酸钠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来强化其晶种分解过程,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子搅拌分解过程分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的高分子聚合物可强化分解过程的进行,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分解率提高2%左右;而分子量较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溶液分解率提高6%左右·  相似文献   

4.
改性有机添加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有机添加剂聚丙烯酰胺进行羟胺化改性,得到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在pH值为11,温度为80℃,羟胺和酰胺的量比为1∶2,加入强电解质的条件下,产品的羟胺化程度较高.先将铝酸钠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再将有机混合添加剂稀释后与晶种充分混匀加入反应釜中进行种分实验,并与无添加剂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800万或1000万的改性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别与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万的聚丙烯酸钠混合对加速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的效果比未改性的效果好,与无添加剂相比其种分分解速率分别提高1.64%和2.53%,比加入未改性有机添加剂的种分分解速率分别提高0.42%和0.45%;35%和50%改性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别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万的聚丙烯酸钠混合可显著提高种分分解速率,与无添加剂相比,分解速率分别提高3.52%和5.61%,比加入未改性有机添加剂的种分分解速率分别提高0.88%和1.55%,且添加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的分形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晶种对种分的影响,提出了铝酸钠溶液种分反应的分形介质反应动力学关系式,通过实验研究了铝酸钠溶液在高固含情况下晶种分解过程中的谱维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符合分形介质反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种分过程中谱维数的变化与晶种的活性及温度有关;分形反应的速率常数kt与时间的谱维数相关,kt=ktds/2-1;以洗涤过的杂质含量少、没有附碱的氢氧化铝为晶种,铝酸钠溶液在45,50和55 ℃下种分,谱维数变化在1 h后存在转变时间点,而在65 ℃时则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谱维数增大,前期反应活性增大;以未经洗涤、附碱含量高的氢氧化铝为晶种,在50 ℃存在谱维数转变点,在种分前期,反应谱维数较小,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高浓度高固含条件下搅拌强度对氢氧化铝晶种分解率的影响。在N_K175 g/L,固含800 g/L,a_k1.45,反应温度53℃,种分24 h工艺条件下的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反应实验表明:在浆料循环流动条件下,提高搅拌强度,氢氧化铝晶种分解率没有随之明显提高;180天工业试验证明,降低搅拌强度对分解率无影响,可降低搅拌能耗。  相似文献   

7.
超声场参数对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超声场的输出电功率、频率、超声处理时间等因素对强化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在15,20,33kHz 3种频率下,当输出电功率超过空化阈值(96W),在超声波中处理铝酸钠溶液2min,都能达到很好的强化效果,即分解率为45%的反应时间由30h缩短至15h,但不同频率下对种分影响的具体过程不同。并对比了有无超声场时产品的X射线衍射图。  相似文献   

8.
溶液质量浓度对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中溶液的质量浓度变化对碳酸化分解过程及其产品的粒度和强度的影响,发现随着溶液质量浓度的提高,碳酸化分解率降低,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细化、强度降低;在相近分解深度时,高质量浓度铝酸钠溶液分解的氢氧化铝的粒度和强度也较低质量浓度的差  相似文献   

9.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铝酸钠溶液的种分过程中,加入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强化分解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达280mg/L时,可使溶液分解率提高5%左右,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增大2%左右,强度提高5%左右·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明显变化·通过对铝酸钠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性质的测试,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稳定铝酸钠溶液分解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波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中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出现的周期性细化问题,在实验室模拟工业条件,主要从添加剂、细种子添加量和碳分晶种对产品氢氧化铝粒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把添加剂的使用和晶种粒度的控制相结合可以减弱周期性波动的振幅,缩短细化时间;通过补充细种子可使用于分解的种子粒度分布比较均衡,能够减弱产品氢氧化铝粒度产生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在种分过程中加入部分碳分晶种可获得粒度比较稳定的氢氧化铝产品.  相似文献   

11.
铝酸钠溶液的粘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溶液的温度、氧化铝质量浓度、苛性比αk等因素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高浓度、高苛性比及过饱和度较高的溶液粘度较大,反之则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溶液的温度、浓度和苛性比等因素影响了溶液中Al(OH)4-4与聚合铝酸根离子间的相互转变,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了溶液粘度与温度、浓度及苛性比的定量关系:lnη=-1.554 1.139αk 0.0187 2ρ-0.0503T.  相似文献   

12.
论用铝酸钡脱除工业铝酸钠溶液中硫的经济合理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分析和计算表明,BaAl2O4除硫费用约为Ba(OH)2.8H2O除硫费用的一半,是目前最经济合理的除硫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苛性比对铝酸钠溶液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红外光谱和粘度测定手段考察了苛性比对铝酸钠溶液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发现在中等浓度以上的铝酸钠溶液中,当ρAl2O3不变时,随着苛性比的增加Al O Al峰减弱至消失;Al(OH)-4的峰减弱·温度在70℃以下,铝酸钠溶液的粘度随苛性比增加而大幅度增加,高于70℃增加较小·用铝酸钠溶液中铝酸根阴离子与OH-形成缔合物解释铝酸钠溶液的红外光谱和粘度随苛性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向不同成分的工业铝酸钠溶液添加BaO,以脱除SOi_4~(2-)、SiO_3~(2-)和苛化Na_2CO_3的反应,并对生成物进行了物相分析,探讨了反应的过程和条件,种分母液的净化综合效果良好。还对各净化反应的物理化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半工业规模条件下,用高浓度铝酸钠溶液(Na_2O_k155g/l,α_k1.55)制取砂状氧化铝的试验研究。试验中掌握了控制粒度平衡的技术,旋流细筛用于氢氧化铝分级、真空降温用于氢氧化铝浆液的冷却获得的产品水氧化铝粒度小于45ηm7.3%,磨损指数24,比表面积63.8m~2/y。精液氧化铝产出率73.7ky/m~3。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实验测定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工业铝酸钠溶液比热的数学模型,为工业设计与生产中的热工计算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该公式描述了工业铝酸钠溶液中苛性碱、氧化铝、碳酸钠、硫酸钠和温度对比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实验测定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工业铝酸钠溶液蒸汽压的数学模型,该方程为P=69.45+0.4968N_k-4.649T-0.01358N_kT+0.1043T~2,方程的拟合性检验表明,实际测定值与方程计算值的百分偏差均小于2.0%,可见方程简单,计算结果准确,使用方便,该方程还描述了溶液的蒸汽压随溶液中Na_2O_k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分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浓度为155g/LNa_2Ok,α_k:155,的高浓度铝酸钠溶液制取砂状Al_2O_3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弄清楚了高强度砂状Al_2O_3形成的机理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