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这个看脸的社会,到处都被颜值高的人占领。站在镜子前,你是否觉得自己既没有高鼻梁、大眼睛的漂亮脸庞,也没有前凸后翘的傲人身材,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经常抱有这种心理的人或许是患有"想丑综合征",其实好多自己觉得严重得不得了的缺陷都是想象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3月,人们期望着普特(?)(?)学竞赛名次的发榜。人们注视着榜文,搜寻、辨认熟悉人的名字,察看今年哈佛大学参赛者有多少人进入了前10名,人们好奇地了解以前的优胜者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1988年的一次竞赛,有两人得满分,竟有两人得满分!真是出乎人预料。人们不禁要问:在普特南竞赛史中,能有多少人得过满分的呢?1987年和1988年两次竞赛中,哈佛大学有3人进入了前5名,使人难以相信!那么,其它学校也有这么多人吗?1988年比约恩·普能(Bjorn Poonen)为第4次获胜。那么究竟一个人能获胜过多少次呢?1980年至1982年欧文·琼格里斯(Irwin Jungreis)取得了前10名,而1985年至1986年他的弟弟道格拉斯(Douglas)也是一个普特南获奖者。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兄弟呀!请问,还有那一个家庭曾经出现过两个普特南赛获奖者?  相似文献   

3.
悠扬动听的钟声,令人心旷神怡。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把钟声描写得意境深远,将人们带人宁静优美的境界之中,使人陶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人过洋节的讨论,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化是世界的,谁都可以享用它,但另一方面此文化是否适合彼民族或此人群是否理解彼文化,这样的疑虑却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交流的羁绊。本期特别企划“当中国遇上洋节”,旨在引起大家更广泛的讨论。关于中国,关于洋节,关于文化……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的胖瘦与基因的关系更大,而与吃多少或吃什么的关系不很大。好几年来,到底是基因还是饮食方式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最近由美国和丹麦科学家共同进行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这一问题的解决。科学家研究了540个自婴儿起就被人收养的人。有的被收养者比养父母胖得多,研究表明此人的亲生父母也很胖。有的被收养者比养父母瘦许  相似文献   

6.
文化——当中国遇上洋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白 《科学之友》2004,(4):80-82
关于中国人过洋节的讨论,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化是世界的,谁都可以享用它,但另一方面此文化是否适合彼民族或此人群是否理解彼文化,这样的疑虑却无形中形成一种文化交流的羁绊。本期特别企划“当中国遇上洋节”,旨在引起大家更广泛的讨论。关于中国,关于洋节,关于文化……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0,(8):8-9
<正>一般人都知道海里有大鱼,例如鲸鱼。其实,河里和湖中也有大得出乎一般人想象的巨无霸鱼,尽管这些庞然大物并不能同海中的巨无霸相提并论。下面是一些最受关注的淡水巨型鱼,对一般人来说,它们大得出奇,而科学家更关心的是它们的种群是否  相似文献   

8.
选票     
《科学24小时》2009,(4):46-46
某大学某班要进行投票选举,选出3个班干部。选举的规则是每人只能投一票,而只有得票最多的前3人才能当选。这个班级人数是49人,候选人是7人。那么,请问最少要得多少票才能当选?  相似文献   

9.
罗布泊,曾经牵动过多少人的情思,激起多少人的向往!古往今来,多少人将英名甚至生命留在罗布泊:2000多年前,汉代大将赵破奴远征匈奴饮马罗布泊畔;唐代玄奘取经路过这生命禁区时九死一生;马可·波罗西来中国看到罗布荒漠“禽兽绝迹”;斯文·赫定一类探险家,则像着了魔地深入这险恶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你多半会从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学家却不这样算,因为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每7年将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过程中,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的细胞所代替。如此算来,你的绝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关于人体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细胞更新是否意味着整个身体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个身体呢?如果你很长寿,到最后又有多少原来的你剩下了呢?既然细胞要更新,细胞就有寿命,那么细胞的寿命有多长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他们将放射性核苷放入实验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体内。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参与DNA合成,在细胞更新(生成新的细胞)时,新生成的细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标记,科学家只要检测出不同的组织中有多少含标记的DNA细胞,就可计算出更新细胞的生成比例。这一实验能准确地判断啮齿类动物的细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将放射性核苷注入人体,所以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为了检测人类的细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员尝试用其他方法找出人体细胞的年龄,比如测量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DNA的尾端,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变短。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能从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11.
在4月初之前,人人都怀疑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的病因。为了加以证实,研究人员必须用这种病毒去感染动物,以此观察动物是否会得病,或得病后在体内是否会产生SARS病毒。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满足柯赫氏定律。 这一动物实验最终由荷兰鹿特丹伊斯默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病毒学家艾伯特·奥斯特豪斯(Albert Osterh-aus)等人完成。他们在严格的生物安全条件下用冠状病毒感染猴子,然后解剖猴子以便仔细研究它们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项针对2000人的新研究发现,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拥有1%的相同基因。这个1%听起来没多少,但在科学家看来却相当重要。它意味着科学家甚至能通过测试DNA来判断人们是否可能成为密友,其准确度高于用基因工具来预测肥胖或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科学家推测,上述现象根源于人类进化。早期人类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组成基因上适应于相同环境、或具有类似偏好和憎恶的族群。例如,那些都怕寒冷的人可能会互相帮助生火取暖。这种"功能性亲缘关系"之所以被驱动,可能是因为一些基因特性只在人们共享  相似文献   

13.
顾凡及 《自然杂志》2015,37(4):297-303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记忆、情绪、意识以至自由意志有了比以前深入得多的认识,从而对目击者证词和嫌犯自供的可靠性、新的证据采集手段、是否有自由意志甚至人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从新的角度提出了问题,开始形成像“神经法学”和“法医神经科学”这样介于法学和脑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孕育着对司法制度根本原则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晓喻 《科学之友》2006,(4):81-81
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设计出一套忧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是否患有抑郁症,且省去你不少用于诊断的费用。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一幅令人“震慑和敬畏”的画面,久久地挥之不去: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一位很敦厚老实的工作人员泣不成声地诉说着博物馆内文物被哄抢、劫掠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从3月20日美伊开战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命丧黄泉;有哀怨的哭声、痛苦的哭声、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在《乌说》里讲:“乌于人最黠,伺人音色有异,辄去不留,虽捷矢巧弹,不能得其便也。”对此我有切肤之痛。乌鸦是我们院子里的常客,每天天刚亮,它们就在窗外嘎嘎乱叫,鼓噪不休,不知吵醒过我多少次美梦。它们或三五成群,或几十成群,盘旋飞舞,如入无人之境。有时钻进垃圾筒找残羹剩菜,有时飞到木瓜树上啄食偷吃,有时跳到我的车顶上徘徊,留下一堆排泄物。  相似文献   

17.
马端 《科学》2012,64(6)
俗话云: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人生病了,就得看病吃药。也有人过于自信自己身体的康复能力,或出于经济原因.或是怕麻烦,硬扛着不就医。有些小毛病.比如感冒或轻度腹泻,的确能硬扛过去。但对大多数疾病而言,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让病情发展,或转为慢性病变.到头来仍然不得不使用药物;而等到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再使用药物,疗效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5,(11):72-72
“青春痘”又叫痤疮、粉刺、酒刺,是一种多发于面部的慢性皮肤炎症。其实“青春痘”并非青少年的“专利”,其他年纪的人也会得这种病。专家发现,11-25岁的青少年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25-35岁的青年人的发病率达到15%以上。此病尽管对身体影响不大,但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留下难愈的瘢痕,影响容貌。 “青春痘”的发病原因是什么?现在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皮脂腺过度分泌,导致皮脂在毛囊内积压(这是青春期的青  相似文献   

19.
<正>你是否还记得2013年岁末的贺岁喜剧电影《私人订制》?电影最后的"道歉环节"让人印象深刻:圆梦四人组面对雾霾、水污染、林毁、地陷等环境问题,分别向大自然郑重道歉。这一幕曾让多少观众心生共鸣。片中那些道歉的对象既不是技术合成的,也不是人工搬演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类是地球生灵的主宰者,但地球承受不起人类无节制的挥霍。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盘清"家  相似文献   

20.
在诗词的所有意象当中,我认为古人最喜欢用的就是“月”。他们把丰富的感情都寄予了明月,写就了多少美妙绝伦、回肠荡气的绝作。一轮明月,不知被古今多少文人吟咏过,简直被他们写绝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